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佛学典故(佛家十大经典故事)

佛学典故(佛家十大经典故事)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8-09 20:44 浏览:19 次

1.佛家十大经典故事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有关佛学的故事

佛陀被谤的因缘

佛陀遭外道奢弥跋毁谤,弟子们不解,为何至尊至贵的佛陀会遭遇如此恶事呢?

佛陀开示大众:在过去久远九十一劫前,善说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达的婆罗门,广学多闻,精通各家学问,含括天文图谶、占相艺术之学等,连对外道的教诫、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具足三十种庄严的相好。在他的座下,有五百位童子,常受他的教化。

同时,有另一位婆罗门,名叫梵天,非常富有,他的妻子净音美如天仙,性情温和,常以饮食衣被、医药等物品供养博学多闻的延如达。一天,名叫爱学的辟支佛至梵天家乞食,威仪具足、六根收摄。净音一见到这位婆罗门,即非常恭敬景仰,并以上妙饮食供养辟支佛。辟支佛受食完毕,即展现神通,飞回他的住所。当时国内有许多人民见到如此景象,赞叹不已,觉得有这样一位圣者在国内实在是一大福报,所以也欢喜供养辟支佛,净音更是天天以各种美好的物品供养。

延如达听说了此事,觉得净音厚彼薄此,有被冷落的感觉,心生嫉妒,不仅到处诽谤说净音与辟支佛有不净行,所以才会大力供养辟支佛,还告诉五百童子:‘此修行人犯戒,无精进行。’五百童子听了就到处散播,举国人民都开始怀疑了起来,这个谣言维持了七年才停止。后来,辟支佛现十八种神变,入于涅槃,众人才知道原来延如达所说的话是虚妄的,辟支佛实是持戒清净。

佛陀说完了这段因缘,又告诉大众:当时的延如达是我的前身,梵天是优填王,净音就是今世毁谤我的奢弥跋,五百童子即是现在五百罗汉弟子,因为前世我失去供养,心生嫉妒,和你们一起毁谤圣者;死后,我们一起入地狱受无量苦报。今生我虽已成佛果,但业报未尽,仍须受此果报。因果是历然不虚的,因此你们要学习,守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要造恶,你们看看现在的我,烦恼已断尽,圆满一切善法,拔济一切众生,就是从观照自己的言行开始,你们要好好地学习,修善断恶,就能圆满佛果。

大众听完佛所开示,皆心生警愓,现场五百罗汉、诸天龙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诲,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佛说奢弥跋宿缘经·卷二》

省思

古德云:‘因果昭昭,丝毫不爽。’佛法讲三世因果,并非迷信,而是真实不虚的道理。相信因果是积极的人生观,懂得因果,就能懂得时时觉察觉照,种下善因,自利利他。美好如意的人生皆是由清净的身口意三业而来,深信此理,以此自我勉励,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3.有没有好的佛学典故呀

佛学典故一:

拈花微笑

释加牟尼带领众弟子在灵山大会上,要宣布他的传人.当时释加牟尼手拿一枝菩提花,面带微笑.在场的大部分弟子都不解其意,只有迦叶也面带微笑.这时释尊说道:"吾有正眼法藏,已传给迦叶了".于是迦叶被指定为佛教的第二代传人.

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后来佛教传人的指定都采用这种当众宣布的作法.

佛学典故二:

五祖传人

佛教禅宗五租弘忍选传人的时候,要门人写心得.当时已身为上座的神秀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而伙夫慧能写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傍晚弘忍到厨房看慧能,问到:"米熟了吗?",慧能答到:"米早就熟了,还差一筛子.".弘忍于是知道慧能的心灵修炼已好了,只是身体修炼还不够.弘忍又问道:"以前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为什么迦叶会面带微笑呢?".慧能答到:"佛法相传,在于以心印心,又何必要言语呢?"于是弘忍选慧能为传人.为防止别人害慧能,弘忍传法后命慧能逃往南方.

3日后,弘忍当众宣布:"吾道南矣."(他的传人到南方去了)

16年后,慧能修成出山,正式以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的身份传道.

佛学典故三:

西游记与佛教

西游记是几百年前的玄幻小说,书中重点宣扬佛法无边.

根据传说,当初写西游记的人并不是信佛教的人,而是道教的人,其写西游记的目的是贬低佛教.意思是:佛教的徒弟不是猴子(孙悟空)就是猪(猪八戒)等等,怎么就没有人呢?

后来西游记流传下来却还是变成宣扬佛教的了.

关于西游记的最经典的说法:西游记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写的:唐僧是人的元神,孙悟空是人的意念,猪八戒是人的欲望,沙和尚是人的品徳,白龙马是人的肉体,西游记实际上写的是一个人经历九九八十一场磨难修炼的故事.

