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是在湖北的随州 请看这条新闻 ; 就能解决你的问题 。
如果说,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那么,所谓姜炎文化,简言之,就是上古时期,炎帝率领姜炎族在其原生地——随州厉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就经济方面而言,包括当时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畜牧驯养和经济制度等;在政治方面,包括部落官职的设置、军事的运作、祭祀的管理等;在文化方面既有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礼仪教育,又有天文历法、科学技术,还有诗歌绘画和音乐舞蹈等。姜炎文化与姬黄文化相融合,共同构成了姜姬(炎黄)文化,即“后姜炎文化”,成为华夏文化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因素的孕育、形成和发展中,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促进和凝聚作用。
张岂之先生说:“炎帝时代的原始农耕是后来周秦文化产生的肥沃土壤。”也就是说,周秦两代的繁荣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得力于周人和秦人先后进入宝鸡渭水流域后,继承和弘扬了姜炎文化(亦包括后姜炎文化)。
周人始祖“弃”继承母族姜炎族的农耕技术,被尧“举以为农师”,又被舜封于邰,“号曰后稷”。古公亶父率族人进入厉山后,以姜姓女子为妻,在加强姬姜政治、军事联盟的同时,又复修后稷、公刘之业,“贬戎狄之俗”,吸收先进的姜炎文化和商文化;“务耕种、行地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作五官有司”,建立国家机构。
其以后的周公等人继承姜炎文化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方面所具有的“和合”精神和勤劳友善、是非分明、以诚待人、公平无争、“无相害之心”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吸收姜炎文化中的“腊祭”、“傩舞”及原始音乐舞蹈等因素,创立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乐文明,为中国文明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秦人原僻居“西垂”,为游牧部族,被“关东”诸国贱视为“西戎”。
秦人进入宝鸡渭水流域后,收“周之余民”,学习周人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农业,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国益强”,先霸西戎,后统一天下。这些历史事实表明,以炎帝为首的姜炎族创立的中国农业文明,为周秦王朝在关中西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再联想到西周的甲骨文、金文和秦国石鼓文,可以说这与炎帝“耕而作陶”所发明的彩陶纹饰和刻划“符号”不无源承关系。从以上简述可知,姜炎文化对周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为“周王朝的中坚力量”;周秦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原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根系”,那么,姜炎文化也就自然成了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
有专家考证,最迟在夏朝就有了祭祀炎帝神农的活动。据春秋《左传》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刘昭在《后汉书·礼仪志》注中引《旧汉仪》云:“春始东耕于籍田,官祀先农,先农即炎帝神农也。”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祭祀先农活动,北京的先农坛就是明清时期朝廷祭祀神农的重要场所。
每年仲春亥日,皇帝必亲临祭祀神农,行礼完毕,还要举行亲耕仪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礼仪制度。随州市厉山镇作为炎帝神农故里,祭祀炎帝神农活动由来已久,至迟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
《水经注》中记载:在厉山设有“神农社”,有社就必定有社祭。南朝宋《荆州记》记载:“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
由此可知,到这一时期,祭祀活动已经是常态存在了。随州市厉山镇对炎帝神农的祭祀活动,最初多由民间自发兴起。
清同治《随州志》记载:“民于此立社,号神农社,年常祀之。则其由来久矣。”
清朝诗人储嘉珩《厉山》诗:“有功则祀之,祭法天所许,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描述的就是长期以来民众在神农庙祭祀炎帝神农时的盛况。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随州籍商人胡兴普开始主持民间祭祀活动,归纳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祭祀仪程。并通过非家族性的师徒口授传袭,绵延至今。
其第九代传人甘清勇,现居住随州市厉山镇,自1991年以来,一直参与官方祭典活动并多次担任主祭。受民间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的影响,官方的祭祀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而随州地区历届主政官员对神农洞、神农庙等祭祀场所均多有修缮。
据《随州志》记载:“弘治四年,知州杨宪易以冕服。嘉靖十年,知州范钦率民修殿宇。
万历末,知州王纳言重修”。后因战火频仍,官方祭祀活动时有中断,但民间祭祀一直沿袭下来。
1949年以后,官方的祭祀活动再度中断,仅民间有少量的祭祀活动。1987年11月,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远渡重洋,将保存在美国华冈博物馆的始祖炎帝神农画像赠送给厉山镇政府,表达了海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的热切期盼。
1988年,原随州市委、市政府在厉山九龙山修复建成了神农牌坊、神农桥、烈山牌楼、碑苑和功德殿等20多处纪念性建筑,并于1991年开始,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恢复了谒祖祭典活动,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了“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节名。此后,每年的炎帝神农诞生日(农历四月二十六),随州市人民政府和风景区都要举办规模大小不一的谒祖祭典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
除政府组织的祭典活动外,平常和大年三十也有很多民众在神农洞前烧香许愿,进行民间传。
炎帝(Yandi;Yan Emperor )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随县),炎帝神农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首创“烈山泽而焚之”“殖百谷百疏”“作陶冶斤斧”“耕而食,织为衣”“尝百草,疗民疾”等壮举,开创了中华古代农耕文明,福佑华夏。
这个很平常。
炎帝啊,可是人祖啊,只要哪个地方是他的故里,就可能招商引资,大肆渲染,造福地方一生,成就众多幸福家庭,使走上小康水平。而当地官员也可以借此大搞政绩,不管从政治,经济,环保,历史,文化都可以大作文章,自己只要搞的好,不愁不升官,发财。
你看看我们新郑,黄帝故里,这十几年来也是争议一片啊,这不,我们新郑真正有历史记载,就是黄帝的出生地。从此每年有黄帝文化节,哎呀,这可不得了,每年海外华人,港台商,都来拜祭,很多人留名,留字,这个捐款,那个引资,一下带起了周围很多经济啊。
而我们新郑也是世界文明,旅游业明显比以前好得多。 记住一切都是为了利益!!!陕西宝鸡是炎帝的原生地,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距今约5000年前,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姜炎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 今天,我们要加强姜炎文化研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