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首2003中国财富品质论坛 创造财富是需要某些品质的,而财富品质是可以学习的。
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更在于宝贵的精神财富。由胡润领衔的优秀团队,花费数月时间写就的《财富品质》,深入剖析了中国财富英雄们的成功特质,总结出企业家们较多涉及的十大财富品质(详见附件“解读财富品质”)。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交流,让更多追求财富的中国大众分享那些优秀企业家的精神财富,从而更快奔向小康。 2003年3月31日晚《中国财富品质论坛》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幕,以下为会议实录全文: 张维迎: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今天晚上的中国财富品质论坛,我首先要证明一下,我们财富本身没什么品质,今天晚上要讨论的是创造财富的这些人的品质问题。
坐在台上的嘉宾有创造财富的人,也有渴望财富的人,但是我们今天晚上的主角是两个人,我们的主角是对中国财富的创造者进行搜寻、排行的人,他就是胡润先生,他是英国人,生在卢森堡,在英国的德赫汉大学拿到学位,也在中国人民大学留过学,从93年起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任职,他2001年从安达信辞职。不过在他辞职之后,安达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有关中国富人排行榜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在改革的二十多年里面,企业家一批一批在成长,中国的富人也越来越多。到93年,我从英国牛津大学回来的时候,那时候万元户已经不算富了,但是有一句话叫“一万元不叫富,十万元才起步,过了一百万才算个体户”。
当然,现在一百万对好多中国人来讲,也可能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好多人买房子、买车,动不动就几百万。但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一直没有对富人进行一个排行,重要的原因,所有中国的富人都是害怕富的,穷人是喜欢富,但是富不了,可富人又害怕富。
我想就连国家统计局都难以搞到这样一个信息,胡润先生是不畏艰难,在中国收集大量的信息,并且一个一个企业去走访,在1999年第一次列出了中国首富一百名,先是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发表,之后连续又四年为财富杂志排出中国的富人榜,但是他本人多富有,我不知道。今天坐在这里的,有几个富的人,坐我旁边的是杜厦先生,有人又叫他杜夏先生,他跟我是二十一年的老朋友,他最初在南开大学当教授,是中国最早下海的一批知识分子,而且是教授级的知识分子,他从事连锁销售,在北京、西安有好多的分店;我们还有一位创造财富的人是湖北天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龚家龙先生。
杜厦在2002年中国富人排行榜中名列第71位,我很怀疑,因为排的很不准确。今天还有一位特别嘉宾是薛惠英女士,她是下岗再创业的明星,我们知道在国外好多人为什么当企业家创业,都是因为失去工作,没有工作要找口饭吃,只有自己雇佣自己,就变成了企业家。
这一位薛惠女士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开始自己的创业过程,这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另外我们也有渴望财富的人,是党宏伟同学。
他来自陕西偏僻的地方,现在是光华管理学院的四年级大学生,我刚才讲到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创造财富的人的品质,不是财富本身的品质。我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胡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观念,每个人对财富本身的看法都不一样。 张维迎:下面我们请胡润先生给我们讲一下他的财富品质榜,是他专门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
我们表示欢迎。 胡润: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晚上我会尽量用中文说,今天晚上我们首先要把财富品质名次榜揭榜。我们请张维迎教授和我们一起来。
张维迎:下面请胡润先生讲解一下他的财富品质榜。 胡润:我最早到北大来可能是13年之前,13年前我在人民大学学习,经常到北大来,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的饭菜比较好,所以经常来。
今天晚上我特别高兴,因为这是第一次在全球揭榜我们的财富品质榜。我认为目前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在全球是最让人兴奋的。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这一代对社会、对经济、对政治方面的作用,可在英国这是完完全全的两件事情,在我的国家,我们英国首富,他是做房地产的,他的一块土地是四百多年之前就在他的家族里的,我们现在没法看他的第一代企业家是怎么进入社会,美国是一样的,摩根、肯尼迪,这些有名的企业家已经去世,我们看不见他当时的影响,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现在是第一批企业家,我们可以了解第一批企业家的价值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经济的、对各个方面的影响。
