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励志故事 » 许多成语典故背后(许多成语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精彩的历史)

许多成语典故背后(许多成语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精彩的历史)

分类:励志故事 日期:2022-07-24 21:37 浏览:7 次

1.许多成语典故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精彩的历史

1.三顾茅庐,刘备为求贤而三次来到茅庐来请诸葛亮出山。

2.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3.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大业未成病逝于五丈原。

4.只欠东风,赤壁之战一切安排妥当只缺少东南风。5.单骑救主,长坂坡之战,刘备妻子丢失,赵云不顾情况危急,而单骑冲入敌方前去救幼小的后主阿斗。

6.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为寻兄辞别曹操,一路上闯关杀将,往河北前进。7.火烧赤壁,赤壁之战,东吴黄盖诈降曹操,以火攻打败曹操。

8.七擒孟获,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9.火烧连营,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

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

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10.白帝城托孤,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若刘禅无才诸葛可以取而代之。

许多成语典故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精彩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成语典故,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

2.成语故事背后故事

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呆若木鸡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

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 (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抛砖引玉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ǔ),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也写得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非常佩服。

《历代诗话》载有关于他们俩的一则故事。 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

常建正好在苏州,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方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写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诗。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到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

常建安排的计策竟然获得了成功: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诗,换来了赵嘏续成的精采一首!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方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抛砖引玉”这句成语,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见解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种表示自谦的说法。

典故,成语

3.成语背后的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武丁)

17、暗渡陈仓(韩信) 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20、手不释卷(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刘安)

25、高山流水(俞伯牙)26、口蜜腹剑(李林甫)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5、成竹在胸(文与可) 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

63、江郎才尽(江淹)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铁杵成针(李白)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69、曲高和寡(宋玉) 70、开卷有益(宋太宗)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孙膑) 74、一诺千金(季布)

75、杀妻救将(吴起) 76、前倨后恭(苏秦) 77、不学无术(霍光) 78、三令五申(孙武)

79、呕心沥血(李贺) 8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4.成语背后的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武丁) 17、暗渡陈仓(韩信) 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20、手不释卷(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刘安) 25、高山流水(俞伯牙)26、口蜜腹剑(李林甫)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5、成竹在胸(文与可) 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 63、江郎才尽(江淹)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铁杵成针(李白)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69、曲高和寡(宋玉) 70、开卷有益(宋太宗)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孙膑) 74、一诺千金(季布) 75、杀妻救将(吴起) 76、前倨后恭(苏秦) 77、不学无术(霍光) 78、三令五申(孙武) 79、呕心沥血(李贺) 8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5.很多成语的来历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有关,请任举2个并略加说

发生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像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故事,这一时期的人物故事及成语典故数不胜数,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政治军事人物有管仲、乐毅、孙子、孙膑、武起、商鞅,还有秦齐楚赵燕卫韩等等各个诸侯国的什么齐桓公、秦穆公的这个公那个王的;还有屈原、扁鹊、李斯、吕不韦、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荆轲刺秦王等等犹如星汉灿烂的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被我们概括为成语的更是特别多,例如:假道伐国、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完璧归赵、商鞅变法、合纵连横、鸡鸣狗盗、围魏救赵……怎么样,是不是特别精彩?可以去看两本书,叫《东周列国传》和《史记故事》。

6.一个人们常用的成语的背后的故事

此地无银三百两: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

他积攒了三百俩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那里都不方便。

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

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

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 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

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 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

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 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 白了。

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 了起来。

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 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 坑边的墙角上。 〔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 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 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

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和令你满意~。

7.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背后的故事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为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并让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

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

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

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

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

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

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

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

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安然无恙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

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

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

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

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

“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

许多成语典故背后

相关推荐:
  • 兰亭序典故(《兰亭序》的故事)
  • 典故落魄(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表现,这个词出自哪里,有何典故)
  • 智字(孔子关于智的故事)
  • 鳞次栉比典故(鳞次栉比,身临其境,周而复始,此起彼伏,引经据典,遍稽群籍,)
  • 成语典故何(有关何的成语故事)
上一篇:专升硕后还能本科吗(专科生毕业后还可以本科吗) 下一篇:玻璃树的养殖方法和(这是什么树如何养护 )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典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上下句及典故?)
绕梁三日(绕梁三日出自那个典故?)
有关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列举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清明杜牧的典故(杜牧古诗清明的来历)
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情人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2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