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沧州历史典故(关于“沧州”,有什么典故没有?)

沧州历史典故(关于“沧州”,有什么典故没有?)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7-29 02:58 浏览:13 次

1.关于“沧州”,有什么典故没有?

沧州铁狮子,位于沧县县政府驻地东南偏北16.5公里,坐落在东关村西0.5公里处,沧州旧城内(今沧县旧州镇东关),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沧县志》记载:“铁狮子在旧州城内开元寺前,高一仗七尺,长一仗六尺,背负巨盆。头顶及项下各有‘狮子王’字,右项及牙边皆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腹内、牙内外字迹甚多,然漫漶不全,后有识者谓是金刚经文。头内有‘窦田、郭宝玉’字,曾见拓本,意系冶者姓名,字体为古隶。相传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铸此,以镇州城。后有考据家辩云,罚罪人之说不足信,周世宗素不信佛,狮在开元寺前,且背负巨盆,当即寺中物或李云捐造以壮寺观者,是说较近情理。清嘉庆八年三月,大风倒地,口吻腹尾残缺。据郡人张岩《幞沧杂记》又有相传康熙初年,怪风自东北来,风过狮仆一说,然其他所记较前为详。光绪十九年暑州事宫昱遣圬者(泥瓦匠)扶起,以砖石补其残,然已失原状态矣“。又民间流传旧沧州一带滨临渤海,经常发生海啸,洪水浩劫,民不聊生,当地劳动人民为消除水患,自动捐钱,请名师李云铸此狮,以镇海啸,名曰”镇海吼“。从狮身外面铸有农民捐钱姓名和具体数字来看,即可证实这一说法。

关于铁狮子的确切来历,众说纷纭。从以上文献记载和传说中可以看到对铁狮子铸造之因有三:1、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铸铁狮,以镇州城;2、沧州近海,常受海啸危害,山东李云倡铸铁狮,以镇水患,取名“镇海吼”。3、铁狮子是沧州开元寺中一个佛座。铁狮腹内原铸有金刚经文,狮背巨盆为莲花座,佛教取莲之洁净意,又因文殊菩萨骑狮,故此推测,铁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因周世宗素不信佛,第一种说法不足信,第二、三种说法适近情理。

铁狮身高5.48米,长6.1米,宽3.17米,体重约50吨。身披障泥(防尘土的垫子),背负巨盆,相传是文殊菩萨莲坐,毛发作波浪状,昂首怒目,巨口大张,仰天长吼,又称“镇海吼”。狮身向南,头向西南,两左脚在前,两右脚再后,呈前进状,姿态雄伟,昂首阔步,徐徐如生。其躯体矫健、四肢叉开,仿佛正疾走乍停。

清代文人李云峥曾在《铁狮赋》一文中描绘:“飙(音标,暴风)生奋鬣(读列,兽颈长毛),星若悬眸,爪排若锯,牙列如钩。既狰狞而蹀躞(读叠泻,小步走),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其势雄伟,造型逼真。据记载,铁狮子铸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至今历逾千载,虽饱经风雨剥蚀,项下仍有清晰的“狮子王”等字样,为我国古代铁铸工艺一大珍品。

铁狮子的铸造是采用“泥范明浇法”,以整块泥模为芯,分节叠铸。凭一千多年前手工冶铸技术,造此庞然大物,其制模、冶炼,浇铸工程的规模,都显示出当时工匠的卓越智慧和高超的技术。铁狮子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河北四大名胜(沧州铁狮子,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大菩萨,赵县安济桥)之首。它充分的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解放后铁狮子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保护,国务院首先把它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对它进行各种的修缮。1957年由主管部门予以补项补趾,并修池建亭,周围还设有铁栏,建亭后由于铁狮见不到阳光,氧化较快,于1972年将亭拆除

2.关于沧州的民间传说和名人故事

篇一:《沧州民间传说-沧州水月寺的由来》水月寺是以前沧州最有名的一座寺院,据沧县志记载:“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观灯桥东西,后周广顺年公元953年始建。

明宣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明正统十七年僧人泽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等继而重修,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梅东益等又重修,可谓吾邑之冠。”

据说,因清同治年间运河发大水,在盐场附近决口,洪水从寺庙越过,故以谐音更名为水月寺。当时仅是一小庙,香火不盛,寺内方丈性然,为重修并扩大庙宇,曾断手化缘以表诚心。