所以我们财富品质榜是这样一个概念。 很多人都问我做财富榜的原因,99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问我,中国的变化是哪里来的?比如说中关村的变化是哪里来的,谁在领导?我当时在安达信,张维迎教授说了,公司已经没了,但是没关系,人还在,所以我当时就想知道这个变化是谁在领导?谁在做?为什么?因为我是一个英国人,我相对其他很多的欧美人我应该很熟悉中国。
为什么?因为我是学中文的,我在上海工作了两年,我应该很熟悉中国,了解中国人,但是有人问怎么回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我开始做了财富榜,做了两年以后,我改变了,我发现很多中国人也感兴趣。
我们现在,很多人谈笑的时候都问应该怎么发财。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财。
1.菲尔耐特(PHILKNIGHT) Nike将运动装备变成时尚的优秀品牌 还在斯坦福商业系上学时,耐特就制订了创立鞋业公司的商业计划。
几年之后,他和一位合伙人开始研发自己的鞋。运动明星的签名认可,再加上企业不断进行运动鞋外观和性能上的革新,Nike很快成了业界顶尖的品牌。
2004年耐特辞去了CEO的职位,但是继续留任总裁。他最近的计划是什么?答案是电影制作室,并即将发行其第一部长篇儿童影片。
2.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史蒂夫·沃兹(STEVEWOZNIAK) 苹果电脑公司(AppleInc.)让电脑走进普通人家。 沃兹在始创于1976年的苹果电脑公司里设计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传奇机器的内部装置,乔布斯则是营销大师。
乔布斯同时也改造了计算的概念,首先是AppleI,然后是Macintosh及其图形界面,之后创立了突破范例的动画制作室Pixar,用iPod和iTunes引领了数字音乐主流。现在乔布斯的酷玩是iPhone。
3.霍华德·舒尔茨(HOWARDSCHULTZ) 星巴克(Starbucks) 将一种平凡的商品变成了一种必备的身份象征 舒尔茨最初任职于布鲁克林一家公司,销售施乐(Xerox)复印机,后来辞职结束了自己的公司生涯,继而加入了一家西雅图咖啡连锁公司,当时该公司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店面。1978年他收购了该公司,今天,这家全球连锁机构有着超过12000家连锁店,以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一流的质量控制、以及5美元一杯的咖啡价格著称于世。
接下来他将要做的是:销售数字音乐下载以及低脂肪牛奶咖啡。 4.玛莎·斯图尔特(MARTHASTEWART) Omnimedia对家庭烹饪和招待的变革 玛莎·斯图尔特 斯图尔特曾担任过数年专业模特,也曾赢得纽约巴纳德大学奖学金,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她又开发了自己的第三个才能——在烹饪、园艺和室内装饰方面准确的鉴赏力,1976年创立了Omnimedia,公司上市,她成为亿万富翁。
她的下一步计划是和一位家庭装修商合作,装饰所有分支部门。 5.弗雷德里克·W·史密斯(FREDERICKW.SMITH) 联邦快递(FedEx) 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隔夜交货的快递服务 史密斯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购买了两架喷气式飞机,他发誓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隔夜交货的快递服务。
刚开始几乎没有人理睬他,但是1977年撤销空运货物规定之后,他的业务开始有了起色,独特的包裹分类技术则推动了他的成功。现在,联邦快递每天在全球范围内递送包裹600万件,收购Kinkos之后,史密斯也开始了复印打印业务。
6.罗伯特·约翰逊(ROBERTJOHNSON) 黑人娱乐电视网(BET) 为黑人电视观众创立第一家有线电视网络 约翰逊是第一位黑人亿万富翁、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一家黑人控股公司的创始人、大型球队的第一位黑人老板,这么多“第一”的头衔正说明了约翰逊的与众不同之处。1979年,约翰逊投资15,000美元创立了黑人娱乐电视网,1999年以2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售出,目前他经营着RLJ公司,兴趣范围遍及体育、银行、音乐、以及其他众多领域。
7.史蒂夫·凯斯(STEVECASE) 美国在线服务公司(AOL)让互联网不再昂贵并且便于使用。 1985年凯斯创立了一家很小的在线服务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打败了CompuServe和Prodigy等竞争对手,让AOL成了业界无可争议的带头人。
2000年公司再创佳绩,凯斯以价值1650亿美元的AOL股份收购了时代华纳(TimeWarner)。这时候公司年度亏损额达到了历史最高,但是AOL凭借着自己的创新,包括邮寄数以百万的免费软件以及提供统一收费价格,自此彻底改变了上网的概念。
目前凯斯正将目光放在其他产业,包括一种名为GratisCard的新型付费系统,该系统正努力抗衡Visa和MasterCard。 8.拉里·佩奇(LARRYPAGE) 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 拉里·佩奇(LARRYPAGE) 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 Google网络搜索界变革 这两位计算机科学博士1998年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并创建了Google,Google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复杂的技术,能够将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排列成页。
