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鸫:别名,为雀形目、鹟科、鸫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东部,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越南。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中国东北、朝鲜。越冬于我国东南地区及越南。野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茂密森林中。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较常见,林缘疏林草坡、果园和农田地带也可见到。1863年命名。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
中型鸣禽,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十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群。繁殖期间极善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很远即能听见,常在一处从早到晚不停鸣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
灰背鸫形态特征 >
体长20-23cm,重50-70g。上体从头至尾包括两翅表面概为石板灰色,头部微沾橄榄色,头两侧缀有橙棕色,眼先黑色,耳羽褐色具细的白色羽干纹。颏、喉淡白色微缀有赭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两侧具黑色斑点;胸淡灰色,有的具黑褐色三角形羽干斑。下胸中部和腹中央污白色,下胸两侧、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亮橙栗色,尾下覆羽白色而缀有淡皮黄色。虹膜褐色,脚肉黄色或黄褐色。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鸣肌发达。
灰背鸫生活习性 >
多活动在林缘、荒地、草坡、林间空地和农田等开阔地带。地栖性,善于在地上跳跃行走,多在地上活动和觅食。每日活动时间甚早,有时在早晨2:50左右即开始鸣叫,鸣叫时多站在树下小树枝头,发现人后立即飞到地面,在地上通过急速跳跃前进。
灰背鸫饲养方法 >
主要以鞘翅目步行虫科、叩头虫科、埋葬虫科、以及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蚯蚓等其他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等。
灰背鸫雌雄分辨 >
雌鸟与雄鸟大致相似,但颏、喉呈淡棕黄色具黑褐色长条形或三角形端斑,尤以两侧斑点较稠密,胸淡黄白色具三角形羽干斑。雄鸟嘴黄褐色,雌鸟嘴褐色。幼鸟上体橄榄褐色,头和翕具淡色条纹,翅上覆羽具棕色端斑。下体污白色具暗色纵纹,胸或多或少具有斑点。
灰背鸫繁殖方式 >
繁殖期5-8月,通常在迁到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占区和配对。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常常边营巢边追逐交尾。通常筑巢于林下幼树枝杈上。巢外层主要由树枝、枯草茎、枯草叶、树叶、苔藓和泥土构成。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5枚,偶有2-6枚,通常一天产1枚卵。卵鸭蛋绿色、被有红褐色和紫色深浅两层斑点。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亲鸟约11天的喂养即可离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