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励志故事 » 扁担的典故(朱德和他的扁担的故事是什么?)

扁担的典故(朱德和他的扁担的故事是什么?)

分类:励志故事 日期:2022-06-12 07:57 浏览:9 次

1.朱德和他的扁担的故事是什么?

就是说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朱德身为红军总司令,却和普通官兵一起劳动。

官兵们照顾他年纪大,不想让他参加劳动,于是把他挑东西用的扁担藏了起来。于是朱总司令又重新做了一根扁担,还写上“朱德扁担”的字样,不让别人再拿走。

这个故事主要是宣扬我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 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1928年11月中 朱德的扁担 朱德的扁担 (3张) 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

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

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

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

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

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

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2.朱德的扁担的故事500字

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

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实在难走。

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呛,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

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

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

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

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了起来。

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削了一根新扁担。

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满意采纳。

扁担,典故

3.扁担的简介

扁担多用毛竹削制而成,长短各异,一般长约160厘米,两端较窄,中间较宽。

扁担舞流行于广西红水河畔的都安、马山和桂西的百色、巴马一带。春节期间,壮族的男女老少便欢快地跳起扁担舞,舞者两人一对,每人手执一根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木槽旁,边击、边歌、边舞,用扁担两端互相撞击或敲击长凳,发出咯咯嗒嗒的和谐音响,节奏复杂,舞姿多变,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民间舞蹈盛行,在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中,就有两千多年前古代壮族先民骆越部族的舞蹈场面。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记录了舂堂舞:“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生动地描绘了壮族欢度新春佳节、预祝丰收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后因舂杵笨重,便改用扁担,称其为扁担舞,壮语称作打虏烈或谷榔。壮族的扁担,既是肩担时的劳动工具,又是扁担舞的节奏乐器。?

4.朱德的扁担

井冈山峰峦起伏,一条崎岖的小路蜿蜒曲折,通向山顶。

一队穿着灰布军服的红军战士,每人肩挑一担粮食,正沿着这条山道向上攀登。他们一个个汗水湿透了衣衫,但脚步依然那样踏实。

扁担合着脚步声,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队伍中有一位身材魁梧的“老”红军,四十多岁的年纪,四方脸,宽前额,浓眉大眼。

他,就是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原来,1928 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困死、饿死。

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党中央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的号召。朱德积极响应,他和战士们一样,脚穿草鞋,身背斗笠,翻山越岭去挑粮。

当时,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白天挑粮上山,夜里还要批阅文件,和党代表毛泽东一起商议革命大计。战士们生怕他累坏了,都对他说:“你日夜操劳太吃力了,不要再下山挑粮了吧!我们大家每人多挑一点,就把你的这份补上了。”

每当这时,朱德总是笑笑不作声,可是第二天一早,还是和战士们一起出发挑粮。 怎么办呢?有一回,一位小战士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他对大伙说:“我们把朱军长的扁担藏起来,没有扁担,他就没有办法去挑粮了。”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这天挑粮回来,战士们就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是第二天,朱德又拿了一根新削好的扁担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中。

“再藏!他削多少,藏多少,一直藏到他不再挑粮为止。”战士们这样想。

傍晚,朱德稍不留意扁担就不见了。他马上找了一根上好的毛竹,又削了一根扁担,还在扁担上刻了“朱德记”三个字,心想:“这下你们就没法再藏了吧。”

他拿了这根刻有三个大字的扁担,又来到挑粮的队伍中。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说什么好。

朱德笑着对大家说:“以后谁要再藏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了。”说完,就带领战士们消失在茫茫的晨雾中。

战士们见朱德态度这样坚决,也就不好意思再藏了。 从此,“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首歌谣和“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在井冈山根据地传开了。

扁担的典故

相关推荐:
  • 兰亭序典故(《兰亭序》的故事)
  • 典故落魄(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表现,这个词出自哪里,有何典故)
  • 智字(孔子关于智的故事)
  • 鳞次栉比典故(鳞次栉比,身临其境,周而复始,此起彼伏,引经据典,遍稽群籍,)
  • 成语典故何(有关何的成语故事)
上一篇:芹菜典故(芹菜来历) 下一篇:物流创新创业立项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缺钱(关于没钱的成语)
秫酒典故(刘伶醉酒的典故是什么)
关于太阳的典故(有关太阳的典故有哪些?)
友善典故成语(古代关于友善关爱的成语故事有什么)
钟子昂典故(湖南历史上的事件和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4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