经过五、六年时间,他在市内各商家铺户和周围各乡村大户人家,化得一笔巨资,同时得到驻防沧州的统领导范天贵及梅东益等的大力支持,开始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壮观,气势更加宏伟。

整个水月寺有山门(前殿)、次殿、大殿、后殿为三进院落,均有东西配殿。还有东西两个跨院、山门门匾水月寺三个唐隶大字,为驻沧统领范天贵手书,他本一介武夫,为附庸风雅,他从重修庙宇之日起,便悉心习书练字,等三年后,寺庙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挥笔练就。

前殿内两侧有泥塑的头抵屋顶的身躯魁伟、横眉怒目、叱咤风云的哼哈二将,高约两丈,十分威严。次殿当中有相背而塑前后可观的两尊大佛。

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再是着盔披甲,手执紫金降魔杵的韦陀(即护法神、类闹天宫中的二郎神杨戬)。两侧还有四大天王坐象高约一丈五尺。

有的伏虎、有的玩蛇、有的弄剑、有的弹琵琶。可谓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此殿可穿堂而过直通大雄宝殿。此殿高达十二丈八尺,登上七步台阶可见殿前平台正中有高约五丈的千斤大鼎。

殿内正中有三尊赤金镀身的大佛,为南海观音、西天如来、释迦牟尼之坐象。高约一丈六尺,面前三张供桌有香炉、蜡千、佛罄之类,大殿两侧有降龙、伏虎、长眉、长臂、醉、睡等十八罗汉,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东西北三面墙壁有立体悬空泥塑和壁画,据说是由两位著名民间艺人,一是沧县杜林刘环师傅,一是青县西程村马黑师傅,各自承包打对作,竟相献艺,雕塑彩绘而成。其内容是反映西天如来佛,从诞生、成长出家,并率几百名弟子传经的过程。

但见烟云缥渺、海岛仙山、奇峰古洞,流云飞瀑,宛若神话仙境。东西两侧还有香龄温席、王祥卧鱼、丁香割肉等24孝民间传说故事。

并配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多种装饰图案,可谓是妙手奇塑,巧夺天工,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殿内有一精致铜塑千手千眼佛,造型奇特,精艺绝伦。

篇二:《沧州民间故事-仙女下凡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叫王小大的,父母早亡,只给他留下了一间小破屋。他从小靠给人家放羊、放牛混碗饭吃。

因他老实勤快,谁家都愿意叫他干活。一晃,王小大十八岁了,庄稼活没有拿不起来的,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

说话又过年了小大也随着大伙去赶年集了。在集市上买了一张《仙女下凡》的画。

大年三十,他把墙上的土扫了扫,削了四个竹签就把画钉在了墙上。不知怎么,他觉得画上的仙女怪面熟的,可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

他痴呆呆地看了一会,哎,想不起来算了就当我王小大今年添个人口吧。按村里的习惯。

三十夜里要上供。他把准备的所有的好东西都端来摆在仙女的面前,还烧上了香,斟上了三杯酒,冲着仙女就磕起头来。

突然“哗啦”一声,他以为是画从墙上掉了下来,一抬头,仙女活了。吓得他往后一挺坐在了地上。

“你看你吓的。”仙女说,“王小大,还不快起来,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从小没人疼爱过,我来陪你过年。”

说罢伸手拉他。这时,小大也不怕了,和仙女又说又笑。

这一夜,甭提多好了,谁知不知不觉已经到四更天了。仙女说,“天快亮了,我得回去了。”

王小大死死拉着仙女的衣裳不让她走。仙女对他说:“快松手吧,我走后你何时想我,像今天一样摆上供品,跪在画前念着“燕飞、燕飞,下来陪杯,连念三遍我一定会来,可千万别念错了!”王小大嘴里嘟念了好几遍回答说:“我记住了。”

仙女又回到了画上。村里有个“光棍堂”,每天晚上聚集着村上的老少光棍,说笑话,唠屁坑儿,打打闹闹地消磨时光。

这一天忽然有人提问:“哎,这几天怎么不见王小大,别是病了吧?”“没病,”另一个光棍插嘴说,“白天我还见他背着筐子拾粪了呢。我看兴许这小子找夜食去了吧!”随着大伙一阵大笑。

