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校也都举办了精彩的商业计划和创业计划大赛。多数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都针对在校学生。下面介绍了美国15大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优胜者的奖金额度:
1、莱斯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奖金:130万美元
2、麻省理工学院清洁能源创业计划大赛– 奖金:20万美元
3、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创新创业和社会创业大赛– 奖金:20万美元
4、哈佛创业计划大赛– 奖金:17万美元
5、麻省理工学院10万美元创业大赛– 奖金:10万美元
参考网站:“创设天下”
为帮助学生创业,很多国外学校都有专门的创业课。
学生在学校尝试完成一个创业的流程,包括产品定位、开发、成本核算等,以实践经验辅助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 在创业盛行的美国,学校给予学生的创业支持及课程也非常多。
美国 东北大学 技术创业专业就是为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设置,教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产品定位,如何利用外部资源和客户、商业伙伴协同进行产品开发。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美国天普大学、美国麻省大学等都有设置“企业家专业”,教学生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除设置这些专业外,学校还会有创业和创新协会。协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比如“BE YOUR OWN BOSS(自己成为自己的老板)”商业计划竞赛,总奖金设置现金200,000美元(约120万人民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学生创业的辅导非常多,学校提供免费的风险指导服务,给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导师辅导。学校也会举办各类比赛,给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比赛奖金最高可达10万美金。
其中成功案例有:初创公司Strikingly,提供傻瓜式建站平台。Orbeus公司,成功创立并推行了大家所熟知的人脸识别技术。
在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萨里大学、格拉斯哥大学、雷丁大学等,学生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家的创造能力、市场战略、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创新的理念等。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商业计划或者在学校提供的领域进行实践,才能完成该项课程。
日前,教育部批准了在广东省设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申请。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正式获批设立。未来,这所由汕头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者的学校,将设立于广东省汕头市的金平区。
广东省和汕头市预计将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建设投入超出40亿元的资金,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资金保障。 更多大学院校及专业介绍、志愿填报指南、成功经验分享等优质内容,请关注新浪高考地方公众号“广东高考圈”(sinagdgkq)查看。
扫码可关注“广东高考圈”,高中学生及家长千万不要错过哟! 远期办学规模达5000人 根据教育部对广东省政府的批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初期(2017-2026年)的办学规模,为在校生2960人,其中本科生可招2660人、研究生可招300人;远期(2027-2036年)的办学规模则可增至5000人。 教育部要求,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优先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且须为以色列理工学院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同时,要依法开设中国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初期获批设立的本科专业包括: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 若未来该校要增设本科专业,须按照国家关于本科专业设置的有关规定办理。
广东以色列学院招收本科生时,针对中国公民部分,需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之中,考生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符合相关招录规定和要求;招生针对外国公民部份,则按照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招生标准和录取规则择优录取。 教育部的批函指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可以按照《中外办学合作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逐步开展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教育,借鉴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先进经验,自主招生录取,颁发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证书。
首所理工型中外合办大学 尽管中国已有9所中外合作办学的“洋大学”,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是第一所理工型的中外合办大学。 备受瞩目的,是办学的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极具影响力的全球商界领袖李嘉诚,另一位是中国学界和金融界的领军人物李剑阁。
两人不谋而合,期冀借力理工学院,在南方建立“中国的硅谷”。 2015年4月9日,教育部批准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于2015年12月16日举行建院启动仪式。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建立最早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倡导。
据记者了解,由于李嘉诚在商业方面的国际声誉,最终促成以色列方面欣然同意此次合作。 广东省和汕头市总投入将达到40亿元 早在2013年9月,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李嘉诚基金会签署了一份备忘录,获得1。
3亿美元的捐款,计划与广东的汕头大学合作创办大学。该计划从开始就得到了广东省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汕头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广东省和汕头市政府计划拨款9亿元人民币(约1。47亿美元)资助其建设和初期运作,并划拨约623。
45亩土地作为该学院校园建设用地。广东省财政和汕头市预计将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建设投入超出40亿元的资金,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资金保障。
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中方办学合作者─汕头大学,就是李嘉诚基金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和广东省政府、教育部三方共同创建的高校。 到2018年,李嘉诚基金会对汕头大学的支持款项将达到80亿港元。
李嘉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表示,“以色列人的历史和环境,令到他们有种不能怠慢的触觉和意识,坚决靠知识、科技超越自身界限,以脑袋滋润大地,追求永续发展;以色列理工学院创办的目的,并非成为顶尖学府,而是以建设国家为支柱,为国家提供逾八成工程师,自1924年至今培养了逾10万名优才,毕业生创建或领导超过1600家以色列公司,在科技、军工及各行各业取得海量突破。 有这样的态度和决心,无论从任何角度,都是一所优秀学府。”
