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二子乘舟典故(二子乘舟的故事)

二子乘舟典故(二子乘舟的故事)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5-15 10:33 浏览:8 次

1.二子乘舟的故事

卫宣公的庶子朔(人名)觊觎公子及(人名)的储君之位,与母亲齐姜(人名)进谗言给卫宣公,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及出门路上将其杀死。朔有一个亲兄弟叫公子寿,他与公子及的关系极好,得知此事后告知公子及,公子及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公子寿不忍,将公子及灌醉后代其上路,公子及醒来驾船追赶,但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及悲痛万分,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及,你们杀错了人,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复命吧。杀手将二人首级送与卫宣公,宣公得见后悲伤过度而死。

二子乘舟是指及和寿两位公子手足感情,也是这个故事的记录。

二子乘舟典故,二子乘舟诗经,二子乘舟翻译

2.二子乘舟的介绍

《二子乘舟》是京剧的传统剧目。主要剧情是:卫宣公纳父姬夷姜,生子急子,后为急子聘齐宣姜为妻,见其美,遣急子伐宋,乘间纳媳为妃,生公子寿及朔。公子朔拟害急子,于急子使齐途中暗使人刺之。公子寿往救,用酒灌醉急子,代之前往,被害,急子醒奔至,亦为所杀。

典故,二子

3.如何理解评析《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这首诗讲述的是卫国公子伋和公子寿的故事。

公子伋是卫国的储君。卫宣公与宣姜所生的儿子公子朔,觊觎公子伋的储君地位,便与母亲宣姜一起向卫宣公进谗言。

宣姜原来是公子伋的妻子,后被卫宣公强取为妻,因此宣姜和卫宣公心中都有鬼,于是三个人一起合谋在公子伋出使齐国的路上将他杀死。 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寿,为人正直,并且与公子伋的关系很好,他将此事告知公子伋。

公子侃以大义为重,明知有危险,仍然坚持出使齐国。无奈之下公子寿用酒将公子伋灌醉,冒充公子侃上路。

公子伋醒来乘船追赶,但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发现公子寿已被杀手杀害。公子伋悲痛万分,对杀手言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公子伋,让杀手将其杀死回去复命。

杀手将二人首级献与卫宣公,宣公眼见自己的两个儿子被自己害死,登时气得背过气去,不久因悲伤过度而死。 这首诗描写的是二人饮酒时的场景,表达了时人对于这两位品德高尚的公子的缅怀之情以及对于他们为追求大义争相赴死的感慨。

4.二子乘舟 是谁写的诗

出自《诗经·邶风》,作者不知道。

诗经 《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译文

二子乘舟去出游,随波飘荡影悠悠。

每一想起弟兄俩,心头涌出无限愁。

二子乘舟去远方,随波飘荡影全光。

每一想起弟兄俩,愿无差驰和祸殃。

典故:

卫宣公的庶子朔(人名)觊觎公子伋(人名)的储君之位,与母亲齐姜(人名)进谗言给卫宣公,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伋出门路上将其杀死。朔有一个亲兄弟叫公子寿,他与公子伋的关系极好,得知此事后告知公子伋,公子伋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公子寿不忍,将公子伋灌醉后代其上路,公子伋醒来驾船追赶,但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伋悲痛万分,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伋,你们杀错了人,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复命吧。杀手将二人首级送与卫宣公,宣公得见后悲伤过度而死。

二子乘舟典故

相关推荐:
  • 字典与典故(中国人起名字靠的是字典和古文中的典故,那外国人又是怎么起名的啊)
  • 文学典故概括(求18篇中外文学故事梗概)
  • 旅的历史典故(徐霞客远游探险的历史典故是)
  • 王乔凫舄典故(杜陵一词出自什么典故)
  • 夸父什么典故(夸父追日的典故解释)
上一篇: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总结讲话(安全生产管理员培训总结怎么写) 下一篇:耳听八方典故(耳听八方的是什么神话人物?)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万里觅封侯典故(当年万里觅封侯运用了什么典故)
夏裘冬葛典故(夏楚平施,是个典故吗是谁造的)
关于吃饭的典故(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吃的历史典故)
使至塞上运用典故(使至塞上王维的历史故事)
等待(关于等待的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2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