直到现在,Google还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搜索页面,成为业界大亨。据传闻,现在Google正开发自己的“Google操作系统”,以挑战微软。
9.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OMIDYAR) eBay用网络拍卖引发了电子商务变革 1995年奥米迪亚萌发出了网上拍卖的念头,从此孵化了世界最大的市场以及世界最成功的在线公司之一。eBay让奥米迪亚成了亿万富翁,但是比这更加重要的是,它使得无数创业者通过在eBay的网上销售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目前,奥米迪亚在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组织和企业积极投资。 10.比尔·盖茨(BILLGATES)保罗·艾伦(PAULALLEN) 微软(Microsoft)支配全球个人电脑软件。
1981年与IBM签署的一份偶然的合同,让几乎所有IBM生产的PC都要向微软支付费用。盖茨在微软的巨额股份让他成为了世界首富,虽然艾伦由于健康原因在IBM那单业务之后不久就离开了公司,但他在微软的股份也让他能够涉猎自己钟爱的职业运动、太空旅行以及其他风险事业。
盖茨通过自己的个人基金,正渐渐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家,目。
比尔.盖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故事、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故事卡内基自小就乐观进取,能言善辩,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极大。
在卡内基出生的第二年,父亲用积攒的钱添置了3台纺织机,并雇佣了几名工人。家中境况有所好转,全家 搬进了一幢有小阁楼的平房里。
卡内基从小就帮家里做事。由于没有自来水,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挑上一副大水桶,去附近的一口井边 排队打水。
挑了几担水后,才吃早饭、上学。晚上回来总要帮正忙于缝鞋的母亲穿针引线,同时心里还需默诵 着在学校学到的诗和文章。
1843年,卡内基8岁,英国工业革命的巨浪席卷了丹弗姆林。这座古老的城镇上出现了第一架蒸汽带动的亚 麻织布机。
不久,经过改良的蒸汽机就彻底改变了小镇的面貌。丹弗姆林的手工纺织业不堪蒸汽机的冲击,日 渐衰颓,纷纷破产。
卡内基一家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帮工被解雇,织机被变卖。母亲只有开一间小铺子,以维 持生计。
然而,致命的打击又接踵而来,那就是1846年的欧洲大饥荒和1847年的英国经济危机。卡内基一家实 在混不下去了,不得不写信给早几年移居美国匹兹堡的两位姨妈,表示也要举家前往美国。
两位姨妈回信说, 眼下正是赴美的良机,就业机会很多,希望他们快去。 卡内基的双亲变卖了家中所有的织布机和家具,去美国的旅费还差20英镑。
幸亏母亲的一位好友帮忙,借 给他们20英镑,一家人才有了足够的旅费,启程前往美国。 卡内基一家在纽约下船后辗转来到匹兹堡,在亲戚家安顿下来。
为养家糊口,父亲别无选择,又操起老本 行,织起了桌布和餐巾,并且还得自己去沿街叫卖,挨门兜售这些产品。尽管如此,赚的钱远不够一家开销的 。
母亲只好以缝鞋为副业,经常缝到深更半夜,而卡内基和弟弟汤姆呆在一旁帮忙。就这样,一家人每周只赚5 美元,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为了给父母分忧,卡内基进了一家纺织厂当童工,周薪只有1美元2角。后来,他又干起了挣钱稍多一点的 工作:烧锅炉和在油池里浸纱管。
油池里的气味令人作呕,灼热的锅炉使他汗流使背,但卡内基还是咬着牙坚 持干下去。当然,他并不甘心如此潦倒一生,而是奋发图强,积极进取。
卡内基在白天劳累一天后,晚上还参加夜校学习,课程是复式记帐法会计,每周3次。这段时期他所学的复 式会计知识,成了他后来建立巨大的钢铁王国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1849年冬天,一天晚上,卡内基上完课回家,得知姨父传来话,匹兹堡市的大卫电报公司需要一个送电报 的信差。他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第二天一早,卡内基穿上崭新的衣服和皮鞋,与父亲一起来到电报公司门前。他突然停下脚步,对父亲说 :“我想一个人单独进去面试,爸爸你就在外面等我吧。”
原来,他担心自己与父亲并排面谈时,会显得个子 矮小,同时,他也怕父亲讲话不得体,会冲撞了大卫先生,从而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他单独一人上到二楼面试。
大卫先生打量了一番这个矮个头、高鼻梁的苏格兰少年,问道:“匹兹 堡市区的街道,你熟悉吗?” 卡内基语气坚定地回答:“不熟,但我保证在一个星期内熟悉匹兹堡的全部街道。”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我个子虽小,但比别人跑得快,这一点请您放心。”
大卫先生满意地笑了:“周薪2.5美元,从现在起就开始上班吧!” 就这样,卡内基谋得这个差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这时,他年仅14岁。
在短短一星期内,身着绿色制服的卡内基实现了面试时许下的诺言,熟悉了匹兹堡的大街小巷。两星期之 后,他连郊区路径也了如指掌。
他个头小,但腿很勤,很快在公司上下获得一致好评。一年后,他已升为管理 信差的负责人。
