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励志故事 » 知其不可而为之典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有哪些?)

知其不可而为之典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有哪些?)

分类:励志故事 日期:2022-05-20 15:06 浏览:10 次

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有哪些?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例有:

岳飞抗金、愚公移山、夸父逐日,诸葛亮北伐。

1,知其不可而为之

[拼音]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释义] :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出处]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2,岳飞抗金

[拼音] :yuè fēi kàng jīn

[释义] :一般指岳飞北伐,1127年靖康耻,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

[典故] :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卜书宋廷请求北伐,收复失地。

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是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1140年(绍兴十年),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进至朱仙镇,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1141年(绍兴十一年),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岳飞亦被杀害。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39岁。

[评价] :岳飞抗金是在女真贵族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地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是 正义的,功绩不可磨灭。岳飞一生廉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岳飞应该是一位具有优秀品质的杰出的抗金英雄。

2,愚公移山

[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3,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ù zhú rì

[释义]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4,诸葛亮北伐

[拼音] :zhū gě liàng běi fá

[释义]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长安),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2.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 是说孔子的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

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

②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在石门过夜。

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 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 吗?” 【读解】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 很。

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 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 义者的形象勾画。

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 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 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 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为自己的信念和 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

就像愚公移山,又像 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 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 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 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为之,典故

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故事有:文天祥宁死不屈,孔子周游列国,愚公移山,勾践卧薪尝胆,霸王别姬等。

具体故事如下:

1.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后改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1276年,文天祥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 孔子明知道自己的理想无法得到实现,但他还是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周游列国期间困难重重,曾多次忍饥挨饿,一些弟子甚至冻饿而死,但孔子仍不屈服,坚定不移地实践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3.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4. 越王勾践投降后,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复国任务变成了现实。

5. 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被刘邦围困,三面受敌,看不到出路,已是英雄末路之境地。

乌江亭长舣船待早在江边,备好小船,等候项羽,劝他马上渡江。过了江,项羽便能回到自己起事的家乡了,然而他宁死也不回了:“当初我带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去打天下,一直发展到几十万大军,而今天,他们全完了!我有何颜面回去见江东父老乡亲!”

他跳下马来,这匹乌骓战马载着他出生入死,所向无敌,他请渔夫将马渡过江去,逃一条生路,乌骓哀鸣,拒不登舟,忽然扬蹄跳入江中,被波涛卷走。追兵已到,汉兵汉将多得像蚂蚁抬螳螂一样一层一层围拢上来。项羽瞪着一双电光闪烁的眼睛,拔出宝剑,大步迎敌,直至战斗到死。

知其不可而为之典故

相关推荐:
  • 兰亭序典故(《兰亭序》的故事)
  • 典故落魄(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表现,这个词出自哪里,有何典故)
  • 智字(孔子关于智的故事)
  • 鳞次栉比典故(鳞次栉比,身临其境,周而复始,此起彼伏,引经据典,遍稽群籍,)
  • 成语典故何(有关何的成语故事)
上一篇:虎毒不食子的典故(“虎毒不食子”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安全知识有奖测试活动(中小学生安全常识测试)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怨杨柳典故(杨柳的典故)
寻找动人的爱情
山海经的经典故事(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历史典故)
诗歌鉴赏典故(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有哪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3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