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热土欢迎海内外留学人才前来创业!”昨天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的2010浙江·杭州生物医药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论坛,吸引了上百名生物医药相关产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热切关注。
市委常委、副市长沈坚出席论坛开幕式。 沈坚在开幕式上讲话说,杭州是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该产业基地的核心区。
杭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环境优势,近年来通过多种形式搭建平台,大力推进“新药港”建设。人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尤其离不开人才。
希望生物医药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论坛搭建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进一步推动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据开发区介绍,作为2010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的一个分会场,两天时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海外创业人才共签订项目合作意向书48个,主要包括生物医药、IT产业。
“杭州及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及政府扶持力度,是促成落户下沙的重要原因。 ”来自美国的陈博士这样说。
以上是我的了解,希望有所帮助。
课题组针对海归群体开展了网络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913问卷。
样本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
1%。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
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为主。 海归整体情况分析 1、回国时间集中于2010年之后,占78。
4%,2005-2009年回国的占15。6%,2000-2004年、2000年以前的分别占2。
2%和3。8%。
2、海归在国外获得的最高学位以授课型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研究型硕士学位为主,分别占比为33。2%、27。
6%、21。5%。
3、海归在国外所获学位的主修科目以商科、社会科学、工学、自然科学为主,分别占35。 2%、20。
8%、13。1%、12。
8%。此外,人文科学的占比也较高,占比8。
1%。农学比例最小,为0。
8%。 4、海归群体对留学的价值持肯定态度。
认为留学划算的占50。0%,不划算的占20。
2%,说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别占22。1%、7。
7%。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留学的价值不能简单的看经济回报,也需要考虑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5、出国留学获得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视野、外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认可度分别为78。7%、78。
3%、71。3%、68。
9%。 专业知识与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的占比也均超过50%,相对而言,创新能力和扩大人脉网络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9。
4%和34。2%。
6、超过65%的海归认为可在5年内收回留学经济成本。 认为3-5年收回经济成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
9%,5-10年和1-3年的分别占24。1%、22。
5%,10年以上的占比10。3%,一年以内的仅占7。
2%。 7、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
渐渐地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地融入的占32。
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
9%,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海归人员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比为58。
7%、49。8%、46。
7%、35。7%。
参与国内社交型/学术型/商务型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比20。 2%、7。
3%。 海归就业情况分析 1、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海归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
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海归就业的单位类型呈现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36。1%的海归在本土民营企业,26。
7%的海归在外资企业,13。5%的海归在国有企业,8。
9%的海归在事业单位,在政府部门和海归创业民营企业的各占2。7%。
海归就职的企业以500人以上的中型到大型企业为主,有31。2%的海归就职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45。
3%的海归就职于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 2、海归就业产业分布较广,金融业居首 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
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
9%、5。5%。
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在工作岗位方面,选择销售、市场的海归最多,占29。
6%,选择生产/运营,研发,行政工作,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的海归分别占11。8%、12。
9%、10。9%、8。
3%和10。1%。
3、语言和沟通能力是海归就业的主要优势,国内关系网络断裂是主要劣势 海归认为其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分别有64。 3%和51。
7%的海归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具有优势。 分别有50。
1%和48。8%的海归认为自己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另有38。6%认为在自我推介能力占优势。
仅有15%的海归认为自己在人脉网络占优势。 海归在社会关系网络、求职时间、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
海归的就业劣势主要体现在“国内的关系网络因在国外上学而断裂”,有47%的学生认为自身存在这一劣势。 29。
7%认为海归“专业技能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有27。
7%的海归认为自身丧失“挂职锻炼机会,难以到政府部门工作”。 认为“回国时间晚,赶不上国内招聘会”、“所学专业国内没有需求,国外实习经历不被认可”,占比分别为26。
7%和24。8%。
还有12。4%的海归认为自己“语言能力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
4、海归工作满意度偏低,跳槽频率较高 海归的工作满意度偏低,虽然有36。4%选择满意,但有46。
4%的海归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的仅有1。 2%。
76。5%的海归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在跳槽的频率方面,2年内跳槽的占主流,高达39。
5%。3-5年跳槽的海归占28。
8%,5年以上再跳槽的仅占8。2%。
海归创业情况分析 1、海归选择创业城市的考虑因素多元化,创业领域集中在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海归创业的城市也呈现分散化趋势,不再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步扩大到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 海归在选择创业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该城市是否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好、城市环境好等方面。
其次是基础设计、教育水平以及优惠政策的吸引。
国际创业首站可以为海外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落 地对接服务。
上海在六大创新集聚区(张江、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胳 港)试点,遴选一批具有产业集聚特色及国际化能力的孵化器、专业服务 机构,开展国际创业首站功能承载区建设。即通过建立一批创业首站协 同工作室,构建以创新创业供需对接活动纽带,吸引海外科技创新服务职 能部门、海外科技园区(孵化器)、海外专业服务机构及留学生组织等单 位,搭建海外合作直通道协作网络,集聚海外科技型创业项目资源,上海 欢迎全世界更多的创业者在上海创业。
厦门自贸片区(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11日下午揭牌并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福建省内首个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这一创新创业基地将面向海外人才,尤其是台湾人才提供离岸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技术转移、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 基地负责人蔡弼凯介绍,基地将采用全新的“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向海外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高起点的创新创业空间,将在开展“海外预孵化”、促进海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引进和集聚海外高端人才以及探索离岸研发、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地还紧扣“一带一路”倡议,突出“海丝”元素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为人才、技术、项目提供前置性、专业化的成果预孵化和技术转化服务,积极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各类制度和政策的先行先试。 目前,厦门自贸片区(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为依托,已建立“马来西亚・征阳”特色科技小镇等项目。
同时,基地已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硅谷以及台湾地区的企业、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新兴应急产业、高精视觉识别等新兴科技领域展开技术和项目离岸落地转化。 基地还将在台湾设立离岸创新创业预孵化基地。
台湾中兴大学教授朱延平教授表示,厦门自贸片区的柔性引才政策做得相当好,引进更多的海外技术有利于厦门的产业升级和更深入的两岸合作交流。 内容来源:凤凰网。
厦门自贸片区(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11日下午揭牌并正式投入运营,这是福建省内首个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这一创新创业基地将面向海外人才,尤其是台湾人才提供离岸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技术转移、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
基地负责人蔡弼凯介绍,基地将采用全新的“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向海外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高起点的创新创业空间,将在开展“海外预孵化”、促进海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引进和集聚海外高端人才以及探索离岸研发、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地还紧扣“一带一路”倡议,突出“海丝”元素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为人才、技术、项目提供前置性、专业化的成果预孵化和技术转化服务,积极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各类制度和政策的先行先试。
目前,厦门自贸片区(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为依托,已建立“马来西亚・征阳”特色科技小镇等项目。同时,基地已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硅谷以及台湾地区的企业、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新兴应急产业、高精视觉识别等新兴科技领域展开技术和项目离岸落地转化。
基地还将在台湾设立离岸创新创业预孵化基地。
台湾中兴大学教授朱延平教授表示,厦门自贸片区的柔性引才政策做得相当好,引进更多的海外技术有利于厦门的产业升级和更深入的两岸合作交流。
内容来源:凤凰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