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元宁(关于元朝的历史故事)

元宁(关于元朝的历史故事)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10-01 08:40 浏览:1 次

1.关于元朝的历史故事

有:

【伯颜是武宗海山的旧臣。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病卒后,他支持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是拥戴文宗图帖睦尔夺位的第二号大功臣。燕铁木儿死,顺帝即位,伯颜独揽大权。唐其势不满,发动兵变,反被伯颜执杀。此后,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脱脱}}他是伯颜的亲侄儿,当然视脱脱为亲信,曾企图以脱脱为宿卫,以监视妥欢贴睦尔的起居。脱脱虽自幼养于伯颜家中,但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灼,深感事态严重,虑一旦事败,伯颜有杀身之祸,自己也会受牵连。于是一场以家族内部斗争为形式、关系到政权易人和政策变化的政变正在酝酿着。

开始,脱脱与生父马札儿台进行商议。脱脱对其父说:“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曷若于未败图之。”其父虽然也感到事态严重,但不敢贸然付诸行动。脱脱乃问计于吴直方。直方曰:“《传》有之:‘大义灭亲。’大夫知有朝廷耳,家固不宜恤。”脱脱曰:“事不成奈何?”直方曰:“事不成天也,一死复何惜。即死亦不失为忠义耳。”脱脱顿足曰:“吾意决矣。”吴直方引经据典,为脱脱鼓气,终于使脱脱下了铲除伯颜的决心。

其进一步采取行动的关键是取得妥欢贴睦尔的支持和赞同。妥欢贴睦尔虽然年轻,但并不甘心做傀儡,脱脱测知伯颜擅权,“帝患之”;伯颜矫旨擅杀郯王彻彻秃,贬走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威顺王宽彻普化,“帝益忿之”;伯颜胡作非为,“帝积不能平”。特别是至元四年(1338)脱脱获知伯颜与太皇太后卜答失里谋立燕贴古思而废妥欢贴睦尔,把此事告诉了吴直方,直方教他“以密告于帝,令帝知而预为之防”(权衡《庚申外史》)。因而,脱脱与妥欢贴睦尔之间是有共同思想基础的。但是在宫廷复杂的环境里,在伯颜的淫威下,妥欢贴睦尔未敢轻易表态,私下派心腹世杰班、阿鲁对脱脱反复试测后才释去疑心,表示支持脱脱采取行动。

至元五年(1339),脱脱曾两次准备下手,均因准备不足而未下手。这一年,脱脱与伯颜的矛盾实际已经暴露。十一月,河南省台掾史范孟因不满其地位低下,假传圣旨矫杀行省长官,命原河南廉访使段辅居省中权事,自命为河南都元帅。五天后事泄被杀。这件事因牵连廉访使段辅,伯颜大怒,命御史台臣上章言汉人不可为廉访使。作为御史大夫的脱脱与吴直方商议,直方曰:“此祖宗法度,决不可废,盍先为上言之。”脱脱入告于帝,故御史台臣上章被妥欢贴睦尔驳回。伯颜知出于脱脱,大怒,言于帝曰:“脱脱虽臣之子,其心专佑汉人,必当治之。”再加上脱脱增兵宫门的事,使伯颜对脱脱愈益增疑。

2.(云南省)安宁市的名字有什么典故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在此置连然县。据《安宁县地志资料调查书》:“唐武德元年(618年)东川人阿宁牧牛砥出盐井,特改连然县为阿宁州,阿与安音近,又改安宁。”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称安宁县。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称安宁州。民国2年(公元1913年),复称安宁县。1950年4月20日,安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10月,改安宁县为昆明市安宁区。1959年9月,复称安宁县。1995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安宁市至今。

3.唐王维的故事

王维也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留下许多轶事,最著名的有两个,当时有一位宁王,有宠姬数十人,都是才貌双绝的美女。王府附近有一位卖饼的女子,长得亭亭玉立,百媚千娇,非常动人,宁王一见很喜欢她,把她丈夫找来,给了一笔钱,就带这女子回家,取名“息夫人”,一年后,宁王问息夫人:“你还想以前的丈夫吗?”她默默不作声。于是宁王把她丈夫找来,彼此相见,息夫人见了丈夫泪流满颊,若不胜情。宁王府宾客数十人,都是当时的名士,看了没有不同情的。宁王命各人赋诗,王维即席作了《息夫人怨》:“莫以今时完,而忘旧日思;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宁王看了大为动容,于是把息夫人还给她的丈夫。