谁知道其中一个叫媳妇迷的却动了心。他偷偷溜出光礼堂直奔小大的家走去。

一推王小大的门。里面关着,咱看门口堵得很严,仔细听屋里有动静。

他心说:好小子,在家闹么鬼?他慢慢把窗户捅了个缝单眼吊线一看,王小大正冲着墙上的画磕头呢。嘴里还念燕飞、燕飞,下来配怀,他刚念完,就见一道白烟,画上的仙女下来了。

“啊……”他差点出了声,哈,原来是这么回事儿。他这么想着就悄悄退了回来。

第二天起早他就盯住了王小大,等小大刚一离开屋子,他钻进屋里就把画偷走了。夜里,他也学着王小大的样子,上好供,点着香,冲着仙女咕咚咕咚磕了三个头,他也念了:“飞……”可坏了,他光记住一个飞字。

他跪在那憋啊,。

沧州,典故,历史

3.沧州有哪些历史?

历史文化名人 郑 愔 冯 道 纪 昀 吴 珍 贾墨桥 李奉璋 马玉林 刘连升 姜 苹 于世海 朱佩兰 徐海云 马少山 冯金秀 孙楷弟 梁达子 韩茂春 筱翠云 张治友 刘仁和 伦金兰 冀桂云 李桂云 赵春亭 侯若一 董兴龙 李兰舫 张恩城 赵心水 毛 苌 沧州画家 沧州现有全国美协会员14人省美协会员132人市级会员150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画家7人副高职画家14人。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建有专职美术创作研究机构-“沧州画院”和“沧州市美术家协会”负责全市的美术创作和组织工作,沧州的美术创作蓬勃开展硕果累累。近年来曾有45幅作品在全国获奖,210幅作品在国际展览及省展获奖,出版画集16部,沧州画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创作群体。

丁宝中(工笔画家) 马刚 (油画家) 马洪彦(油画家) 王玉池 (山水画家) 王国栋 (国画家) 尹默 (国画家) 田云鹏(工笔画家) 田玉洲 (国画家) 叶洪峰 (油画家) 米春茂(工笔画家) 刘春龙 (油画家) 苏锡超 (山水画家) 李维学 (国画家) 林鸽 (油画家) 杨洪英 (油画家) 黄玉忠 (插图连环画) 康连顺 (油画家) 廉宽宏 (山水画家)。

4.河北沧州的由来与历史是什么?一前叫什么?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

上古时期,沧州属幽州和兖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汉代属冀州和幽州。

三国属魏国,南北朝时属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三郡。

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贞观元(公元627年)属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沧州置景城郡,治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静海县和河北省青县、泊头市以东,东光县及山东省宁津、乐陵、无棣等市县以北地区。

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沧州。北宋又改为景城郡,后废。

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属中共晋察冀边区冀中、津南行署和山东渤海区行署辖。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沧县专区,专署驻沧县镇,辖11个县。

1958年6月,天津市归属河北省后,沧县专区与天津专区合并,称天津专区,专署驻天津市,同年9月,沧县镇改设沧州市(县级),随后撤消并入沧县。1959年初撤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

1961年6月1日,恢复沧州专区,并恢复沧州市(县级),专署驻沧州市。1967年12月,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

1983年12月,沧州市改为河北省辖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驻沧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并为沧州市,市政府驻运河区。

5.沧州历史故事600字

沧州历史文化故事篇一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沧州是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

这里,海碧天蓝,气候温和,人们勤劳善良,日子过得非常美好。就连飞禽、走兽也愿意到这里落落脚。

有一年秋天,水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风,卷着水浪,像虎叫狼嚎一样咆哮着直扑沧州城,房倒屋塌了,满洼的好庄稼也被洪水吞没了。老百姓仓皇逃离,来不及逃离的纷纷被洪水卷走了。

人们的哭声、叫喊声一片。原来是一条恶龙在兴妖作怪。

它看着沧州这地方好,就一心想独吞这地方做它的龙宫。就在恶龙兴妖作怪、残害黎民百姓的时候,人们猛地听到一声像山崩地裂一样的怒吼。

只见一头红黄色的雄狮,从海边一跃而起。它像鹰抓兔子一样,嗖的一声冲向大海,直取恶龙。

海面上顿时水柱冲天,狂风大作,龙腾狮跃。雄狮和恶龙从天黑一直厮杀到黎明,恶龙招架不住,掉头就跑。

它边跑边想:“我占不了这块地方,也叫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边跑着一边吐着又苦又咸的白沫。

