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吟诗典故(吟诗赴宴是什么典故)

吟诗典故(吟诗赴宴是什么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11-01 09:22 浏览:1 次

1.“吟诗赴宴”是什么典故

“吟诗赴宴”是说苏轼年少时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打算设宴戏弄苏轼一番。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 ” “苏子卿贝湖牧羊! ”“张翼德琢县卖肉!” "关云长荆州刮骨! ”“诸葛亮隆中种菜! ” 一时间大家把菜全部分完了,六人正准备兴高采烈地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

”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2.求几个古人以诗相互讽刺的典故

典故没有,故事倒有几个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3.“吟诗赴宴”是什么典故

“吟诗赴宴”是说苏轼年少时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打算设宴戏弄苏轼一番。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 ”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 ” “苏子卿贝湖牧羊! ”“张翼德琢县卖肉!” "关云长荆州刮骨! ”“诸葛亮隆中种菜! ” 一时间大家把菜全部分完了,六人正准备兴高采烈地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 ”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4.唐诗中的典故有哪些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古诗词中常见的13个典故,并说明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

【关键词】古诗词;典故

典故,或称用典、用事,是指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既要“师其意”,还须故中出新,使用典情思隽永,耐人寻味。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

1.龙城

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泛指敌方要塞。

2.投笔

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投笔”即弃文从武。

3.折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官定后戏赠(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

5.唐代诗人的典故

1.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大概是这样的: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2.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3.

唐代诗人郑谷,很喜欢同诗僧交往。有个年轻和尚齐己写了一首《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请郑谷品评,郑谷玩味再三说:“既题目是早梅,数枝已开,不能称作早,改为一枝开,如何?”这一字之改,使雪中孤梅凌寒意境更豁朗了,齐己大为钦敬,合掌行礼:“你是我的一字师啊!” 留下“一字师”的佳话。

4.

旗亭画壁据传说,唐代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一个下雪天同到旗亭(酒楼)饮酒,见有梨园伶官多人偕同一些歌女也在那里饮宴。三人相约,听歌女所唱歌词中谁的诗最多,每歌一曲,画壁为记。起初,有两位歌女分别唱了两首王昌龄的绝句,有一位歌女唱了一首高适的绝句。王之涣遥指一位梳着双髻的最美的歌女说:“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终身再也不也与你们比高低了。”等这位歌女一开腔,果然唱的是王之涣的《出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故事成为唐代诗坛佳话,为后人经常援引。

6.(急啊)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的典故或故事

1.李白戏弄高力士的故事 李白虽受玄宗之宠,但恐为李林甫所害,只舞文弄墨,不敢冒然涉足政治。

李林甫是通过高力士的关系才得以飞黄腾达,所以李白对高力士也没有好感。 一天,渤海国使者呈入番书,文字非草非隶非篆,迹异形奇体变,满朝大臣,均不能识。

玄宗怒道:“堂堂天朝,济济多官,如何一纸番书,竟无人能识其一字!不知书中是何言语,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耻笑耶!”众皆汗颜,正为难间,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宫,李白却识得番文,宣诵如流。玄宗大悦,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诏。

李白欲借此机会奚落高力士,乞请高力士为他脱靴。玄宗笑诺,遂传入高力士。

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边最亲近之人,官封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权势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违慢,没奈何忍气吞声,遵旨而行。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书,遣归番使。

高力士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但李白正受玄宗所宠,他不好直接在玄宗面前抵毁李白,继而转向贵妃。一天,高力士与贵妃谈及诗歌,劝贵妃废去清平调。

贵妃道:“太白清才,当代无二,奈何将他诗废去?”高力士冷笑道:“他把飞燕比拟娘娘,试想飞燕当日,所为何事?乃敢援引比附,究是何意?”贵妃立时变色。原来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贵妃亦不例外,而汉代妇女自皇后赵飞燕始,以纤瘦为美,汉成帝生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走,还专为她建了一座七宝避风台。

玄宗尝戏语贵妃道:“似汝当便不畏风,任吹多少,也属无妨。”贵妃知玄宗有意讥嘲,未免介意。

女人心胸狭窄,贵妃受高力士挑拨,认为李白作诗嘲讽自己体形偏胖,不由得忌恨起李白来。自此贵妃入侍玄宗,屡说李白纵酒狂歌,失人臣礼。

玄宗虽极爱李白,奈为贵妃所厌,也只得与他疏远,不复召入。李白知为高力士报复,亦对李林甫把持的朝廷失去信心,天宝三载,李白恳求还归故里。

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遂又浪迹四方去了.2.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还是推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3.墓临绝地 白居易不幸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病逝。临终前,他遗嘱葬于龙门香山寺高僧如满和尚的墓侧,永与洛阻龙门山水为伴。

家人遵遗嘱,将他葬香山琵琶峰。传说当时凡来洛阳经过龙门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远至日本、朝鲜的使者,近到洛阳居民,都要到白居易的墓前洒酒颂诗,以示怀念。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白居易的读者。 到过香山的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白居易墓临绝地。

传说白居易在长期的官场坎坷中,日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到了晚年,诗人冷淡仕途,寄情于山水。

从局外冷眼相观,更认识到宦海的险恶。因此,他对仕途彻底失望了。

而且,他还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尘,去官场空耗生命。于是,诗人交待自己的后代:从今后,要代代相传,不要再出去做官。