另一个是安禄山造反时,捕获皇宫中的梨园弟子数百人,大宴群贼于凝碧寺,命梨园弟子奏乐,他们触景生情不禁相对流泪,有一位叫雷海清的乐工禁不往弃琴于地,西向恸哭,安禄山大怒,当即将雷海清肢解于试马殿。王维听到这个消息,写了一首十分深沉的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奉管弦。”

4.寒食节的由来与故事

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日(汤氏历法改革后至今)。那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有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迫逃离晋国到处流亡。有一年,重耳几天几夜没有吃的,贫病交加。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的帮助下,重返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

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子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

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5.郊寒岛瘦的成语典故

【出处】: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苏轼文集》卷六三〈祭柳子玉文〉猗欤子玉,南国之秀。甚敏而文,声发自幼。

从横武库,炳蔚文囿。独以诗呜,天锡雄咮。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

凡今卿相,伊昔朋旧。平视青云,可到宁骤。

孰云坎轲,白发垂脰。才高绝俗,性疏来诟。

谪居穷山,遂侣猩狖。夜衾不絮,朝甑绝馏。

慨然怀归,投弃缨绶。潜山之麓,往事神后。

道味自饴,世芬莫嗅。凡世所欲,有避无就。

谓当乘除,并畀之寿。云何不淑,命也谁咎。

顷在钱塘,惠然我觏。相从半岁,日饮醇酎。

朝游南屏,莫宿灵鹫。雪窗饥坐,清阕间奏。

沙河夜归,霜月如昼。纶巾鹤氅,惊笑吴妇。

会合之难,如次组绣。翻然失去,覆水何救。

维子耆老,名德俱茂。嗟我后来,匪友惟媾。

子有令子,将大子后。颀然二孙,则谓我舅。

念子永归,涕如悬溜。歌此奠诗,一樽往侑。

6.钱宁的介绍

钱宁(?-1521年),镇安人,正德年间锦衣卫官员,朱厚照义子。本不姓钱,幼时寄鬻太监钱能而改姓钱。钱能死后,继任锦衣百户。后转事刘瑾,其性狡诘猾巧,有“开左右弓”射箭之技,深为明武宗所喜。曾为朱厚照建豹房出力甚多,后渐被江彬取代。正德八年(1513)底,下诏钱宁掌管锦衣卫,赐姓朱,自称“皇庶子”。因与私通宁王朱宸濠被逮捕抄家。朱厚熜即位后,将其磔杀于市。《明史》将之列入佞幸传。

7.元朝有那些著名的故事

我心有主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次赶上大热天外出办事,沿途无水,渴得嗓子直冒烟。

正巧途经一处路口有一棵梨树,树上挂满了水灵灵的熟梨子。行人见后一窝蜂地去摘梨子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不解地问他:“你怎么这么傻,不去摘几个解渴?”许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岂有乱摘之理?”路人都笑他太死板大迂腐:“世道纷乱,谁知这是谁家的梨?没主儿的梨,不吃白不吃。”许衡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侬词 元代江南有个大才子叫赵孟頫,是继苏东坡之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他的楷书被称为‘赵体’,对明清书法的影响很大。他的妻子叫管道升,这也是个女才子,善画竹,著有《墨竹谱》传世,对后人学画竹大有裨益。

赵孟頫官运亨通,一朝得志,年近五十了却慕恋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当时名士纳妾成风,赵孟頫也不甘寂寞想纳妾,他不好向妻子明说,可文人有文人的办法,作了首小词给妻子示意: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他的意思是说,你没听说王羲之先生有叫桃叶、桃根的两个小妾,苏轼先生有叫朝云、暮云的两个小妾。我便多娶几个妾也不过分,你年纪已经40多岁了,只管占住正房元配的位子就行了。

