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引人高端的技术才有希望 得到解决。
以城市科学的方法,来探讨城市发展规律,并预测到城市 在应用高科技产品时所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的后果,并及时地将一些 已经落后并阻碍城市发展的技术淘汰掉。最有效、最先进、最环保的 高科技技术,才是符合城市科学理念的城市应用技术。
智慧城市需要先进技术的创新。要追求可持续的生产形式和消费 模式,让城市可以围绕内生的发展动力不断地完善自己,用内生的驱 动力量来推动城市的持续创新发展。
要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物及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实现城市中各种构成 要素自我适应调节、自我优化和完善。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让城市 的生命延续下去。
智慧城市,可以让人类的开发建设局限在环境承载能 力之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

智慧城市特征:1、全面透彻的感知。
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2、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3、智能融合的应用。
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智慧”参与,提升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的能力。4、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 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这一理念,此前类似的概念还有数字城市等。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及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巩固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
2。 智慧的理念就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的状态,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物和油气管道等生产生活系统的各种物体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即可实现。
此后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作为应对金融海啸的经济增长点。 3。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四方面。 4。
发展智慧城市被认为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 5。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具有自己的特色:区别于国外理念化的智慧城市,我们的智慧城市更偏重建设为主。比如像智能化的设备、智能化的各种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开放性的平台、集成服务等等。
说的通俗一些就是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各种数字化、智能化项目的建设。 6。
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要点主要在于五个方面:一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二是基础框架的布设、融合、标准;三是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分配、数字消费建设;四是全方位物联网、监测网、计量网建设;五是市政管理与家庭智能生活建设。
智慧城市的智慧体现在人机结合,持续不断的创新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
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城市生活空间充满智慧。
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风格有点偏向于香港的建设,主要建设目标是:
1.“一图全面感知”:建成全面感知城市安全、交通、环境、网络空间的感知网络体系,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社会态势。
2.“一号走遍深圳”:建成电子公共服务体系,个人通过身份证号+生物识别、企业通过社会信用代码+数字证书可办理各类公共服务事项。
3.“一键感知全局”:建成基于大数据、信息共享和人工智能的决策辅助体系,操作鼠标即可获取所需的来自全市各部门、各系统所有数据,以及各类定制化决策支撑报告。
4.“一站创新创业”:通过数据开放平台和大数据交易【平台,释放数据红利,打造成基于开源数据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升数字化产业经济活力。
5.“一屏智享生活”: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相关各类服务,建设一体化市民服务平台,市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方便快捷高品质生活服务。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服务商主要有华为、中电数通、思科、腾讯、阿里巴巴等。
“新型智慧城市”是什么?与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之“新”体现在何处?新型智慧城市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新型政策机制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智慧城市;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针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核心,为提升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而开展的改革创新系统工程;新型智慧城市基于信息化,又高于信息化,智慧城市不完全等同于城市信息化,而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建设实效,本质是改革创新。
新型智慧城市本质上是以信息为主导、网络为支撑、数据为要义、服务为根本的网络信息体系。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型智慧城市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深度融合的结果。新型智慧城市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破信息“烟囱”,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二是实现跨行业大数据的真正融合和共享,三是构建城市信息安全体系,保障城市安全。
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大多侧重技术层面,即基础网络、感知设备、云计算设施、共性平台及基础信息资源等。而新型智慧城市则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和迭代演进,从而实现治理更现代、运行更智慧、发展更安全、人民更幸福。本质是提升政府、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从传统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事实上也是智慧城市从1.0向2.0演进和迭代的过程。传统智慧城市或智慧城市1.0可以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更为强调的是“信息化”和“技术”,通过各类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实现城市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例如政务部门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等。然而,随着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理念不断走向成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的ICT技术迅猛发展,仅仅关注城市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显然不足以满足城市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传统智慧城市建设所造成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等问题也逐渐暴露,由此,从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可以说是必然趋势。
和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虽然仍然需要以各类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但更为注重的是城市各类信息的共享、城市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城市安全的构建和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通传统智慧城市的各类信息和数据孤岛,实现城市各类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利用,建立统一的城市大数据运营平台,有效发挥大数据在“善政、惠民、兴业”等方面的作用。同时,随着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信息安全问题亦越来越受到关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亦更加重视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保障城市各类信息和大数据安全。最后,城市的发展最终是为“人”服务,根本上是促进人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因此,新型智慧城市也从过去以“信息技术”为出发点,回到“人”这一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究竟什么样呢?智慧城市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城市的重构,一方面是对现有资源的科学配置,提升整体的社会效率,另一方面是对创新环境的培育营造,提升未来发展潜力。金鹏信息智慧城市小组带着大家解析智慧城市的目标是什么。
智慧城市建设核心目标之一 · 市民宜居体验
是指城市居民在智慧出行、智慧居家和智慧学习三个方面的良好舒适感受,是基于深厚技术储备、丰富的高端人才资源和开明的思想文化氛围所形成的综合环境。智慧学习是构建技术储备、人才培养、开放思想的根本途径,是持续维持良好综合环境运行的动力来源。
智慧城市建设核心之二 · 城市创新活力
是通过智慧学习构建的创新文化(831635,金鹏信息)、便捷交通和协同机制的智慧环境,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创新效率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是提高城市创新活力的关键要素。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呈现在智慧经济、智慧环境和智慧管理,这些都是智慧学习所指向性的内容所在。因此,智慧学习是驱动智慧城市两个核心建设的根本动力所在。
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经济发展,能惠及政府、市民和企业三个主体。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应过多地依赖信息化,更大的影响还在于制度、体制以及模式,技术作为支撑只能发挥辅助作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