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恭敬之心典故(恭敬之心,礼也)

恭敬之心典故(恭敬之心,礼也)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11-07 04:24 浏览:1 次

1.恭敬之心,礼也

发自内心的尊重彼此,这种心态我们称做「礼」

1. 原文出自《孟子-告子上》(6)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2. 白话翻译:如果顺著心性,就可以行善了,那这就是我所说的性善。如果有不善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的本性不好。同情别人遭遇的心,人人都有。对自己恶事感到羞愧的心,人人都有。尊重彼此的心,人人都有。明白是非对错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别人遭遇的心属於「仁」,对自己恶事感到羞愧的心属於「义」,尊重彼此的心属於「礼」,明白是非对错的心属於「智」。仁、义、礼、智的心,并不是外在环境教导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习惯性的忽略它。「想要就得到,不想要就失去」。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差到两倍、四倍、六倍甚至差到天壤之别,是因为他们不能发挥的自己心性的原故。

3. 引伸:《孝经》讲到「礼者,敬而已矣。」儒家有这麽多的繁文缛节,目地只是要引发出,一个人打从内心的恭敬而已。如果只是外表做做样子,内心已经失去了恭敬心,或者已经感到很厌烦了。那麽礼节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早就失去当初制定礼节的意义了。就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师马昭之心故事

出自一个典故: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恭敬之心典故

相关推荐:
  • 裹的历史典故(裹蒸的历史典故)
  • 晒墨水典故(喝墨水的典故)
  • 走老岳典故(《老马识途》的典故)
  • 牛背山(观音计赚牛心山的传说典故有谁知道呢)
  • 仙籍典故(仙人骑鹤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吃茭白需要削皮吗(茭白怎么保存时间长而新鲜) 下一篇:心组词_词学习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弼马典故(老马识途的典故是什么)
精选50句(怼的人无话可说)(林黛玉阴阳怪气语录)
丝绦(丝绦是什么意思)
笋烧肉典故(求道士吃笋烧肉翻译)
陈家村典故(鸡毛飞上天故事简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1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