他妻子看后便写了一首《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得词,只好停止了纳妾的念头,此成佳话。 元朝与四大汗国形势图蒙古汗国 蒙古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

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代,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约当今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

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室韦人归附于唐。

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今图拉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和迭儿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

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

他们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有的还在森林里从事狩猎,有的则在草原上从事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

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民族。

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

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汗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汗国成立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8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

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之后蒙古于1234年灭金朝,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

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的屠杀政策。战争的结果是蒙古部族对欧亚各国造成了空前的掠夺,破坏和杀戮。

应该看到,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压迫,难以计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 蒙古帝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驾崩,享年52岁。

其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

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

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

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

8.发生在辽,宋,西夏,金,元,明的历史故事

崇祯死后被大顺军掩埋但无谥号,清军入关后进行祭拜,并为之设立谥号但一改再改,南明小朝廷也为之定了谥号庙号。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生性鲁莽的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四月初四那天将崇祯帝和周皇后葬入田妃墓。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多尔衮深知若想稳定政权必须要安抚人心。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从五月初六日开始,命前明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根据帝王谥法,“怀”表示“执义扬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内外宾服”。但根据惯例,亡国之君绝无庙号,因为国祚断绝,宗庙无存,谁来祭祀?多尔衮对这些繁文缛节还不十分了解,于是一干前明故臣在“怀宗端皇帝”灵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多年后渐悉中原文化的顺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此后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称呼崇祯。

崇祯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传到南京,各派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认“怀宗端皇帝”的称谓,重新定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对。“思”字是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用于殉国的崇祯帝极为不妥,最后定为“毅”,再无争论。

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黄道周、郑芝龙等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隆武王朝,于是再次折腾起崇祯来,改庙号为“威宗”,称之为“威宗烈皇帝”。但隆武政权存在的时间更短,地域更小,只限于东南沿海一带流传。不可思议的是后世那些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人士,居然为了“毅宗”还是“威宗”争论不休。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获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遗老遗少依然不依不饶,曾在崇祯朝出任过大学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专门撰文指出:“先帝以两宫毕命后始自为计,义也;初拟从权,徐图后举,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争,不难身殉以谢天下,智也;业已身殉尤曰不敢终于正寝,礼也;从睿殉难合乎天理大道,仁也。夫当变起萧墙,祸介俄顷,而仁义礼智俱全而无失焉?可不谓正乎?”谥号应为“烈宗正皇帝”,一时间广为流传,崇祯不再是那个悭吝成性苛刻加派自作聪明滥杀无辜犹豫不决视民如草芥的亡国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的完人。

9.正气歌里面的典故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力量。

《孟子·滕文公下》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的是史书对大臣的制约作用;而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则进一步引董仲舒的话说,《春秋》还是“贬天子”的著作,说明史书对国君同样是有制约作用的。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天地间正气的表现之一。

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了一种誓死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齐太史的故事,见之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的是,齐国的大臣崔抒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抒弑其君。”

崔抒就杀了齐太史。“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我们今天看这则故事,仍然不免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为了维护记史的直书实录传统,齐国的太史们一个接一个地视死如归,这是用鲜血换得的史书上的真话,以及伟大的直书实录的史学传统! “董狐笔”的故事是说,晋灵公是个昏君,而晋国正卿(宰相)赵盾是个正直的大臣,经常谏劝晋灵公。晋灵公嫌赵盾碍手碍脚,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赵盾只得出走,不过在尚未逃出境外时,赵盾的族人赵穿便起兵杀了晋灵公。晋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且“示之于朝”。

赵盾对董狐说:“我并未弑君。”董狐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出境,国君被杀了,你回来后又并未法办弑君的人,当然就等于是你弑君了。”

赵盾毫无办法,只好叹口气,听任董狐写自己弑君了。后来孔子称董狐为“良史”;同时,孔子也认为,赵盾不干涉史官秉笔直书的权力,也是“良大夫”。

这个故事记载于《左传·宣公二年》。董狐不畏权势、坚持直书实录的史笔传统,自古以来,是史家以及一切士人的榜样。

这种直书实录的传统,不但保证了我国有着一以贯之的真实记载史事的大量历史著作,而且,这类历史著作对国君、大臣来说,多少总要使他们有所顾忌——担心坏事被记载于史册,从而遗臭于后世,从而也就产生了某种制约力量。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规定,皇帝是不能看史官所记的关于他自己的实录的。