雄狮在后面紧追不放,一直到东海深处,逼着恶龙收回了淹没沧州的海水,这才罢休。恶龙跑了,海水退了,沧州一带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又能安居乐业了。

人们为了感谢为民除害的雄狮,就请一位叫李云的打铁名匠,带领着九九八十一个手艺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吨钢铁,铸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在当年雄狮跃起的地方,铸成了这尊活灵活现非常雄伟的铁狮子。那条恶龙虽然没死,但一听到铁狮子的吼声就浑身发软,爪子发麻,人们把狮子视为瑞兽,又把这尊铁狮子叫做“镇海吼”。

沧州历史文化故事篇二早在春秋时,齐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攻打山戎就发生于沧州一带。战国时,沧州地处燕赵边境,更是战争发生的热点,燕国曾联合多国部队攻打齐国,就是路经沧州攻打的。

苏秦合纵六国时,燕国成了列国合纵同盟的首先发起国。秦国为攻击燕国,离间燕赵,燕国在战国后期与赵国结为世仇。

两国在沧州地界争战不休。频繁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燕赵两国民众在战争中知晓了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

而燕、赵贵族也多收养行侠仗义之门客,以备不测。燕国义士荆轲堪称慷慨侠义的典范。

为挽救于燕国,入质秦国的燕太子姬丹收留刺客荆轲,准备刺杀秦王嬴政。经过一番准备,荆轲在公元前227年带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夹裹淬毒匕丵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来到咸阳进献嬴政。

在献图时,图穷而匕丵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杀于秦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成为慷慨悲壮的绝响。

故史称“燕赵多慷慨侠义之士”。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

至宋朝,沧州富贵之家尚存收留侠客的上古遗风。在《水浒传》中的柴进为了搜罗侠客武士,专门在路边小饭馆向店小二留下关照,遇有流配的犯人,皆可免单或径行其庄上,以资助之。

6.河北沧州的由来与历史

沧州因施耐庵先生的一部《水浒》而名扬天下,但沧州也因一部《水浒》而被天下人误读了几百年。

出差到外地,朋友们知我是沧州人,总是说:沧州啊,知道,林冲发配的地方。要么就问:你们沧州是不是特别荒凉?要不林冲怎么会往那儿发配呢。

我告诉他们,我曾翻遍了正史和野史,没有找到一条关于沧州在任何朝代曾成为流放地的记载。至于林冲发配沧州,纯是小说家言。

可这顶“莫须有”的帽子一戴,心理的真实就变成了历史的真实。不可思议的是很多沧州人自己也不清楚这一点,每每与外地人说:俺们沧州你知道吧,就是林冲发配那地方! 一座城市被误读,它的历史命运往往会因之而扭曲乃至改变。

其实沧州的名气,万万不应是因为那位子虚乌有的林教头,它实在是京畿人文渊薮,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 沧州应该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它的魅力在于它深厚的文化积淀。

喜欢读《诗经》的人很少会想到《诗经》与沧州的关系,殊不知,沧州正是《诗经》的传出地。如果没有汉博士毛苌在这里开馆授《诗》,那么这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瑰宝的诗典将会永远湮灭于秦火的坑灰之中。

您大概不会想到,《诗经》的重要传本———《韩诗外传》的作者韩婴,也是沧州人。 喜欢唐诗的朋友自然背得出被誉为“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和边塞诗人高适的诗,这两位闪烁在唐代文学星空中的璀璨星座,原本从沧州大地上升起。

喜欢宋词的人对“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那首词不会陌生,但您万万不会想到,词作者李之仪也是沧州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是文学史上抹不掉的名字,他的一首“天净沙”人人耳熟能详,这位马致远,被证明就是沧州人。

如果没有沧州人纪晓岚,也许不可能有被称作“中国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的七万九千卷的《四库全书》和被视为同《聊斋志异》并列“两大绝调”的《阅微草堂笔记》……当代大作家王蒙、蒋子龙、哲学家张岱年……他们都是这块土地的骄傲。前不久沧州文学院绘制出全国第一张文学地图———《沧州文学地图》,那上面开列出从西周到当代的文学名家有四百多位,而且还标示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全国文学名家,多有与沧州发生过文学上的关系。

