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2、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3、创设环境类课程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
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4、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创新模式,提高“双创”软实力。
开设“韶峰实验班”、“师昌绪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协同培养实验班”等,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和《大学生创业基础》等7门MOOC课程,明确要求每名学生必须修读2学分以上方可毕业。
打造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进实务部门和企业培训、学习实践活动等,积极引进、聘请企业人员等来校为学生授课。 营造氛围,激发“双创”新活力。
成立“创业者协会”、“创业者联盟”等创新创业学生组织,配备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广泛开展“三创赛”、“互联网+”、“挑战杯”等科技赛事。 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就业创业大讲堂”、“韶风·名家论坛”等主题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开展SIYB培训。
投入1700余万元用于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积极选树创业典型,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1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近年来,东南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重视构建自主研学实践体系并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已建立3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与3个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构建了学科优势明显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国内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基地。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共享,将科技创新资源更好地向全体学生开放,建设实验课程、实践环节、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融创业理论教育、创业实训环节、创业实战环节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20世纪9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培养具备开发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创业能力、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等的培养。
面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一定要对创新与创业相互关系及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有效认识。创新与创业相互间有着紧密关系,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而创业实践则能够对创新教育成效展开有效检测,创业与创新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受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为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仅需掌握考试对应要求的基础知识即可,再加上学习压力大,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的基础教育时期大多只注重课堂教学知识,而对于实践类、创新类等知识鲜有涉及,通常进入大学后才展开批判性思维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二)师资专业化水平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缺乏、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
即便有的学校采取了一些方法,着重打造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然而收效甚微,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依旧有待提高。(三)教育教学内容、形式缺乏创新就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太过于强调行业分享、政策介绍等,内容不够丰富、功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收到实效,也难以为其在大学开创一番事业提供有效帮助。
现阶段,高校主要推行的授课形式以小组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为主,实践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1、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2、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3、创设环境类课程
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
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
4、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20世纪9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培养具备开发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创业能力、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等的培养。面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一定要对创新与创业相互关系及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有效认识。创新与创业相互间有着紧密关系,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而创业实践则能够对创新教育成效展开有效检测,创业与创新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受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为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仅需掌握考试对应要求的基础知识即可,再加上学习压力大,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的基础教育时期大多只注重课堂教学知识,而对于实践类、创新类等知识鲜有涉及,通常进入大学后才展开批判性思维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二)师资专业化水平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缺乏、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即便有的学校采取了一些方法,着重打造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然而收效甚微,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依旧有待提高。
(三)教育教学内容、形式缺乏创新
就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太过于强调行业分享、政策介绍等,内容不够丰富、功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收到实效,也难以为其在大学开创一番事业提供有效帮助。现阶段,高校主要推行的授课形式以小组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为主,实践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