卡内基每天都提早一小时到达公司,打扫完房间后,他就悄悄跑到电报房学习打电报。他非常珍惜这个秘 密学习机会,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收发电报的技术。
后来他被提升,成了电报公司里首屈一 指的优秀电报员。 当年的匹兹堡不仅是美国的交通枢纽,而且是物资集散中心和工业中心。
电报作为先进的通讯工具,在这 座实业家云集的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天走街串巷送电报、嘀嘀嗒嗒拍电报的生活,卡内基就像进了一 所“商业学校”。
他熟悉每一家公司的名称和特点,了解各公司间的经济关系及业务往来。日积月累之中,他 熟读了这无形的“商业百科全书”,这使他在日后的事业中获益匪浅。
因此,卡内基在回顾这段时期时,称之 为“爬上人生阶梯的第一步”。 由于卡内基工作勤快,颇得大卫总经理的赏识。
一个月末的一天下午,卡内基被单独留了下来。当他跨进 总经理办公室时,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工作中有什么疏忽,做错了事。
但大卫总经理却拍拍他 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勉,所以从这个月开始给你单独加薪。”卡内基高兴得差点晕 倒。
他领了13.5美元,比上个月多出2.25美元。对年仅15岁贫苦少年来说,这是笔巨款。
回到家,卡内基只是像往常一样,将11.25美元薪水交给母亲,而将增加的2.25美元暂时留了下来,因为这 笔钱对他来说实在太珍贵了。晚上临睡前,他把加薪的秘密告诉了弟弟,7岁的小汤姆也感到吃惊。
于是,弟兄 。
中国十大商业领袖(按出生先后排序) 1、柳传志,男,1944年4月29日出生,江苏镇江人 获奖感言: 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1966年我大学毕业,那时候正好是whdgm开始,我看见的是残酷的斗争,生活极度贫困,没有希望,国家一片混乱经济崩溃。
我那时候几乎是万念俱灰,万万没有想到有后来的改革开放,后来还有机会让我和我的同事来办联想。再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个特别不同的时代,是一个中国受尽了屈辱非常贫穷的国家,要转折成一个富强的世界强国的转折点的时候及所以我觉得生在这个时代真的是非常幸运,所以我和我的同事要努力做好人、做好事、做好企业,为我们的时代、中华民族尽一份绵薄之力。
谢谢。 2、张瑞敏,男,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 获奖感言: 非常感谢中央电视台颁发给我10年商业领袖奖。
我觉得这10年的时间很短,我从来没有想过可以10年达到世界知名品牌,现在回过头来看,与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第二个是感叹,这10年又不短,因为这10年里面我们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转折,也使我们企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第三个是感悟,我们无愧于这10年,因为我们已经冲破了传统的模式,正在向互联网模式下的世界名牌冲击。 3、马蔚华,男,1949年6月出生,辽宁锦州人 获奖感言: 我们纽约分行开业的那天,纽约市长说,你这就是华尔街冬天的春风,那个时刻我为中国自豪,为本土银行自信。
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业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它的标志性意义就是中国金融业经过30年的发展,具备了走出去国际化的条件,另外我们的监管环境也达到了国际的标准,这就说明我们中国银行业应该自信,应该更强大。 4、魏家福,男,1950年出生,江苏镇江人 主持人:先问一问船长,我们知道今年来索马里海盗特别猖獗,对您的企业来说是索马里海盗带来的冲击更大,还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更大? 魏家福:我认为两件事带来的冲击都很大,海盗进入我们的船,25名船员都在坚持当中,牵动了党中央和各界人民的关心,我们正在营救当中。
第二金融海啸造成国际金融跳水,让我们的股民感到创效不如去年,我的压力更大。 主持人:我们觉得有时候考验也好、挑战也好、危机也好,也是考验自己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20多年前魏总就经历过海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
我相信你们企业也会有胆气和毅力击退金融危机的影响。 魏家福:我们遇到的第二波海盗,他们用枪袭击我们,我们的船员啤酒瓶击退他们,我们可以战胜金融危机。
5、王 石,男,1951年1月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获奖感言: 不觉10年过去了,还能站在这里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我觉得这个奖是发给我的。当然企业要说大,我们07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但是我相信以后10大的世界房地产开发公司都在中国。
当然对象未来来讲是上效益、上科技,如何为我们人类发展做贡献,我们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崛起了,规模是起来了,但如何在科技、文化方面,我相信2010年才仅仅是一个开始。到了2020年,中国已经非常明确承诺了,我们看减排强度减排40%到45%,作为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我们一定呼应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我们会做的更好。