张衡在任河间相时写下过《四愁诗》、《归田赋》等名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苏轼,都留下过与沧州有关的文字。 沧州被误读之二,还因为这里是举世闻名的武术之乡。

《汉书》上记载过一个名叫龚遂的太守,就因治沧州时提出过一项“卖刀还犊”的政令而名垂青史,可见其武风炽盛且源远流长。沧州出的一些武术名家也确实了得,比如霍元甲,比如大刀王五、千斤王王子平,还有曾任南京国术馆馆长的张之江等等。

历史上素有“镖不喊沧”之说,所以一些不了解沧州的朋友认为沧州人很粗鲁,爱舞刀弄棒。其实武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沧州人走遍天下,行侠仗义,但沧州人绝不是粗鲁的莽汉,跟一个真正的沧州人交往,是尽可以以身家性命相托的。

因为沧州人把心挂在了自己的胸膛外边。 沧州的文化结构不是单一的,沧州有四个方言区,南部东部属汉语官话系统次鲁方言区,中部是本土方言区,北部属天津次方言区,西部则属华北官话系统冀中土话群,依这四个方言区也形成了形态不尽相同的文化板块。

一条纵贯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既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也是一条文化的传输带,使沧州的地缘文化较早接受了先进文化的浸染,同时,海洋文化与内陆平原文化的融合、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的交汇,更形成了沧州人文性格中最突出的因素。 或许,在这个物质化了的消费时代,沧州人性格是有些“落伍”了。

曾经有一个沧州汉子,在兰州火车站遇到一个双脚冻烂、身无分文的温州青年,他毅然把这个在车站广场爬来爬去的异乡人背起来,背上了火车,而且这一背就一直辗转送到了远在他家乡几千里外的温州。到了温州,连这个青年的家人都不愿意接纳他,又是这位沧州汉子把他背进了医院,为他出了医药费。

后来索性救人救到底,又把这位截了肢的青年人从温州接回他的家乡黄骅,帮他开了一家服装裁剪店来谋生。这件事曾在全国引起过一场很大的波动,并由此引发了商品时代人际关系的深层思索。

而当有记者问起这位名叫张俊岭的沧州汉子为什么会这么做时,他只简单说了一句话:我是沧州人。似乎这种道义感是与沧州人与生俱来的,它融在沧州人的骨髓里、血液中。

沧州人敦本务实,“实事求是”这条成语发源于沧州。一个特别愿意结交沧州人的外地朋友总结沧州人的特点,说沧州人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傻实在”。

似乎在这个物质化了的时代,沧州人的性格有点格格不入,殊不知,也正是因为这种品格,让沧州人得益良多。 毋须讳言,沧州这块土地是贫瘠的,尤其是东部地区,大片的盐碱地、蒹葭连天的大草洼让这里多了几分地老天荒的苍凉,可是这里的人们却一代代活得快乐而踏实。

每天,总有笛子和唢呐安慰平原上的落日,他们曾是出色的忍者,他们对苦难忍受的力量多年来一直让我感动。诞生于这块苍凉的土地上的艺术,也就有了这块土地的秉性。

比如沧州木板大鼓(京韵大鼓即由此发源而来),比如黄骅渔。

7.沧州有哪些历史

吴桥杂技 中国杂技历史久远,渊源流长,是中国最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的杂技之乡有许多个,象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吴桥,肃宁,霸州等。

但是,就历史,民间基础,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算吴桥了。 据吴桥县志记载,吴桥历代每逢佳节有“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的风俗。

一九五七年吴桥县小马村出土的距今约定1500年前南北朝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式。但是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始于元朝以后。

在着之前,河南杂技比较有影响。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迁至北京,河北吴桥的杂技更加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吴桥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杂技之乡”。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共有449个自然村,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杂技艺术在吴桥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前,吴桥杂技艺人就到过场30多个国家进行演出,1949年以后,吴桥向全国各地输送了三千多名杂技人才,全国大的杂技团都有吴桥籍的艺人,因而流传着“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的说法。

