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工作用典故(鼓励别人对工作要有责任心的典故有哪些)

工作用典故(鼓励别人对工作要有责任心的典故有哪些)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26 11:30 浏览:3 次

1.鼓励别人对工作要有责任心的典故有哪些

(转)责任心小故事分享

故事一则:

两个人在交换一颗针时,不小心掉在地上,五个国家的人有五种不同的找法。德国人做事严谨,在掉针的地方分成很多方块格子,然后一个方格一个方格地去找,最后一定能把针找到;法国人非常浪漫,他们凭借灵感,喝着香槟,吹着口哨,灵感一来,愉快地找到;美国人性格开放,不拘一格,他找来一个扫把,再在扫拢的一小堆物中很快地找到;日本人讲求合作,两个人商量一起找,你从这边,我从那边,一下就找到;中国人则不同,首先不是如何去找针,而是想法推卸责任。交针的人说:我交给你为什么没拿好。接针的人说:我还没拿好你为什么就松手了。结果吵得一塌糊涂。

故事二则: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故事三则:

即使是在今天,送货上门充其量是将货物送到客户家里并根据需要放到相应的位置,就算完事。那么,王永庆是怎样做的呢?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王永庆给顾客送米,并非送到了事,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

2.对工作有帮助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文明礼仪故事 1。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

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

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 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

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

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

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 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 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

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 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

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务。

其他如 孔融让梨,柳公权拜师,负荆请罪。

3.古今中外名人工作十分专心的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李晟练成神箭手。 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

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4.名人工作全神贯注、忘我工作的故事有哪些

第一个故事 : 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 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第二个故事 :牛顿忘记吃饭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5.名人认真学习或工作的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茹志娟“煮书” 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

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

‘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盯沪驰疚佻狡宠挟触锚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6.关于工作道德小故事20

【吴猛饱蚊】 晋朝时候。

有个孝子。姓吴。

单名叫猛的。表字世云。

他是豫章分宁地方的人。年纪才只有八岁。

服事他的父亲母亲。已经是非常孝顺了。

因为他家里很是穷苦。所以他们的床上。

都没有挂着蚊帐。一到了夏天晚上的时候。

蚊虫很多。嗡嗡的飞来。

叮在他的皮肤上面。便任凭他饱吸自己的血液。

虽然叮他的蚊虫很多。吴猛总不用手去驱赶他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你们仔细的替他想想。