他还研究了风水,看到琵琶峰前面陡峭,下临阔水,是块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块葬人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巅,以断了自家的官气。 白居易的后代,不知是遵守祖训,还是真被诗人断了官气,当官的还真是寥寥。

4.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陆游的故事:一字师来源:精品故事 作者:未知 更新:2010-10-16 12:56:35 点击: 43 [ 分享到QQ空间 | 转播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朋友社区 ]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

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

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

7.有关诗人作诗的故事、传说

张继的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张继一生,仅以此诗流传后世,但仅此一诗,已足够使他名传千古。

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每位学子一样,总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岁月能得到报偿,总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放榜之日,能够享受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荣耀,衣锦还乡。

并能在琼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风采,亲见天子的龙颜。 放榜之日终至。

带著满腔的期待,张继上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名字。脸上的笑容渐渐抹去,嘴角上扬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来愈紧绷,眉头愈锁愈深,心愈揪愈紧……。

一滴泪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过这个男子汉的脸颊。 乾坤朗朗,白云悠悠,众人喧哗,张继不解。

他落榜了!榜纸那麽大那麽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此时此刻,他觉得众人都在看著没有考上的他,心里都在议论纷纷。

羞惭沮丧的张继,低著头离开了京城。来到苏州----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

和船家议好了价,张继踏上小舟。船行似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止於苏州枫桥之下。

船行轻疾,而张继的心却凝重万分,愁思浓得化不开。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万物显得孤寂,乌鸦嘶哑啼叫,使夜静得更深沈。

霜覆屋瓦,霜结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颗颗凄绝冷绝。落榜的张继,早已是满脸秋霜。

唉!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离我而去。 岸上江枫如火,江上渔火二三。

已是深夜时分了,渔人还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张继,没有工作,亦无法安眠。

今夜,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钟声自凝重的空气中一声声地传了过来。

滑过水面,撞进张继的耳中。那钟声,在沈浸梦乡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声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张继耳中,却是一记一记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沈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这无眠的一夜,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的「枫桥夜泊」。榜上无名的他,其名声竟超过当时上榜的所有人。

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就没有这首好诗;如果张继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会流传当世,在这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时代,早已湮没无闻了。 世事难料,许多事物的价值,皆非当时可定。

张继是上榜好呢?还是落榜好?以当时而言,谁愿意落榜?但以多年后的今日来论当时,张继落榜落得还真好,因为落榜而有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而使张继的声名不朽,那一场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苏轼超然台记有云:「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可不大哀乎!……..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其意是说:「我们对物的好坏观念常有既定的看法,而忧乐的心里也就由此产生。

那些被困在既定观念中的人,就不知道优游物外的乐趣。不懂得凡事要跳出来看的人,就好比在门缝中看人争斗一样,又怎能知道胜败落在谁的身上?这怎不令人大大地悲哀?…….而苏轼之所以能时时快乐,正是因为他能优游於物外的缘故啊!」 张继的落榜之愁,成为他后来享千古盛名的原因。

这苦事到后来竟成为美事一桩,其中之妙,值得我们深思。 以后看事情时,是否也学著换个角度想想看?有一个小男孩,自得其乐地投球、打球,但他常常打不中自己投的球。

别人也许会说:「你真是最差的打击手,连自己投的球都打不到。」但那小男孩却很快乐地说:「我真是最佳投手,能投出自己都打不到的球!」 美国耶鲁大学教务长,有一次问一位同学:「你在班上的成绩,是不是列在前面一半之中?」那个学生回答:「不。

可是有许多同学排在后面,才使那一半同学的成绩排在前面。我便是那后面一半同学中的一个。

」没错!他正担任著别人成功的基石呢! 许多事常是很吊诡的,不是吗? 另外,也学学张继发泄愁思的方式吧!落榜之愁,对一个读书人而言,真是愁得无以复加。但张继不借酒浇愁,亦不狂欢麻醉自己,也没有用暴行来泄恨。

他用字用诗,一笔一划,又深又重地刻出自己心中的愁,传成千古绝唱,亦为古今同愁之人说出心中那万千愁情。他将愁转为美事,此愁不伤人不害人反而利人利己。

唐玄宗天宝年间,张继终於考上进士。之后的张继如何,我们不知道,但张继的名字,却随著他的落榜之诗----枫桥夜泊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定是张继始料未及的吧! 李白的传说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绵州彰明县人,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书这样的: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李白求师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

吟诗典故

相关推荐:
  • 阿香婆典故(阿香婆,永叔公有什么故事)
  • 登云典故(登飞来峰运用了什么典故)
  • 潘壶(提壶济世中的提壶是什么意思啊,有什么典故吗)
  • 其中一个典故(成语故事其中一个)
  • 节奏(名人按节奏成长的事例)
上一篇:小学四级作文我们的校园300字作文(小学4年级作文《我的校园》) 下一篇:有的组词_词学习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憾的历史典故(古代饱含疑憾的历史故事)
任公典故(任公垂钓是何意·出自于哪)
典故的特征(典故和故事如何区分?)
孔庙(国子监和孔庙的故事)
祝(求鲁迅《祝福》故事梗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9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