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韶阳师典故(成语暴虎冯河的典故)

韶阳师典故(成语暴虎冯河的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10 02:25 浏览:5 次

1.成语暴虎冯河的典故

暴虎冯河的故事

【拼音】bào hǔ píng h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出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

【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2.老马识途的历史典故是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作者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全文(节选)如下: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如下: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扩展资料: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揭示道理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马识途

3."老马识途”的典故是什么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

4.《鲁班经》的典故

原名《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或《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鲁班经》对技术知识的介绍比较笼统,但从书中可知古代民间匠师的业务职责和范围,民间建筑的施工工序,一般建造时间、方位等等。它所介绍的形式、做法,在东南沿海各省的民间建筑中,至今仍可看到某些痕迹;所介绍的家具,很多也可以在这些地方见到。鲁班真尺的运用方法,民间工匠仍在遵循使用。 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惟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约当成化、弘治间,1465年~1505年》的《鲁班营造法式》,现已残缺不全。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编排顺序比较合乎逻辑,先论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另外,插图较多,与文字部分互为补充,且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手法。 天一阁本之后一百多年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二十一页篇幅。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祯)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 经》的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本构建筑以及木 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 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2007-10-24 18:05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相信风水堪舆的好坏,会对我们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而不管在为堪舆前、或是堪舆后,一定都会使用到与土木建筑有关连的事项;当在营修建造之时,就一定会使用到尺、规之类的工具,其中在使用「尺」的工具时,我们一定会要求对该将要修造之器物,不管高度、或是长度,它的尺寸绝对要符合「尺」上面所记载吉利数字的位置,而不要落在凶害数字的位置上。这一把有记载著吉凶尺寸的「尺」,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说到的「门公尺」、「鲁班尺「鲁班」先师,他本名姓「公输」、字「依智」,为「鲁」国东平村人,生於鲁定公三年 甲戍年五月七日午时。他是中国古时建筑业的祖师,颇受历代以来建筑业人士的推崇,尤其是每在营造、修建一栋屋宇时,都会焚香祷告,祈求「鲁班」先师能为庇祐,以祈求工事顺利,由此可知他受人尊敬的程度、鲁班尺 鲁班经说:「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吋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总长为一尺四寸四分而以一寸八分作为一个单节,并将总长一尺四寸四分除以一寸八分,共得八个单节,所以就将这八个单节分成「财、病、离、义、官、劫、害、吉」等八个部分。 图五:山海镇

◎将此图画於镜片或铜板上,称为「山海镇」图,它和安八卦镇宅雷同它有化煞的功能,凡是自家的门口被巷道、桥庭峰、土推、杆柱、尖状物等冲射者,将此「山海镇」板安置於大门上被冲射之处。

span>图六:纱帽、玉带、官靴翰林院内状元生」

在客厅内的屋梁上划纱帽、在大门的门槛处画上官靴、在书房

画上玉带,代表著将来会有翰林学士之子、或大文学家出文昌。

5.排闼的典故

见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排闼:(tā踏):把门挤开,直擅进来。闼:门。这两句大意是:一湾碧水守护着稻田,将嫩绿的秧苗环绕;两座青山推开房门,把苍翠的山色送进屋来。

江南初夏的山村,处处披青挂绿,风光清秀怡人。诗人仅用了“护田”、“排闼”等词语,就把静止的山水写得富于情感,极有灵性,其水柔媚,其山雄豪,可谓传神写态,各具风采。

另外,“护田”、排闼”用《汉书》中典故:整个句法从五代沈彬的诗里来.但“用事不使人觉,着胸臆语也”,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对于“用事”的最高要求。它是王安石修辞技巧的极有名的例子。写作时可用来表现典型的江南农村的初夏风光。

扩展资料:

pái tà

闼:门,小门。

排闼:推门,撞开门。

例:排闼直入。两山排闼送青来。

引证解释:

1、《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 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2、前蜀·杜光庭 《虬髯客传》:“( 李靖 )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3、宋·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清·侯方域 《宁南侯传》:“(左良玉 )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 左将军 ,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

5、徐迟 《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排闼

6.关于曾皙或公西华的典故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

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

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

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②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③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④摄:迫近。

进而作“夹”讲。⑤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

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⑥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