一定是恐怕这蚊虫。丢掉了自己的皮肤不叮。

必然飞去叮着父亲母亲的皮肤了。后来吴猛碰着了一个有法术的异人。

名叫丁义的。给了他神方。

屡次有灵异的表现。后来在宋朝政和年间。

得封做一个真人。【黔娄尝粪】 南北朝时候。

南齐有一个姓庾名叫黔娄的。表字就叫子贞。

是新野地方的人。刚才做着孱陵县的县官。

上任不到十天。忽然觉得心头好似小鹿一般撞。

扑扑的惊跳起来。额角上的汗珠子。

也簌簌的流下来。他知道家里一定不好了。

就立刻丢了官职。回到家里。

这时候。他的父亲名叫庾易的。

已经生了痢疾。才只有两天工夫。

他便慌忙请医生医治。医生说。

要晓得病的好不好。只要尝了病人的粪。

便自然会明白了。若是粪味苦的。

就很容易医治的了。庾黔娄便立刻把父亲的粪。

尝了一尝。不料气味是很甜的。

因此心里觉得很忧愁。每天到了晚上。

他便叩头拜祷上天的北斗星。请求把自己的身体。

替代父亲的死。后来庾易死了。

庾黔娄居丧过礼。并且在坟旁搭了草舍住着。

【寿昌弃官】 宋朝时候。有个姓朱名叫寿昌的。

年岁才七岁的时候。他生身的母亲刘氏。

因为他的嫡母常常妒忌他。把刘氏出嫁到别地方去了。

从此他们母子俩就隔绝了。好久不相见面。

足足过了五十个年头。朱寿昌屡次访求。

可是总寻不着。等到神宗皇帝的时候。

朱寿昌已经做了官。因为想念着母亲。

便丢掉官。专诚到陕西地方去找。

他和家里的人分别时候。说道。

我今儿到那里去。倘若不能够找寻我的母亲。

我就发誓。不再回到家里了。

后来日行夜宿。走到了同州地方。

停了几天。果然机会凑巧。

竟碰着了母亲。这个时候。

他母亲的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了。

朱寿昌便欢天喜地的把母亲接了回来。并且又迎接了同母的弟妹。

到家里一同居住着。【庭坚涤秽】 宋朝时候。

有一个大诗家。姓黄。

名叫庭坚。表字鲁直。

别号山谷。还有一个别号。

叫做双井老人。他是洪州分宁县的人。

元佑年间。做了太史的官。

天性却很是孝顺的。自己虽然做了贵官。

显名天下。可是侍奉母亲。

却极尽诚意。每逢母亲的事务。

他必定亲自去做。无论怎么样。

总是不怕劳苦的。每天晚上。

一定要自己替母亲洗着便桶。他家里仆役很多。

却不叫他们去做。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服劳奉养。全是做儿子自己应尽的职分。

那里可以叫他人分了自己的孝顺呢。所以他总没有一刻儿。

不尽自己的职务的。他又喜欢做诗。

并且做得很好。苏东坡称赞黄庭坚的诗。

说、独立万物之表。【李忠辟震】 元朝时候。

有一个孝子。姓李。

单名叫一个忠字的。他是晋宁地方的人氏。

从小时候。就早已没有他的父亲了。

单单剩着他一个母亲。仝他住在一块儿。

可是李忠服事他的母亲。却是非常孝顺的。

到了大德七年八月里。这个时候。

忽然逢到大大的地震。有一座郇保山头移过去。

所过各处地方的百姓房屋。都倒的倒掉。

压的压下。一时间被坏的房屋数目。

竟有一万零八百个区域。因为这场大灾难压死的人民。

数也数不清楚了。可是那座郇保山。

说也奇怪得很。飞散过来。

到了将近李忠家里的时候。忽然分做两行。

再过了五十几步。那座郇保山再合了拢来。

所以只有李忠的家里是保全的。【实夫拜虎】 明朝时候。

有个姓包名叫实夫的。服事他的父亲母亲。

非常尽孝。并且明畅经书的道理。

尽力在学问里头。后来在太常里的地方教书。

到了年底下。包实夫回家去省视他的父亲母亲。

半路上忽然碰着了一只老虎。衔住了他的衣服。

竟把包实夫拖到树林里。老虎才把他放下了。

蹲着。包实夫就拜着老虎问道。

你将要吃我么。那是我的命运注定的。

我有什么恨呢。但是我还有父亲母亲。

两个人的年纪。都是已经七十多岁了。

倘若你可以应许我终养了我的父母。那时候假使我还存在世上。

那末我一定自己来送给你吃。你看可以不可以呢。

那老虎听了包实夫、这一番说话。就舍了包实夫竟自去了。

后人就把那个地方。起了名字叫做拜虎冈。

【绪余】 夫孝、德之本也。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云。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小孝用力。

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试观乌鸟反哺。羔羊跪乳。

禽兽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泰伯采药】 泰伯让国。曲顺其亲。

之荆采药。被发文身。

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

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

他的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

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

就是后来的文王了。生下来的时候。

先有一只赤色的雀。

7.事业单位常考成语典故

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中,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与蜀汉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归顺自己。

手不释卷:手不释卷,出自于汉光武帝刘秀的事例,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鞠躬尽瘁: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单刀赴会: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横槊赋诗:横槊赋诗”说的是三国时的曹操之事。据说在赤壁与孙、刘大军对峙时,大敌当前,曹操面对茫茫大江,横槊赋诗,意气风发,尽显文采风流。

画龙点睛:张僧繇(yao)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望梅止渴:古代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指鹿为马: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工作用典故

相关推荐:
  • 殿的历史典故(太和殿的历史故事)
  • 齐鲍叔典故(管鲍之交的典故)
  • 药香典故(医药典故奇香和奇臭的中药)
  • 榫的历史典故(簪子的历史故事)
  • 旧约(《圣经》里有哪些典故)
上一篇:少儿模特大赛(本人要筹备一次少儿模特大赛,想请高手支招,求:宣传方案及招商方案) 下一篇:高速公路汛期安全教育知识(新手必看,高速行车必备的安全知识,你知道多少)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讽刺人(求一些名人讽刺别人的话或典故~)
徐州典故(关于徐州的典故)
宦官历史典故(宦官的历史和由来)
摸墨典故(说下杨贵妃为李白磨墨的典故)
爱是对的,爱是错的还是爱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7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