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冬的第一场寒流来临之际,我很荣幸与百名学员一起满怀激情与梦想参加了市劳动教育局成功举办的2013年第五期创业陪训。
除了寒冷的天气之外,全球经济的衰退让我们感到这个冬天更加的萧索。对于我们每位有梦想的人,现在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季节的转换,更要面对经济环境对我们实现梦想的巨大考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学习创业理念,当前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创造了财富。创业,不仅是实现就业,还是实现对人生的追求和自身价值。
二是学习创业知识,要全身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创业需要的条件~相关政策及法律等知识~避免在创业过程中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创业梦想插上有力的翅膀。三是学习创业的技巧和本领。
通过学习和交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运用技巧和本领,在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和日新月异的行业中追求最合适自己的创业道路,挖掘第一桶金。在这次培训当中我被老师的耐心细致的敬业精神和学员的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所深深感动。
教师根据每位学员的不同特点手把手的指导每一位学员学会做创业的计划书,通俗易懂的讲解每一个理念和问题,决不让学员带着疑问离开教师。学员们有的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甚至暂时放弃了那一摊子百废待兴的工作,因为大家不想辜负培训老师的每一滴汗水,想让自己在学习的艰辛中收获喜悦。
通过培训,大家掌握了系统的创业知识体系,清醒地看到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市场形势及创业环境,学会去如何组织、计划、实施和做大做强等,更难得的学会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决策思维模式,创业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我的宾馆经营项目的操作运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总结了“四要” 一、要生存。
在梦想和现实冲突之时,生存是第一需要的。创业之初,特别是在极其困难的时候,企业要先学会活着,而后再考虑成长,但是梦想的目标不能变。
二、要学习。在危机中学习,提高抗风险能力,利用这个时期有针对性的学习,苦练内功,积蓄团队力量,提升内部管理张力,为危机之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要关注。要特别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利用有利的政策,随时调整企业策略。
四、要总结。仔细总结过往经验,并思索未来发展和经营模式。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感谢各位教师的认真辅导。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坚信通过此次培训,我将会做一个企业的享受者。
创业实训心得体会二:创业实训心得体会(806字) 通过这段时间创业课的实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了实训课中的各项任务。虽然创业实训的时间不长,但课程很充实,从中收获到了很多知识,了解创业的主要流程,让我对今后的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各个学校毕业的学生逐年增加,在找工作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创业就成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各地的地方政府也鼓励创业,不仅给更多的劳动者更广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在这种创业的分为下,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在创业实训的过程中,刘老师让我们用开发的思维去思考,各个团队创立什么企业、如何进行市场分析,运用什么营销策略等。通过这次的创业课的实训,我认为定位市场的目标非常重要,这决定着我们公司未来的经营。
除此之外最难的是财务分析报告和利润表的计算,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我认为创业特别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良好的心态度。
因为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对未来成功的渴望。同时我们也真正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互帮互助,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在关键时刻和突发状况时要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决定。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一个创业者有着耐得住寂寞的心里,持之以恒的心里,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那些创业的成功者身上看到,他们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步步为营,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才取得了成功。
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需以他们的精神为榜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空。作为大学生,我们创业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去克服。
这次的创业只是模拟公司,但我却发现里面有好多不可预测的困难。当然,在实训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关于公司的创立的想法不是很多,自己接触面不是很广。
总之,这次创业课的实训受益匪浅,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眼界。以后,我将更努力、认真、刻苦的学习,以这种态度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明天。
创业实训心得体会三:创业实训心得体会(802字)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因此学校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接受创业的基础知识,学校开办了创业模拟班,通过十六天短暂的课程学习,让我们能够系统的了解创。
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学校的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八路军战邮干训班,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邮电部南京电信学校和南京邮政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为本科院校,定名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几十年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校风,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学院、理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7个院(部),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信号处理与传输研究院、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等16个研究院(所、中心)。校园环境怡人,有仙林、三牌楼两个校区,占地133.2万平方米。
学校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强化优势,彰显特色,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从单一的邮电到通信,到信息技术各个领域,再到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学科专业数量由少到多、分布面由窄到宽、实力由弱到强,打造了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点,34个硕士点和41个本科专业;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另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有通信工程等7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截止到2011年1月,有教职工1607人,其中专任教师106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2.5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76.36%。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13人。
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人才1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1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被评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3人次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3人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称号;11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计划”;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1个,68人次被授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一大批教师作为会士、专委会主任、专家等活跃在国际电联、中国通信学会、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自动化学会等学术机构,其中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委会和多媒体通信专委会挂靠我校。
学校教学基本设施齐全,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现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 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1个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
拥有全国高校首个3G国际标准实验室。已建成一个以万兆光纤为骨干的高速校园网络环境,通过Cernet及Chinanet双路由与Internet联网,实现了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双覆盖,技术手段先进,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
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藏书量132.54万余册,其中信息、通信、电子等专业文献的收藏富有特色,享誉一方。 学校十分注重教学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优化。
十五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1门,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20门(含本科双语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群2个;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教材建设体系,有2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优秀)教材,2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17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及立项建设精品教材。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
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截至2010年10月30日,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3251人,全日制研究生2993人。
长期以来,学校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从严治校、严格管理,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