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易初(安不忘危的成语典故)

易初(安不忘危的成语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06 00:53 浏览:8 次

1.安不忘危的成语典故

出自:《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示例:何小姐是从苦境里过来的,如今得地身安,安不忘危,立志要成全起这份人家,立番事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出处资料详解: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确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 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 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来,朋従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 也;穷神 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不诫,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 子曰:“德薄而位尊, 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 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 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 微 彰, 柔 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 , 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 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之兴也,其于中 乎?作《易》者,其有忧。

2.关于 得“天时” 的历史典故

惊蛰前鸣雷,四十五日阴雨不离 三国刘备烧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所,赤壁一战,火烧曹兵八十三万。

孔明草船借箭,南屏山祭东风凭的是天时,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 古人有“冬夏不兴师”的说法:隆冬季节兴师远征,不仅战士们要饱受风霜之苦,粮草供应亦会发生问题;至于盛夏,更是疾病流行的季节…… ○ 嗯,有时候一场大雪,也会使战争形式逆转。 ● 战争有战争的规律,作为将帅,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民众。

冷兵器时代,天时对战争的制约很大,尽管也有利用天时以克敌制胜的战例…… 由于汉人对术数的迷信,某些罕见自然现象的发生,以及将领“神道设教”、假手天意,也会对士气从而战争结局产生作用。新末著名的昆阳之战,汉末董卓韩遂之战,新、韩军所以失败,就因为当时正好有流星陨落营中,而这在军占书里属于大凶之兆,导致军心混乱不安,失去斗志。

[33]正因为这样,汉代各种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就很少有人不利用术数大做文章,宣扬己方上得天助,动摇敌方士气民心。从高祖斩蛇和五星聚于东井的神话,到刘秀的谶谣赤伏之符,再到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天下太平,岁在甲子”之号召及其种种道术施为,这一现象贯穿有汉一代的全部军事史。

战争进程中双方也总是利用术数耸动蛊惑人心,无所不用其极。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收效于芸芸士卒,如东汉耿恭被困疏勒,穿井十五丈不得水。

恭拜祷于井,水忽涌现,将士皆呼万岁,士气大振,而匈奴“以为神明,乃引去”[34]; 更可以吸引英雄豪杰投入麾下:汉初张耳就是因听从了术士甘公所说五星聚于秦分,刘邦必胜而项羽将败的说法而投汉,东汉初苏竟则以图谶、星象说服邓仲况和刘龚归顺光武。[35]有些高明的将领,充分利用敌之迷信,出奇制胜。

东汉班超攻于阗,“其俗信巫”,班超出其不意杀死该国首席大巫师,于阗军民震动丧胆,立即开城投降。[36]汉初分封,高祖警告吴王刘濞:“若状有反相”,“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焉?”[37]这个警告后来虽未起到作用,但刘邦试图以相术和占气之说抑制为人强悍的刘濞生出反心,用意是很明显的。

天合。司马迁说过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

“ 究天人之际 ” ,就是研究和探讨天和人之间的关系。“天时”是努尔哈赤成功的先决条件。

天时是有大天时,有中天时,也有小天时。魏源在他写的《圣武记》里提到 “ 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 ” 。

而努尔哈赤赶上这个天时正是大天时,几百年遇上一次。孟子说过: “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 。

五百年是个概数,也可以考虑为二百年或者三百年。明朝从建立到明末,二百多年,本来就是到了一个社会的大动荡,大改组,天崩地解的一天时。

努尔哈赤赶上了,以下的具体例子可以用来分析天时的重要性。 萨尔浒之战。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一共是 83735 个字,其中讲“天” 312 个字。他的年号叫天命,看出努尔哈赤是很重视天的。

当然这个天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解释。明朝发动萨尔浒之战是万历四十七年( 1619 年),阴历三月初一。

这时明朝犯了一个大忌:天时不利。这个时候赫图阿拉大雪封山,江河冰冻。

明朝的军队基本上是从江南派来的,东路的主将刘綎是从江西派来的。从江南到了一个冰雪天地里打仗,山路崎岖,密林丛布,后金又设了很多的障碍。

明朝本来设想得很好,由统帅杨镐坐镇沈阳,兵分四路,西路是从抚顺往赫图阿拉打。东路是从现在的桓仁往西打,南路是从清河往北打,北路是从开原往南打,叫做分进合击,犁庭扫穴,一举歼灭努尔哈赤。

明朝的军队号称 47 万,可以说气吞山河,但是天时不利。有人曾建议因为雪太大,没法行军,朝廷说不行。

但是这个天时对后金是有利的,后金人是当地土生土长,适应这个气候。明朝按照原来计划的四路同时合击,打赫图阿拉这个地方,应该说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因为它违背了天时,它四路军队不能同时到达一个地方,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努尔哈赤就是利用这个天时取得的胜利。杜松的军队先到,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军队迎战杜松两万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把杜松战胜,时间是三月初一。

三月初二,明军北路马林的军队从清河赶到了,后金的八旗军队,乘锐集中又战胜了马林的军队。三月初三,军队往东调整,调整到东线阿布达里岗。

刘綎率着军队从东部来了,努尔哈赤指挥他没到前线,他指挥军队就到了东部。阿布达里岗是一个山谷,两旁都是山河密林,努尔哈赤把军队事先就埋伏在山林里。

刘綎的军队又饥又饿又冻又疲劳,像一个长蛇一样缓慢地前进。后金的军队把俘虏的明朝军队的衣服穿上,带着他的旗帜,引诱刘綎,刘綎便急着进兵,到了一个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后金伏兵四起,把长蛇阵一样的明朝军队分割成几段。

最后寡不敌众,失败了,这是三月初四。接着初五就到了南路了,南路一看不好就往回撤,后金又打了一个胜仗。

所以明军是四路出师两双败北。后金集中兵力逐个击破,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的战例。

近现代:比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不但在海湾地区上空部署了数枚气。

易初的典故

相关推荐:
  • 叩齿庵典故(叩齿庵的来历)
  • 陆公书橱典故(文言文两脚书橱的翻译)
  • 江苏主要典故(与江苏省有关的历史故事)
  • 巴蜀王典故(吴王阖闾的典故有什么吴王阖闾的故事介绍)
  • 东晋前秦典故(前秦符坚的故事)
上一篇:幼儿园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的方法(浅谈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下一篇:洗净/上锅/蒸15-20分钟(清蒸螃蟹的做法和步骤)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指桑骂槐典故(指桑骂槐的典故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的典故(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卧薪尝胆典故是(卧薪尝胆的典故)
小学国学经典故事(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小学生必读))
鸭(民间传说之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1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