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

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⑾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

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⑿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

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

⒀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

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⒁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⒂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

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

⒃撰:述。 ⒄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

莫:通假“暮”。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

“冠者”指成年人。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

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21)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

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

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22)与:赞许,同意。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

7.《鲁班经》的典故

原名《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或《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

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鲁班经》对技术知识的介绍比较笼统,但从书中可知古代民间匠师的业务职责和范围,民间建筑的施工工序,一般建造时间、方位等等。它所介绍的形式、做法,在东南沿海各省的民间建筑中,至今仍可看到某些痕迹;所介绍的家具,很多也可以在这些地方见到。

鲁班真尺的运用方法,民间工匠仍在遵循使用。 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

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

惟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约当成化、弘治间,1465年~1505年》的《鲁班营造法式》,现已残缺不全。

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编排顺序比较合乎逻辑,先论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

另外,插图较多,与文字部分互为补充,且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手法。 天一阁本之后一百多年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

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二十一页篇幅。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祯)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

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

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 经》的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本构建筑以及木 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 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2007-10-24 18:05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相信风水堪舆的好坏,会对我们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而不管在为堪舆前、或是堪舆后,一定都会使用到与土木建筑有关连的事项;当在营修建造之时,就一定会使用到尺、规之类的工具,其中在使用「尺」的工具时,我们一定会要求对该将要修造之器物,不管高度、或是长度,它的尺寸绝对要符合「尺」上面所记载吉利数字的位置,而不要落在凶害数字的位置上。

这一把有记载著吉凶尺寸的「尺」,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说到的「门公尺」、「鲁班尺「鲁班」先师,他本名姓「公输」、字「依智」,为「鲁」国东平村人,生於鲁定公三年 甲戍年五月七日午时。他是中国古时建筑业的祖师,颇受历代以来建筑业人士的推崇,尤其是每在营造、修建一栋屋宇时,都会焚香祷告,祈求「鲁班」先师能为庇祐,以祈求工事顺利,由此可知他受人尊敬的程度、鲁班尺 鲁班经说:「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吋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总长为一尺四寸四分而以一寸八分作为一个单节,并将总长一尺四寸四分除以一寸八分,共得八个单节,所以就将这八个单节分成「财、病、离、义、官、劫、害、吉」等八个部分。 图五:山海镇 ◎将此图画於镜片或铜板上,称为「山海镇」图,它和安八卦镇宅雷同它有化煞的功能,凡是自家的门口被巷道、桥庭峰、土推、杆柱、尖状物等冲射者,将此「山海镇」板安置於大门上被冲射之处。

span>图六:纱帽、玉带、官靴翰林院内状元生」 在客厅内的屋梁上划纱帽、在大门的门槛处画上官靴、在书房 画上玉带,代表著将来会有翰林学士之子、或大文学家出文昌。

8.出自纪昌学射的典故是啥

背景

《纪昌学射》出自《列子·汤问第五》。

《列子》作者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gou]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zi],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着,而后告我。”

昌以牦[mao]悬虱于牖[you,窗户],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jin]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fu]膺[ying]曰:“汝得之矣!”

译文

甘蝇是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将箭射向野兽,野兽就应声而倒;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只要看到过甘蝇射箭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甘蝇的学生叫飞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非常刻苦,几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赶上了他的老师甘蝇,真是名师出高徒。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

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可真叫严啦!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表示: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这样坚持练了两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哩。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

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还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精通。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 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韶阳师典故

相关推荐:
  • 深蓝浅蓝典故(《浅蓝深蓝》的故事内容)
  • 玉蝉典故(玉蝉有什么故事吗)
  • 重利轻义典故(求关于重利轻义例子)
  • 马不欺母典故(马不欺母是什么典故)
  • 金台求贤典故(庭燎求贤的典故)
上一篇:近视修复方法方法(近视眼恢复的方法) 下一篇:古风正能量励志句子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辉(谁能把庄生梦蝶杜鹃喋血沧海遗珠韫玉山辉的典故告诉我)
七龙珠典故(求人给我捋一捋龙珠的故事情节)
火冒三丈的典故(林则徐的故事火冒三丈怎么理解)
典故荀子(有关荀子的故事)
佑庵(三槐堂典故的来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0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