李嘉诚说,“推动中国教育发展,资金投放十分重要,但并非惟一;所以我一直提倡鼓励教改,建立新的模式,让代代有思考力、心力和能力,拥有多元才能,勇于重新想象(Re-imagine),敢于重燃(Re-kindle)。 很高兴得到广东省有物相之的共鸣,携手建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缔造未来的无限可能。”
落户汕头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理工教育和科技创新作为该校的核心目标。在双方的合作愿景中,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未来将在工程技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推动教育、研究和创新的进程。
担任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首任校长(Chancellor)的,是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剑阁。 李剑阁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次合作,把以色列先进的办学模式和创业创新的理念引进中国,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为基地,在中国南方打造一个新硅谷,促进广东和全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 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以色列理工学院承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学水准将不低于以色列理工学院水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师资中,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师至少占三分之一,其他教授将在。
从名声来说 1。
名人创业故事2。农民创业故事3。
海归创业故事4。草根创业故事 从性别来说 1。
男性创业故事2。女性创业故事 从效果来说 1。
成功创业故事2。失败创业故事 从方法来说 1。
实业创业故事2。网络创业故事 从观念来说 1。
传统创业故事2。新兴创业故事 编辑本段总结 无论您看的是哪一个故事,都是一种对您自己的提升,至于在其中领悟和借鉴了多少,这个就是您自己平时知识的累积了。
对于一些想走捷径的人来说,来看故事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坏处一堆。 也许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创业故事,确没想过这些成功的朋友之前有几次是失败的,或者是在创业之前他们的徘徊。
创业故事给你的只能是一个参考,一个启示,确不是都可以复制的。记得有人说过,成功最有效的模式是复制,但是并非所有的复制都能起到效果。
编辑本段相关书籍 《创业十法》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书籍封面 ·页码:222 pages ·ISBN:7502828966 ·条码:97875028289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本段名人创业故事 马云创业经历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 曾经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下面就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吧,听听他的创业经历、伟大梦想、经营哲学和人生感悟。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 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
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 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
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 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
阿里巴巴曾经因为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下去的地步。 8年过去了。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非常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
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 “我没有钱。
”他们都这样想。 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
今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 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 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
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马上就去做! 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努力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张朝阳,男,搜狐公司创办人。
1964年出生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198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93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在MIT从事博士后研究。
李开复自述高中第一次创业经历 李开复:曾是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现在是创新工厂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 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
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 (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
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 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记得那一年,我们所创立的公司非常简单,就是从当地的建材市场买来钢材,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工厂里来加工这些钢材,我们把钢材切割成很小的一块块圆环,然后在圆环上刻上简单的雕花。 这个小小的金属圆环,就是专门用来扣住餐布的环儿。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
MIT学生的创造力不是MIT培养的。MIT的学生在申请时就必须表现出创造力。每年MIT入学新生中几乎包括了三分之一的Intel STS(以前的西屋奖)优胜得主就是个证明。
MIT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无拘束的思考,学生大一时被也鼓励去追求真正有兴趣的方向,全年连成绩都没有,只有Pass/Fail。
MIT是好学校中淘汰率最高的一所。老实说,在父母师长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下成长或靠补习而得到优异成绩的小孩不适合MIT。MIT的学风以及学生的自由风气会让这些不能自动自发孩子反而无所适从。加上分数给得极严,对学生申请研究所或工作其实不利。这一证据可从每年HYPSM五名校中,毕业生申请并能顺利进入医学院比例永远是MIT远远殿后可见一般。
吴恩达(1976-,英文名:Andrew Ng),华裔美国人,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吴恩达也是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withDaphne Koller)。
2014年5月16日,吴恩达加入百度,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研究院的领导工作,尤其是Baidu Brain计划。
