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冈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
1、云冈区,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为大同市下辖的四个市辖区之一。
2、云冈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市西南部,东邻平城区、云州区,西接左云县,南连怀仁市,北依新荣区,总面积737.81平方公里。
3、大同市云冈区是经国务院批准,按照省政府关于同意大同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正式设立的,以原城区的西花园街道、老平旺街道,原南郊区的高山镇、云冈镇、口泉乡、平旺乡、西韩岭乡、鸦儿崖乡,原矿区的行政区域为云冈区的行政区域。
4、2019年,云冈区辖4乡2镇,120个行政村;30个街道办事处,127个社区。常住人口74.3万人。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云冈石窟海拔高度多少米
具体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
海拔高度:1169米
行政区域: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
经度:113.138977
纬度:40.117560
气压:88kPa ( 气压换算:1kgf(1kg) = 100000Pa = 100kPa = 0.1MPa )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云冈石窟已经属于高原地带,但一般不会出现高原反应。
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雕塑题材内容。
云冈石窟的气候与环境条件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云冈镇,距大同市16km。石窟区南侧、西侧毗邻十里河,北依武周山。地理位置为东经113°07′,北纬40°06′,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10℃,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1.4℃,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3.1℃。年平均降雨量423.8mm,雨季集中在7~9月份,月最高降雨量达100mm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 748mm,其中6月份蒸发量最大,为801.8mm,12月份蒸发量最小,为74.9mm。年积雪在20mm左右,冻结期为10月下旬到次年4月,标准冻结深度1.5m,全年无霜期120天。
十里河为区内唯一较大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左云县曹家堡北峰北麓,由西向东流经石窟西侧与南侧,向东10km在小站村附近注入大同平原,汇入桑干河,全长76km,汇水面积为1 210 km2。河床上游宽50m,中游宽200m,下游最宽处达600m,河床坡降为1‰~2‰。一般流量0.64~1.03m3/s,地表径流枯水期较小,在0.062~1.5m3/s之间;3~4月份融雪期间,流量稍有增加,在1.03~3.05m3/s之间;7~9月份雨季流量最大,在2.23~5.34m3/s之间;暴雨期间,洪水来势凶猛,达145~351m3/s,可查最大洪峰流量880m3/s(1969年7月30日)。
云冈石窟窟底(高程在1 136m以上)高于河水位10m以上。十里河常年径流均由南北两岸各支流、泉水、降水及矿坑排水补给,冬季冻结,河床冰封至次年3~4月份方可解冻。十里河主流流向基本与地层走向垂直,河水补给地下水。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有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岗区。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有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有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大石窟是指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其分别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山西大同城西的武周山麓以及河南洛阳的南郊伊河岸边。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现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