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及笄(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及笄(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21 15:10 浏览:6 次

1.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的典故介绍:1、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

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 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谓遇事能明辨不疑。《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唐 韩愈 《伯夷颂》:“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 清 方文 《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4、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

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

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

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

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5、花甲 花甲之年:指60岁。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明 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 《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7、耄耋[mào dié] 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耋: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耋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8、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2.古代"及笄"是指什么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仪礼·士昏礼》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吴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对年龄段的称呼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

《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

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3.及笄的古礼是怎样的啊

十五日,正是我行及笄礼的日子。

昨晚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我一直担心今天天气不会好,没想到阳光明媚、碧空如洗,一大早就听见有喜鹊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欢叫。

善善她们喜上眉梢,说此乃吉兆。

她们服侍我沐浴、更衣,我依然先着孩童时穿的彩衣,梳双鬟髻。

皇上选在寿安宫的清荷阁行礼。

六月,宫中的荷花正绽放得粉白可人、妩媚娇艳,而这个清荷阁正是观赏荷花之最佳方位,可以从殿外看见大片大片的荷花,经过昨日雨露滋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我双亲早亡,由皇上一手带大,便由他以父辈的身份主持及笄礼。

皇上身份尊贵,所以他不似平常父辈一样立于东面台阶处等候宾客,而是坐于主人席;大姬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而沐浴完毕的我,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

然后宫廷乐师奏乐。

正宾崇国夫人和观礼者依次序而入,各自在合适的席位坐下。

皇上起身致辞,宣告成人礼正式开始。

姊先走出,盥洗两手,于西阶就位。之后我才迈着小步走出,走到室中央,面向南,向众观礼宾行揖,然后面向西跪坐在笄者席上。

待姊为我解开双鬟髻,梳好头后,崇国夫人盥洗两手,拭干,然后向皇上致敬寒暄。

我按照程序转向东正坐,大姬奉上罗帕和发笄,崇国夫人走到我面前,高声吟诵道:"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她跪坐下来为我盘上高髻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姊象征性地为我正笄。

我起身,回到东房,姊从大姬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为我更换与头上簪子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我穿好衣服,便又要出来为来宾展示我的衣裳,并向皇上皇后拜正规礼。

我再面向东正坐,崇国夫人再洗手,再复位,大姬奉上发钗,崇国夫人接过,走到我面前高声吟诵道:"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听完这话,姊为我除去发笄。崇国夫人再为我簪上发钗,姊再象征性地正发钗。同上次一样,我还要作揖之后回到东房,姊协助我穿上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我出去再向来宾展示新衣,然后面向崇国夫人行正规拜礼,以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三加时崇国夫人高声吟诵道:"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俱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然后为我加钗冠。

和一加二加一样,我要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然后是三拜。

大姬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

崇国夫人接过姊递过去的醴酒,走到我面前,贺道:"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我向她行拜礼,接过醴酒,入席跪着将酒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下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大姬再奉上饭,我接过象征性地吃了一点。

崇国夫人再起为我取字名"妇虞",祝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额妇虞。"

我低眉回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再互相拜礼。

然后,我再次拜于皇上皇后前,仔细聆听他们的训诫,拜礼。

这一系列礼节完成之后,我最后立于正中央,先后向宾客行揖礼,他们微微点头示意。

最后,皇上宣告及笄礼成,我的成人礼才算正式结束。

~~~~~~~~~~~~~~~~~~~~~~~~~~~~~~~~~~~这是小说《大宫》中描写的及笄礼

甚为详细,也基本符合古代礼仪

目前资料湮灭的很多,及笄具体环节已经不可考,后人推测考证的基本上就是这样、

4.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年龄称谓

5.孩提的典故

孩提

孩提: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山外一水 补注

及笄的典故

相关推荐:
  • 齐宣王典故(齐宣王的典故最少6个)
  • 纛的历史典故(邵伯的历史故事)
  • 与老师(有关老师的典故)
  • 志在千里典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什么意思)
  • 典故健身(谁有关于名人健身的故事)
上一篇:氯离子检验(氯离子的检测硝酸银滴定法,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下一篇:北京四中校园作文(走进四中怎样写是作文)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赞字(带有赞字的成语)
香樟典故(香樟树的历史传说)
勾心斗角(勾心斗角的故事,成语故事)
更楼典故(百尺楼的典故:元龙百尺楼)
朋友成语典故(与朋友有关的成语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7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