6、王健林,男,1954年出生,四川成都人 获奖感言: 首先感谢CCTV给我这个荣誉,既然把我称作企业家,我想企业家应该有一点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第一是创新精神,敢闯、敢试,只有这样才能有今天独特的万达商业模式。
第二就是坚持精神,先行者绝大部分会成为先烈,少部分会成为先进,但是企业家不能怕失败、挫折,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就会获得成功。 7、李东生,男, 1957年7月出生,广东省人 获奖感言: 今天我非常高兴获此殊荣,我觉得这个奖项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给我团队,给我TCL6万名员工。
我记得04年我获得年度人物获奖感言的时候说到,在国际化的征程中一定要有成为先烈的勇气才能成为先驱。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行者,这几年的风风雨雨,使我们经历了巨大的历练。
今天我能够获此殊荣,我特别感谢社会各界给我们的支持、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体会,最重要的是在困境中一定要坚持,要有坚持的毅力和勇气,我们才能在最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谢谢大家! 8、宁高宁,男,1958年11月9日出生,山东滨州人 获奖感言: 今天获得这个奖非常高兴,因为01年参加颁奖的时候,当时的会场没有这么华丽,也没有这么多人,也没有这么多领导,也没有这么多关注,当时也没把它当成个事,10年下来变成个事了。
今天的会场很庄严很隆重,但是比起来10年前领奖时候的企业家。当时的组成有几个特点,一个特点是传统企业多,小企业多,现在看来是小企业,那时候到100亿就是大事,国际化非常低。
今天反过来看,刚才我听了前边几个得奖的企业家,完全不同了,中国的企业大大上升了一个档次,进入很多新的产业、很多国际化的产业,特别是人年轻了。刚才我在那屋坐的时候,有人说了一句,得十年商业领袖奖的基本上是快退的人了,说除了马云以外。
今天看来确实也是。
王传福, 在完成硕士学位之后,王传福在他的研究所工作了3年,之后到了一家深圳电池公司做总经理。
1995年,和他的表哥——吕向阳(第48位)一起创立了比亚迪,目前正在取代日本电池企业的垄断地位,成为第一流的电池生产商。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比亚迪的出口极度萎缩。
但在今年夏天成功地在香港主板上市。去年的销售收入达1.55亿美元(2000年1.05亿美元),纳税0.24亿美元,有15000名员工。
1990年,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并留在该院301室工作,按部就班地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还曾带出过一批研究生。 在研究院工作了5年的王传福,某一天忽然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当时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而欲买者趋之若鹜。王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
而在他这个教授看来,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下海经商,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
王传福上项目还有他的独到之处。与国内很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往往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相比,王传福从头到尾都是自主开发研制产品。
不仅如此,王传福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此外,王传福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利用比亚迪强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
如镍镉电池需用大量的负极制造材料钴,如果进口国外性能较好的钴,成本极高。比亚迪与深圳某公司合作,在明确了国内外钴的品质差距之后,制定了提高国产钴品质的详细办法,终于使国产钴达到国际品质要求,同时较国外产品成本低40%.由于负极材料应用极广,比亚迪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
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没想到的是,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浓厚的兴趣。
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将给三洋的订单给了王传福。 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
3年来,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到40%,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越发显得游刃有余。
