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励志故事 » 师旷的典故(师旷的轶事典故)

师旷的典故(师旷的轶事典故)

分类:励志故事 日期:2022-05-08 19:00 浏览:8 次

1.师旷的轶事典故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读解】故事出自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编《说苑》。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

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师旷论卫人逐君【原文】师旷侍于晋侯。

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 “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眼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自王以下各有父子兄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

'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大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休矣。”

【译文】师旷侍立在晋悼公的身边。晋悼公说;“卫国人驱逐了他们的国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也许是他们的国君确实太过分了。

贤明的国君要奖赏好人而惩罚坏人,抚育百姓像抚育儿女一样;容纳他们像大地一样;民众侍奉他们的国君,热爱他像热爱父母一样,敬仰他如对日月一样;崇敬他如对神明一样,畏惧他如对雷霆一样,难道能把他驱逐出去吗?国君是神明的主祭人,是民众的希望。如果使民众的生计困乏,神明失去祭祀者,老百姓绝望,国家失去主人,哪里还用得著他?不驱逐他干什么?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

有了国君又替他设置了辅佐的人,让他们教导保护他,不让他越过法度。所以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平民、工匠、商人、奴仆、养牛人和养马人都有亲近的人,以便互相帮助。

善良的就赞扬,有过错则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改正。从天子以下,人们各自有父兄子弟来观察和补救他们行事的得失。

太史记录国君的言行,乐师写作讽谏的歌诗,乐工吟诵规谏的文辞,大夫规劝开导。士向大夫传话,平民公开议政,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

所以《夏书》说:‘宣令官摇著木舌铃沿路宣告,官员们进行规劝,工匠呈献技艺当作劝谏。’正月初春,这时就有了宣令官沿路宣令,这是同为劝谏失去了常观。

上天十分爱护百姓,难道会让一个人在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淫乱而背弃天地的本性吗?一定不是这样的。”【读解】故事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师旷的这番议论,是针对卫国百姓驱逐了暴虐无道的卫献公而发的。卫国百姓驱逐卫献公,可以说是“水可以覆舟”的一个事例,如果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就可以说是真正的“犯上作乱”了。

师旷所提出的“民贵君轻”,似乎把传统的观念颠倒过来了,强调以民为本。要为民众著想。

能像师旷那样,在君权神圣、各国君主忙于扩大自己的实力的时代,敢于当著国君的面主张民贵君轻,的确属于难能可贵。 【原文】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③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译文】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

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

2.文言文《师旷的故事》翻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晋国的平公(国王)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典故

3.师旷求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旷论学 摘自网络

故事简介: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4.师旷鼓琴

师旷 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公元前572--532年)师旷善于用琴声描绘飞鹤的翱翔、鸣叫,以及舒翼而舞的优美姿态,还能表现大自然中的风雨声和雷电声等震撼人心的种种音响。他演奏的琴曲名为“清商”、清zhi"清角”他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师旷的听觉比晋国铸锺乐工要灵敏的多,他是一位重于艺术、敢于直谏的音乐家,他还弹的一手好琴,具有相当精湛的技艺。

典故:《史记·十过》中记载着 “师旷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平公大喜,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和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则败。”平公不信,遂要闻之。师旷不得已奏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二奏之,大风致而雨随之,飞廊檐,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师旷的典故

相关推荐:
  • 兰亭序典故(《兰亭序》的故事)
  • 典故落魄(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表现,这个词出自哪里,有何典故)
  • 智字(孔子关于智的故事)
  • 鳞次栉比典故(鳞次栉比,身临其境,周而复始,此起彼伏,引经据典,遍稽群籍,)
  • 成语典故何(有关何的成语故事)
上一篇:东方智慧中国经典故事(于丹演讲《感悟东方智慧》) 下一篇:古诗中带有水的诗句6(诗中有水的诗句)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阿凡提经典故事系列丛书(阿凡提系列丛书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经典故事的读后感(红色经典小故事读后感)
螃蟹女的性格特征(螃蟹女是什么意思)
百万英镑经典故事(《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女孩名字有典故的(取个有典故或名句中的女孩名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6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