目前世界上有十八个国家的杂技团都有吴桥杂技艺人 基于吴桥杂技在海内外的深远影响,河北省政府与此同时1987年开始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至今已举办过六届(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此举不仅促进了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而且也更加弘扬了吴桥的杂技艺术。落子 落子也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它流传于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为盛,据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

落子系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如《茉莉花》、《放风筝》、《绣手绢》、《老妈叹》、《相思》、《探情朗》、《小天台》、《妓女悲伤》、《尼姑思凡》等。

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员的增减,服装头饰的更换,完全根据人物、内容的需要而定。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落子大都已成为由同等数量男女表演的集合舞。

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以歌为主,舞的成份少一些,往往把几支民歌联起来表演。

在道具的配备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也有只用扇表演的。当地人民称之谓文落子或小风流。

辛亥革命以后,妇女缠足开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女装的踩寸子也开始被淘汰。因而,落子舞的动作相应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文落子的基础上,适当的吸收了一些戏曲中的动作和技巧,与落子舞的动作相揉合,增添了热烈、健壮、欢快、豪爽的气氛,加强了舞和武的成份,使歌的成份相应减少。

在道具配备上,只用鞭、板,不用扇。当地人民称之为武落子或风秧歌。

据说落子主要有两在流派:一派是以南皮县杨八庄子的梅盛林老先生为代表的杨派落子。传说,约在1730年左右,杨派落子就开始了活动。

那时只有四鞭表演,后改为四鞭、四板的表演。1903年,传到第四代梅盛林等人时,又增加了扇子的表演,分为五鞭、三板、二扇。

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每代艺人都对杨派落子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发展,使它日渐完美起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 另一派是以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的于老先生为代表的帽派落子。

约在1738年左右,帽派落子就已经活跃在该村及周围的村庄了。那时只有武场伴奏,约在1808年传到王关祥等人时,加进了文场伴奏。

帽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表演。孟村回族自治县是回、汉两族杂居的地主,因此,帽派落子是由回汉两族演员共同表演的。

由于回汉两族兄弟的共同努力,帽派落子才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面另立一派,流传四方,至今不衰。沧州人民喜练武术,长期受武术熏陶,因面,在落子舞中也有明显反映。

落子舞中男性演员的基本动作,主要来源于武术中的单刀式。如:“虚步捋鞭”,它是男性演员最基本的动作。

“虚步”是三角形的行进路线,老艺人谓之“三角铆”。就是说步伐的稳健,就像铆在地上一样。

女演员的动作“抽板”、“绕头板”、“蹬步”、“虚步”等,也接近于武术的动作。 落子的动作有力,节奏感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沧州武术 沧州素有"武术之乡"的誉称。沧州武术之盛行有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诸因素。

沧州地滨渤海,北距京津,古为燕齐之地,又是辽、金、宋时代军事必争之地,再加封建官俯盘剥,豪绅压榨,人们纷纷习武自强练习武自卫,武风甚广;历史上这里又曾是发落犯人的地方,不少军犯刺配于此,也留传下一些武艺;再加上沧州人民尊师重义,为武林所称颂,一些失意的拳师和被官俯追缉的侠客,也多来此隐身,落户传艺。如沧州"五十三刀"即"闯王刀",就是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的部将隐名沧州传授下来的。

据历史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武健泱泱乎表海雄风",可谓英雄众多,精英荟萃,历史悠久。 沧州武术有其本身的特色,即有大开大合勇猛无伦的长势,又有推拨擒拿小巧灵活的招数,并具有速度、力度大和善于攻守的实战特点。

沧州历史典故

相关推荐:
  • 偷针典故(关于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
  • 膨胀(有没有讽刺自我膨胀的成语或者典故,或者古文呢)
  • 华胥氏典故(华胥一梦的典故什么意思)
  • 内黄县典故(发生在内黄的历史事件越详细越好急用)
  • 西州路典故(宋词中的西州城门都有什么历史和典故)
上一篇:汉语相关的资料(什么是中文) 下一篇:早安说说正能量的句子大全唯美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含典故字(带典故的故事)
牛郎岗典故(牛朗织女这个典故的出处内容和意思)
侔(祖逖的典故)
何陋之有孔子的典故(孔孑云;何陋之有)
过春风十里典故(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用了什么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3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