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激动的大额采购订单。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了3年时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镍镉电池当之无愧的老大。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紧接着抓住了第二次机会,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为此,王传福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并建立了中央研究部。
当时锂离子电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国内同行不相信比亚迪能搞成,据说王传福当时在业内受到了嘲笑,但他相信这是机会。 随后,王传福专门成立了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公司,这一决定在今天已经结出硕果。
根据《日经电子新闻》的统计,目前比亚迪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领域仅排在三洋、索尼和松下之后,成为与这三家日本厂商齐名的国际电池巨头。 目前,比亚迪的生产规模达到了日产镍镉电池150万只,锂离子电池30万只、镍氢电池30万只,60%的产品外销,手机领域的客户既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京瓷、飞利浦等国际通讯业巨头,也有波导、TCL、康佳等国内手机新军,而无绳电话用户包括伟易达、松下、新利等行业领导者。
比亚迪一跃而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了近15%的全球市场。
张瑞敏把海尔管理模式总结为12个字:“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
在海尔的斜坡球体论中,以OEC命名的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止动力。许多企业到海尔参观学习,希望借鉴OEC管理模式,但能够成功的很少。
究其原因,这些企业只是单纯学习管理制度,没有认识到:OEC管理制度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 海尔的OEC管理制度是企业现场管理与细节管理的成功典范,体现着源于西方的科学管理精髓。
这种管理制度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制度、绝对服从管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按照社会互动的交互主义心理原则,员工对OEC制度的绝对遵守与贯彻,必须建立在管理方“以仁为本”的基础之上。
海尔的OEC管理制度不是独立的,与体现儒家“以仁为本”价值观的其他做法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单调、枯燥、严格的OEC管理制度得以贯彻、保持。 在海尔,体现“以仁为本”价值观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
1.“范萍事件”与80/20法则 1995年7月12日,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公布一则处理决定:质检员范萍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选择开关插头插错和漏检,被罚款50元。海尔高层敏锐地意识到范萍漏检所揭示出的哲学命题:偶然当中蕴含着必然。
范萍漏检是偶然的,但如果产品质量如美国GE产品那样过硬,这种偶然就不会发生。而“必然',是什么呢?答案是:管理漏洞!《海尔报》于1995年7月19日率先造势,点名提出:“范萍的上级应负什么责任?”此事引起全公司上下的巨大震动,大家纷纷发表评论,最后达成共识: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人的关键在于干部的水平与作风。
什么是领导?“领导就必须承担领导责任”,承担领导责任不是口头说说、不关痛痒地自我批评一下了事,而是要动真格的,要有切肤之痛的感觉。此事件最后,分管质量的负责人自罚300元,并做出深刻的书面检查,由此也进一步奠定了海尔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80/20原则(即企业里发生的任何一件过错,管理者都要承担80%的责任);对于广大职工来说,对企业经营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利,连续不断等理念也有了一个既形象又本质的认识。
关键的少数制约次要的多数。管理人员占20%,是少数,也是关键的少数。
管理要抓住关键的少数,也就抓住了系统,这样就能整个企业有效地运转。如何真正做到通过20%来管理80%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员工出现责任时,管理人员也要承担80%的责任。
通过“株连”,使管理人员始终保持对下属的严密监控。 在《诠释海尔》电视片中,片中采访海尔集团时任常务副总裁杨绵绵,她是这样解释“工人出错,干部受罚”的。
她说:“我和张总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那么我就要听他的;同样,我和下级像柴永森吧,也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作为下级,在没有想通的时候,还是按照我的去做,出了错,上级要负责任,出了错误,如果不是我来承担责任的话,那他以后怎么照我做,我还老是推到他身上去,上推下卸,就叫不负责任;上面推他的领导,下面推他的下级,那他干什么了,他就等于没有。” 因为儒家文化中社会互动的交互主义,经常造成工作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等现象。