吴恩达1976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位香港医生[2] ,英文名叫Andrew Ng,吴恩达年轻时候在香港和新加坡度过。1992年吴恩达就读新加坡莱佛士书院,并于1997年获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在1998年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并于2002年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并从这年开始在斯坦福大学工作。他(2002年)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
吴恩达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吴恩达主要成就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他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
2010年,时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的吴恩达加入谷歌开发团队XLab——这个团队已先后为谷歌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和谷歌眼镜两个知名项目。
吴恩达与谷歌顶级工程师开始合作建立全球最大的“神经网络”,这个神经网络能以与人类大脑学习新事物相同的方式来学习现实生活。谷歌将这个项目命名为“谷歌大脑”。
吴恩达最知名的是,所开发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观看一周YouTube视频,自主学会识别哪些是关于猫的视频。这个案例为人工智能领域翻开崭新一页。吴恩达表示,未来将会在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上使用该项技术,来识别车前面的动物或者小孩,从而及时躲避。
2014年5月16日,百度宣布吴恩达加入百度,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研究院的领导工作,尤其是Baidu Brain计划。[1]
2014年5月19日,百度宣布任命吴恩达博士为百度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百度研究院。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引进的最重量级人物。消息一经公布,就成为国际科技界的关注话题。美国权威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甚至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对未来给予展望:“百度将领导一个创新的软件技术时代,更加了解世界。”
2007年,吴恩达获得斯隆奖(Sloan Fellowship)。
2008年,吴恩达入选“the MIT Technology Review TR35”,即《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评选出的科技创新35俊杰,入选者是35岁以下的35个世界上最顶级的创新者之一。[4]
“计算机和思想奖”的获得者。
2013年,吴恩达入选《时代》杂志年度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成为16位科技界代表之一。
下一代创新: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novation 即:创新2.0(Innovation 2.0) 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又称创新2.0,它的应用可以让人了解目前由于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而引发的科技创新模式的改变——从专业科技人员实验室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用户被动使用到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过程。
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是知识社会条件下以人为本的典型创新模式,其例子包括Web 2.0,开放源代码、自由软件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微观装配实验室等。可以说,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形态,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正逐步浮出水面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扮演创新主角,直接参与创新进程。国内外关于下一代创新的关注和研究正在逐渐兴起,随着对面向未来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研究的深入也将给我们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和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体验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
下一代创新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代表就是WEB2.0。WEB2.0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全民织网,使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
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下一代创新(创新2.0)也是让所有人都参加创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
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特别关注用户创新,是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可以参照《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的论述来理解下一代创新或创新2.0的定义,下一代创新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正如《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一文在对知识社会环境下三种创新2.0模式对比分析基础上所指出的,创新2.0不仅是以复杂性科学视角对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它更是知识社会条件下的创新民主化展现。
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
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科技创新正是这个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目前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
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类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方面缺乏动力。
“知识社会与创新2.0”研讨会[4]专家认为,在知识社会的条件下,如何通过下一代创新模式的探索,通过应用创新方面的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搭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十分必要。北京通过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探索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是国内在下一代创新模式探索上的有宜尝试。
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将是探索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探索。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8年第9期)在对科技创新复杂性分析基础上,指出科技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并剖析了AIP需求引导、用户参与的应用创新模式,称之为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中国AIP和欧盟LivingLabs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共同创新、开放创新平台的建设,构建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创新服务总线以及新型的创新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
“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