佛学典故四:

白居易与佛教

白居易以文学闻名,其实白居易最大的成就是在晚年修炼功夫到了极高的程度。他对道家、儒家、佛家都有极深的研究,具体在他写的心得中有体现。比如《动静交相养赋》就是儒家思想;《求玄珠赋》则是道家炼丹的总结。

白居易对佛家的研究主要受来自西域的“日凝公”的指点,这在他的《八渐谒》有记载。《八渐谒》是对佛家修炼方法的彻悟,分: 观、觉、定、慧、明、通、济、舍 八个字。

现在的玄幻小说写的修炼过程都太无聊、太浅薄。真正的修炼是要靠心灵磨练,提高领悟层次,从而达到高层次。就算是有先天机缘的,也必然在领悟之后才可开发出来。现以《八渐谒》中简单举例说明:(原文)

观:

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表,观之又观,则辨真妄。

觉:

慎真常在,为妄所蒙,真妄苟辨,觉在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

定: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

……

舍:

众苦即济,大悲亦舍,苦即非真,悲亦是假,是故众生,实无度者。

4.佛教典故

普贤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诸大梵王。释提桓因。

毗沙门王。大持国王。

无量天众俱。海龙王。

夜叉王。阿修罗王。

无量神众俱。阿阇世王。

波斯耨王。宰官波罗门。

无量人众俱。达多地狱。

焰口饿鬼。金色师子。

六牙象王。无量非人俱。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从多宝佛入塔下。

大众围绕。飞行东方百千里程。

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

其国中央。有一高山。

名五宝台。文殊师利。

常在说法。至于此山。

告大众言。昔于此国。

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初梵王。

化人间故。没梵宫殿。

下生王宫。大德龙身。

说示天理五行气变作吉凶法。地没还天。

作春天主。观世音菩萨。

化作初禅二大梵王。化人间故。

没天宫殿。下生王宫火德牛头。

说示地利百药医毒助人间气。地没还天。

作夏天主。观世音菩萨。

化作帝释。化人间故。

没天宫。下生王宫。

土德人质。说示人伦心法大道身法五伦。

地没还天。作土用主。

是三王者成强三才。说人性德。

依俗说法。示第一义。

皆是观音大悲应化故。此国观音有缘。

末法世中。我法流布。

余佛缘灭。唯存观音。

化益永世。说是语已。

三王出现。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说如是。

尔时世尊。从座而起。

为三王及大众等。亦行东方万里海上。

海中有国。名大日发。

东西南北。海中有国。

是眷属国。世尊至于此国海边。

告大众言。往昔劫初。

观世音菩萨。化作色界第十梵王。

告初梵王。汝下空中。

欲界天界。及下造地造。

观世音菩萨。化初梵王。

奉其四禅大梵王。敕王及妃。

供下下空中。次第造天下。

造大地。最后造斯国。

及眷属海中国山河草木。有一天女。

名妙辨财。是亦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以女像。

作大福田。来为王女。

即成日轮及月光轮。主四天下。

眷属无量。住此国中。

或主或伴。是故其国观音有缘。

末法世中。我法流布。

余佛缘灭。唯存观音。

化益永世。说是语已。

天女出现。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说如是。

尔时世尊。从座而起。

为天女及诸大众等。亦行东方。

于其海中。有诸国土。

此国众生。质近畜生。

虽我正法渐渐流布。难有悟入。

但作结缘。为成佛缘。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

还至本处灵鹫山顶。敷座而坐。

告诸大众。我不久当般涅盘。

诸大众意有欲问法。自恣为问。

时诸大众。默然而坐。

一切无声。尔时世尊。

非现神而示妙相。成就妙大方广佛心真如莲华。

成就五百□□劫前受用法身。成就佛佛能尽究竟诸法实相。

成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一实及多宝佛。成法妙法莲华证明真如大愿。

成就过去无量劫前入灭不灭。成就宝塔。

是法界塔。常寂光土。

成就分座。是即理智自他法身。

如是成就二躬世尊牟尼如来。面座灵鹫华藏世界。

多宝如来。已还宝成就寂光世界二土融通。

成就一土。是即开见凡夫心中。

元有佛心。凡夫成佛。

至大妙法。是即欲以此妙法藏。

而付后师摩诃迦叶。所由相也。

尔时世尊不起法华妙道法座。

5.经典佛教故事有哪些

生长药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又昏庸又暴虐。

有一次,王后生了一个女儿。国王见这个女孩这么小,就把医生叫了过来,命令道:“去给我找药来,让我的女儿吃了,立刻长大。”

医生不敢拒绝国王的要求,因为那样的话,暴虐的国王会马上把他杀掉。这位聪明的医生想了想,对国王说:“我知道有一种好药,如果给陛下的女儿吃了,她就能够立刻长大。

但现在仓促之间,我手里没有这种药,必须到远方去寻找。”国王听了,便让医生马上去找药。

医生又说:“还有一个条件,在我找到药之前,陛下不能见您的女儿。如果您看了女儿,这药就不灵了。

等我找到药给服了之后,再把她带来给您看,您就会看到一个长大的公主了。”国王答应了医生的要求,让大臣把他的女儿带走了。

医生便出去,到很远的地方找药去了。过了十二年,医生才回来,找到国王的女儿。

这时,这位公主已经长成—个大姑娘了。医生随便给她服一种药,然后便带上她去见国王。

国王看见女儿,十分高兴,心里想:“这真是个好医生,给我的女儿吃了药,就叫她一下子这么大了。”于是,国王便吩咐侍从们拿来许多珍宝,赏赐给这位医生。

众人知道了这件事,都笑国王无知,不知道计算女儿的年龄,看见女儿长大了,还以为是药的力量,实在是愚蠢极了。——据《百喻经》两队商人有一次,世尊释迦牟尼在法会上,给诸比丘僧讲述了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