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各打50大板”。海尔的80/20原则,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负领导责任、主要责任,不但要挨打,而且是被打80大板。
由于海尔中层管理人员要承担较大的责任以及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由下属员工的过错所带来),因此,海尔的OEC严格管理不会遭到员工的抵制。 2.“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 张瑞敏喜欢引用的一句古语是:“上下同欲者胜。”
企业领导人必须在琢磨人、关心人上下功夫。海尔讲究“三心换一心”:“解决疾苦要热心、批评错误要诚心、做思想工作要知心”,换来职工对企业的“铁心”。
热心 海尔有一个运转体系,专门帮助职工及时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公司组织了自救自助形式的救援队,员工人手一册《排忧解难本》,如有困难,只要填一张卡或打一个电话,排忧难小组会随时派人解决。
诚心 10多年来,海尔的中层以上干部实行红、黄牌制度。在每个月的中层干部考评会上,都要评出绩效最好与最差的干部,最好的挂红牌(表扬),最差的挂黄牌(批评),并具体剖析情况,使受批评的干部清楚错在何处,明确努力方向。
在海尔,人际关系是透明的,考核制度是公开的。 知心 知心体现在建立多种制度,了解员工心里想什么,希望企业做什么。
①每半年一次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员工了解企业,充分发表意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监督。
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员工参加领导干部的考评,每次考评干部,工人在评委中所占比例不少于1/3。
②各种形式的恳谈会制度。集团规定各事业部每月举行两次恳谈会,各公司、分厂和车间的恳谈会随时召开。
员工与领导,开诚布公,畅所欲言。 ③“心桥工程”。
利用《海尔人》开辟“心桥工程”栏目,通过该栏目反映不愿在公开场合说的话。 海尔的“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的理念与做法,具有突出的东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特征,是家文化的典型体现。
3.羞耻文化与6S大脚印 。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创新的说法几乎无处不在。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认为,“创新”一词在我国存在着两种理解,一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创新,二是根据日常含义来理解创新。目前,人们经常谈及的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这里使用的实际上是“创新”的日常概念。从这个广义的概念上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究竟属于哪个范畴呢?从事创新概念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很难进行严格的界定。在汉语言中,经济学范畴的创新(innovation)一词,没有严格对应的词汇,现在使用的“创新”很容易和另一个词“discovery”混淆,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这种概念的泛化或者说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方面说,清华大学的另一位学者刘立博士认为,这种多元化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参与创新行为,也有利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非经济学的评估。而不利的一面在于,丧失了统一的标准,使很多行为都能被称为“创新”,而“创新”本身,也容易成为一个简单的“口号”。
由于创新的系统性,以及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也使人们越来越注意从社会、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企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业之外的不同机构或者不同社会角色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孤立起来,特别是撇开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联系,就往往容易把创新这个概念单纯理解为“创造新东西”。
创新行为在历史上长期是一种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从20世纪中叶,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因此,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向以经济竞争为主,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形势下,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推荐:儒商·创新论坛 /index.asp
有免费的《创新思维技能培训资料》下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