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励志故事 » 分庭抗礼典故(分庭抗礼成语故事)

分庭抗礼典故(分庭抗礼成语故事)

分类:励志故事 日期:2022-07-12 22:15 浏览:15 次

1.分庭抗礼成语故事

成语】: 分庭抗礼

【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解释】: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成语故事】:

有一天,孔了领着学生在河边游玩,碰见一位见解很深刻的渔翁,于是孔子虔诚地向他求教,他说:我从读书起至今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高深的教诲,今天碰到您这样的圣人,怎敢不虚心求教呢?渔翁被孔子的诚心所感动,就讲了一大套有关政治哲学及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道理,孔子深感佩服,要求渔翁收自己为徒。渔翁拒绝了孔子的请求,他走后,几个学生请孔子上车,孔子呆呆地望着渐渐远去的船,一动不动。一个学生实在不平,忍不住说道:先生今天真是太过分了,连那些拥有万乘战车的天子、千乘战车的诸侯,您都和他们平起平坐,可是却对一个渔你这样毕恭毕敬。

分庭抗礼:表示双方地位相等,以平等的礼节想见。现引伸为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庄子·渔父》:万乘之王,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

2.“分庭抗礼”有什么典故?

《庄子•渔父》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游观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 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

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 在弹琴吟唱。这时有位老渔夫,鬓眉雪白,披散着 头发,撑船到岸边停住。

他左手按着膝盖,右手托 着下巴,听孔子唱歌。待到曲子终了时,便招呼子 贡和子路两人过来,指着孔子问道:“他是做什 么的?” “是鲁国的君子。

”子路回答说, “姓什么?” “孔氏。” “孔氏研究些什么?” 子路没有回答。

子贡接过话头回答:“孔氏这 人,坚守忠信,实行仁义……对上效忠君王,对下 教化平民,做有利于天下的事。这就是孔氏所研 修的。”

渔夫又问:“他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 子贡说:“不是。 ” “那么,他是辅佐王侯的大臣吗?” “不是。”

渔夫笑着往回走,边走边说:“他这个人啊,说 他仁也算得是仁,可是,怕他难于避免祸患吧。他 劳苦自身,从而损害了生命的本真。

唉,他实在离 ‘道’太远了。” 子贡回来如实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罢,推开 琴站起来说:“那人岂不是圣人么?”便马上下去找 他。 这时老渔夫正要撑船离岸,回头望见孔子,便 停下船,转身面对孔子站着,孔子退后几步,然后 拜两拜往前走。

渔夫道:“你有什么事?” 孔子说:“刚才先生的话没说完,我很笨,不能 明白它的意思。现在,我恭敬地在这里等候,希望 听到先生的高言宏论,以便有助于我。

” 渔夫说:“唉!你真是太好学了。” 孔子再拜道:“我从小就学习,直到现在,已经 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大道理,我岂敢不 虚心?” 老渔夫从道家哲学观点出发,讲了一番大道 理,主要是开导孔子,不要去做不是自己应该做而 又做不到的事,反之,没事找事,只能给自己招惹 祸患,伤了自己的“本真”等等。

孔子听后,打听渔夫住在何处,表示自己还要 向他学习大道理。但渔夫却沿着长满芦苇的河岸 撑船离去了。

孔子凝神站在河岸上,直到听不见 摇船的声音才回去。 子路在旁问道:“我从没见过先生对人如此尊 敬,那大大小小的君主、国王,见到先生,没有不以 彼此平等的礼节相待(未尝不分庭抗礼),先生在 他们面前,脸色还高傲得很,现在老渔夫站在您对 面,您弯腰鞠躬,说话时还要先拜几拜,这不是太 过分了吗?我们这些弟子都在埋怨您啊,一个渔 人怎么值得您这样谦卑地对待他呢?” 孔子说:“见到长者不恭敬,这是失礼;见到贤 者不尊重,这是不仁。

老渔夫领悟了大道理,我怎 敢不敬重?” 这是一则为了阐发先秦道家哲学、社会观点 的寓言故事,未必确有其事。但“分庭抗礼”这个 成语由此流传了下来。

分庭抗礼,典故

3.分庭抗礼这个典故的来源在哪

分庭抗礼溯源:《庄子。

渔父》中记载,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位渔夫突然求见,当面指责孔子无官无职而举行礼乐,实乃多此一举。

孔子虚心接受,最后恭恭敬敬送别渔夫。学生子路很奇怪,问道:“我跟随老师很长时间,从没见老师如此以礼相待。

就是诸侯君主与老师相见,即便是分庭设置礼仪迎接相见,老师仍然倨傲不下,没想到今天却对一个渔夫如此厚礼相待,尊如师长,这未免太过分了吧。”孔子回答:“对长者不敬是失礼,对贤者不尊是不仁,渔夫讲话有理,当然应该 受到尊敬。”

该东方典故的意思: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 可以抗衡。

4.分抗庭礼成语

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基本释义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出 处

《庄子·渔父》:“万乖之主;千乖之君;见天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典 故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5.成语 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 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简拼: ftkl 近义词: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反义词: 和衷共济、同心协力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解释: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

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出处: 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例子: 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谒后语: 谜语: 各部门拒收贿赂 成语故事:。

分庭抗礼典故

相关推荐:
  • 兰亭序典故(《兰亭序》的故事)
  • 典故落魄(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表现,这个词出自哪里,有何典故)
  • 智字(孔子关于智的故事)
  • 鳞次栉比典故(鳞次栉比,身临其境,周而复始,此起彼伏,引经据典,遍稽群籍,)
  • 成语典故何(有关何的成语故事)
上一篇:春节历史典故(关于春节的历史典故) 下一篇:蜂王浆的作用和功效 禁忌人群吃蜂王浆有什么作用?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米粒(作文小米粒的故事)
武夷山典故(关于武夷山的传说或故事)
端午节历史典故(端午节的典故有哪些?)
成语故事典故一句话(一句话概括的成语典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用典故的诗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2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