在往昔无量阿僧祗劫以前,有两个各有五百个商人的商队,在波罗奈地区筹集了金钱、食粮,准备好许多帆船,决定远行寻宝。他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大海深处。

商船在大海中行驶了很长时间。这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一座宝岛出现在他们的眼前。

在那个岛上有众多的珍宝、美女,使他们—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这时,第一队商队的头领看到此景,即说道:“我们舍财舍命寻宝,辛辛苦苦来到这里,这里美女、财宝无其不有,人生一世能享受这些也就足矣!我们还不如就住在这里吧!”可是,第二队商队的头领看到此景,即冷静地说道:“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这个宝岛虽无奇不有,但一定不会长久的!”众人听了,正在犹豫不决之际,正好有—个天女路过此处,心中怜悯这些商人,便在空中对众商人说:“你们在此地虽然暂时能享受一些快乐,但这一切都将不长久,再过七天,这个小岛将要被大海吞没!”这个天女说完后,即消失而去。

又有—个魔女从此经过,她想让这些商人都被大海吞没,即在空中对众商人说道:“你们不要走,这个宝岛怎可能会被海水吞没呢?如失去机会,这些钩人魂魄的美女、奇妙的珍宝,世上去哪儿再找呢?刚才那个天女是骗你们呢,你们可别相信她所说的!”她说完后,也随即消失而去。那个商队的头领听后,即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不要信那第一个天女的话,我们大家还是呆在这岛上,享受五欲之乐吧!”第二个商队的头领则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切莫为贪享一时之乐而将性命丢掉,还是快快装些珍宝,不要贪恋此地。

那天女的话是真实不虚的啊!”果然,过了七天后,如天女所说,大海的波涛将宝岛吞没了。第二个商队的人,由于早有准备,都呆在船上,所以安然无恙。

而那第一个商队的人,由于只顾贪恋玩乐,都被大海吞噬了。第二商队的头领曾设法用矛钩来救第一商队的头领,但是浪大风险,没有成功。

这时释迦牟尼佛转脸对长脸老舍利弗说:“你知道吗,那第一商队的头领,即是现在提婆达兜的前身,那第二商队的头领,即是我的前身。”接着,释迦牟尼佛又对众比丘僧说道:“那时候的第一商队的五百个商人,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兜的五百弟子;那时候的第二商队的五百商人,即是今天的五百罗汉啊!而那时的天女即是今天的舍利弗;那时的魔女即是今天的满月比丘啊!”——据《兴起经》上卷装瞎的工匠在古时候,当一个工匠师傅可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们不但从小就要忍气吞声地跟师傅学艺,出师后还要被迫为国王服各种劳役。

为了逃避服劳役,工匠们想出各种方法。有一个老工匠师傅。

他为国王服役已经很久了,制作了许多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国王常常把它们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大臣。尽管老工匠操劳了一生,却还是—贫如洗,他很想逃避国王的劳役,却又不敢逃跑,因为那样是会被治罪的,所以,他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行了,那就是向国王求情。

他下了很久的决心,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求见国王:“启奏陛下。”他壮着胆子哆哆嗦嗦地说:“臣蒙陛下的器重,得以为陛下效力。

但臣如今年老体衰,眼睛也因长年劳累过度,瞎得几乎看不清东西了,再也无法为陛下工作了。所以,臣想告老还乡,求陛下恩准。”

“你是我的老工匠了。”国王有些舍不得让他走,“你做的东西我特别喜欢,有心不让你走吧,但你为本王工作几十年了,也该享享清福了。

赏你一百两银子,回家好好安享晚年吧。”“谢陛下洪恩!谢陛下洪恩!”老工匠闻听此言,喜出望外,高兴得连连叩头。

老工匠的事很快就在工匠们中间传开了,大家都很羡慕他的福气,纷纷议论起来:“你听说老工匠装瞎的事了吗?”“听说了,他跟国王说眼睛瞎了,其实他根本就没瞎,比我的眼睛还好使呢。

佛学典故

相关推荐:
  • 三品典故(三品是什么)
  • 人教典故小学(小学语文人教版成语故事大全#)
  • 邀月典故(绝代双娇故事简介)
  • 父子状元典故(历史上有几对父子状元)
  • 太狮少狮典故(河东狮吼的典故)
上一篇:溢水杯的伤感微博说说(细雨朦胧的眼前,蓝色的信纸映出从) 下一篇:脾切除后吃药(脾脏切除后一定要服药吗)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史记典故(史记中的成语典故20个)
三字经加典故(三字经的典故)
相由心生典故(“相由心生”这句话出自哪里)
用人典故(列举中国古代用人典故)
不爱(有哪些典故是表明放弃爱人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2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