•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父母教育典故(关于父母教育孩子故事有哪些)

父母教育典故(关于父母教育孩子故事有哪些)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7-11 06:30 浏览:8 次

1.关于父母教育孩子故事有哪些

一、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二、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三、买肉啖子: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父母教育孩子的典故,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父母教育儿女的典故

2.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 例如孟母三迁

岳母刺子

《岳母刺字》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南宋时期,金国进兵攻打中原。宋高宗把首都移至金陵,并四处召集人才,兴兵反攻。远住相州县的岳飞和他的九个结义兄弟临危受命,率领众士兵抗击金兵。临行时,岳母为了能够让岳飞更好的效忠于朝廷,就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从此,这四个字就深深的刻在了岳飞的心里。

体现了岳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报效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

不义之财

田稷子,战国时齐国的相国。一次,他收受了下属官吏贿赂的黄金百镒,并用这些黄金来孝敬自己的母亲。田母非常诧异,于是责问田稷子说:“你虽然为相已经3年了,但你的俸禄大概还没有这么多吧?这些金子难道是德行纯洁的正人君子应该得到的吗?我怎么能收留下这些金子呢?”田稷子跪着向母亲解释说:“这些金子确实是下属送给我的。”田母严肃的训斥田稷子说:“我听说士大夫要修身洁行,不能随便收受人家的东西,一定要注意做到洁身自好、言行一致、忠诚守信、办事公正,眼下你却不是这样,远离了做臣下的要求。像这些不是从正道上来的财物,我是不会享用的。你这样做就是不肖之子,不是我的儿子。你快起来吧!”田稷子感到非常羞愧,急忙拿着这百镒黄金退了出来。他先将那些受贿的黄金退还属吏,然后背着草席去向齐宣王请罪。齐宣王明白了此事缘由,很钦佩田稷子母亲的高尚情操和义举,于是赠以公金,并赦免了田稷子的罪,恢复了他的相职。

这则成语故事歌颂了田稷母亲教育儿子拒收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典故出自汉代刘向著的《烈女传·齐田稷母》:“田稷子相齐,受下吏之货金百镒,以遗其母。其母曰:‘子为相三年矣,禄未尝多若此也,岂修士大夫之费哉。安所得此’对曰:‘诚受之余下。’其母曰:‘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田稷子惭而出,返其金。”

典故,父母,教育

3.谁知道古代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经典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人们熟知的亚圣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孟轲(公元前372一前289)。

他幼年调皮淘气,后来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名儒家学派的大学问家。晚年,他在《孟子题辞》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的成人与'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关系极大。

" 孟轲是邹国人,祖辈以农生为主,家境甚为贫寒。他家住在一个村落的边上,附近是一片坟地。

孟轲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号的游戏。盂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贾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

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决定搬家。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个学宫的旁边。

到这里来的除一些学生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对孩子教育。"便定居在此。

盂轲住在这里,常到学宫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孟轲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进行教育。

后来,孟轲终于成为著名学者。

4.关于家庭教育的典故

家庭教育典故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5.【高分】急求父亲教育孩子的名人典故,越多越好

联语教子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儿子冯洪国出国学习时,临行前,冯玉祥把儿子叫到书房,亲手写下了一幅对联,赠子作为座右铭: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并耐心地对儿子解释说:“此联意为只有无我,才能为公,经历过艰难困苦,才知做人不易。”

取名教子

革命老前辈林伯渠的小儿子要读小学了,林老对儿子说:“孩子,你快要上学了,应该有个地地道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林用三吧!”并给他解释说:“所谓,‘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脑筋想问题;二要用双手创世界;三要脚实地干些事情。”

教子章程

著名作家老舍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老舍认为:孩子将来做一个“诚实的车夫”,或者凭手艺吃饭的工人,比做贪官污吏强得多。所以他明确要求不可虚荣,不可贪得,诚实虚己,自劳自力。这种朴实的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怜子如何不丈夫”

6.有哪些古代母亲教育儿子的典故

曾子杀彘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买东西,她的儿子哭闹著要一起去,曾妻就哄孩子说:“你要是回家去,妈妈回来后就给你杀猪吃。”

曾妻回来后,曾子就拿起屠刀去杀猪。曾妻急忙制止道:“我只是哄孩子玩的。”

曾子说:“孩子可不是和你玩的呀!他不懂事,什么都要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他以后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母亲,这就不能把孩子教育成人。”最后,曾子把猪杀了,将猪连同诚信一块儿奉献给了儿子。

这则故事原载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典故“曾子杀彘”源出于此。

父母教育典故

相关推荐:
  • 假惺惺典故(为人太过虚伪典故)
  • 饼饼(谁知道饼外有饼的典故啊)
  • 奸臣典故(我要古代奸臣的故事)
  • 碧痕典故(苌弘化碧成语典故)
  • 潜牛典故(求成语鸡口牛后的典故意思)
上一篇:加强公民安全知识教育(有关安全知识) 下一篇:醉花阴中的典故(请问这首《醉花阴》的诗名和出处,是否有何典故?)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交颈而卧典故(刎颈之交的典故是什么)
胆大心细的典故(胆大心细的故事求求求)
燕氏典故(关于燕氏的资料)
鲜与盐典故(盐和光的典故)
老友记典故(求friends第九第十季的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4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