这也是为了保证史官能真正秉笔直书国君功过善恶的一个制度。《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记载,贞观十三年(639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记起居注。

唐太宗问他起居注里记些什么,并且提出想看褚遂良所记的内容。褚遂良回答说,现在的起居,就是古代的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这就是说,褚遂良坚持原则,不让皇帝观看史官所记的内容。 文天祥《正气歌》中,他所列举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几个忠臣烈士,其中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颜常山舌”是指颜杲卿舌断仍喷血骂贼的壮烈事迹,而“张睢阳齿”,则讲得是唐将张巡固守睢阳,以身徇义的浩然正气。

张巡,邓州南阳人。史书称其“博通群书,晓战阵法。

气志高迈,略细节不以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年,他考中进士,显然是个文武双全的材料。

先为清河县令,政绩斐然。任满还长安,有人劝他巴结一下当朝显贵杨国忠。

张巡嗤之以鼻:“此人掌权绝非国家福祥之兆,怎能去攀附他呢。”不久,又被调往真源当县令,到任后就立即捕杀当地土豪华南金,威振方,人民敬戴。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后叛乱,连连攻陷宋州、曹州等地,谯郡太守杨万石降于贼军,逼张巡为长史,派他西去迎接贼军。张巡不受命,率属吏哭于玄元皇帝庙,感召众人,起兵抗击叛军,得众千余人。

当时,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想率众投降贼军,下属百余人不从,全被令狐潮绑在一堆准备杀掉。恰值叛军薄城,令狐潮出去接应,被绑的义士们乘间解脱绳索,杀掉看守士卒,迎张巡等人入城。

张巡等人在城头上杀掉反贼令狐潮的妻子儿女,率兵拒战。 令狐潮愤怒至极,带上万贼兵猛攻雍丘,城内唐兵仅二、三千人。

面对惊恐之众,张巡对诸将说:“令狐潮等人对城中军情一清二楚,肯定有轻我之心。我们出其不意出击,肯定会让敌军惊溃,乘胜追击,定能大败他们。”

张巡就派千余人守城上,自己为前驱,以余军分成数队突然冲出城,令狐潮的贼军猝不及防,一时退却。转日。

叛军又猛然攻城,张巡在城上搭建防护楼橹,用柴火烧油烧掉敌军攻具无数,令对方不能近城,并不时乘间攻出城外,杀敌甚众。两个多月内,大小数百战,唐军甲不卸身,负伤战斗,最后竟打得令狐潮四万贼军掉头而逃。

唐军乘胜追击,差点生擒令狐潮。恼羞之下,令狐潮增兵又来,重新围城。

令狐潮与张巡是老相识,在城下劝诱张巡:“朝廷现在兵不能出关,天下大势已去,您以老弱残兵守此危城,尽忠无主,不如投降下城与我共图富贵。”张巡答言:“从古义来讲,君主杀掉父亲,为臣为子的不能报怨。

您以妻儿被杀怨恨朝廷,借贼之力想要报复,可以预见您最终一定为朝廷所戮,而且百世骂名难逃!您平生以忠义自诩,今日之事,忠义何在!”令狐潮羞愧而去。 由于当时各地交通隔绝,城中有六名将领暗中联合,一起到张巡面前表示说已。

元宁的典故

相关推荐:
  • 六国大封相典故(六国大封相是什么样子的典故现在又引申作何解释)
  • 姜女石(姜女石的传说)
  • [!--pagetitle--]
  • 孟婆出嫁典故(孟婆汤的典故)
  • 壶天之隐典故(壶天有什么典故)
上一篇:项目补助资金申请报告 下一篇: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用典故表情达意的诗句(用典故来表情达意的诗句?要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古代教子典故(历史上教子的故事)
赋行云襄王客典故(诗词中襄王典故的来源)
阮郎归的典故(阮郎归的词牌来源)
描写春天典故(关于春天的成语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1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