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管理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都打赤脚,惊喜万分。
"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 这是一念之差导致的天壤之别.,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打赤脚的非洲人,由于一念之差,一个灰心丧气,不战而败;而另一个人满怀信心,大获全胜。
王宠惠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 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后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
杨小楼杨小楼(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剧《青石山》时,扮关平。演周仓的老搭档有事告假,临时由一位别的花脸代替。这位花脸喝了点酒,到上场时,昏头昏脑地登了台,竟忘记带不可少的道具--胡子。扬小楼一看要坏事,心想演员出错,观众喝倒彩可就糟了。灵机一动,临时加了一句台词:"咳! 面前站的何人。"饰演周仓的花脸纳闷了,不知怎么回事。"俺是周仓--"这时,学员得做一个动作:理胡子。这一理,把这个演员给吓清醒了,可是心中一转, 中说道"--的儿子!"扬小楼接过去说:"咳,要你无用,赶紧下去,唤你爹爹前来!""领法旨!"那演员赶紧下去戴好了胡子, 又上台来了。胡 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1891--1962年)是属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属老虎的,胡适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当时就流传了胡适怕老婆的笑话。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的古铜币,因钱有"PTT"三个字母,读起来谐音正巧为"怕太太"。胡适与几个怕太太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成立一个怕太太协会\',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证章。"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
格力老总董明珠的创新:
二十年中董明珠逐渐成为空调业内领军人物,而让她的名字更加响亮的,是因为日本对空调技术的封锁。
众所周知,空调的核心部件在于压缩机,而压缩机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掌握在外资,尤其是日系企业手中。在90年代,国内空调企业的技术基本上都来源于对外资企业的模仿和借鉴,那时候中国空调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让国内众多的空调企业处处受制于人。
为了打破外资企业这种技术封锁,董明珠开始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并且从没有放弃过对自主创新的坚持。
在她的带领下,格力电器组建了一支3500多人的科研队伍,成立了3个基础性研究院,设立了15个研究所,建成300多个实验室,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拥有中国制冷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她曾多次公开表示:“在技术研发上从来不设门槛,需要多少就投入多少”,让格力电器成为了中国空调业技术投入费用最高的企业,仅2010年,格力电器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就超过30亿元。
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和巨大投入,让格力电器在科技创新上屡获硕果。2010年7月,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超高效定速压缩机、G10低频控制技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球首发。经国家权威部门鉴定,三项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分别代表了中央空调、定频、变频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
仅最近三年,格力电器拥有技术专利2000多项,平均每周有12项新技术问世,是中国空调行业中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也是中国空调行业唯一掌握核心技术、不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家电企业。
董明珠和格力电器用行动证明了中国企业不仅仅可以扮演好一个“制造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同样能成为世界的强者,同样能赢得世界的尊敬。
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 1902年,法国科学家韦尔特海默尔 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
他发现,将相当于胃酸的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他进一步实验,发现把狗的一段游离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当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袢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
尽管如此,他仍根据当时传统的神经论主导思想,错误地认为盐酸引起的胰腺分泌是一个“局部分泌反射”——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袢的神经难以彻底切除。 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看了韦尔特海默尔的论文后,立即用狗重复了他的实验,证实了其结果,即放置盐酸溶液于这段切除了神经的小肠袢后,确能引起胰腺分泌。
但他们不受神经论的约束,深信神经完全被切除,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个新现象——“化学反射”。即在盐酸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当其被血液吸收后,随着血流被运送至胰腺,引起胰液分 为了证实上述设想,两人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
一个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发现了,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这也是生理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现。 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表明,用老观点看新事物固然产生不了创意; 但有了创意而无新的、更加有效的实验验证,创意也永远不能化为现实,成就举世公认的创新。
发现生长抑素的故事 1945年,英国科学家海雷斯提出一个假说:“腺垂体的活动受控于下丘脑,下丘脑产生一种可称为‘释放因子’的激素, 通过血液作用于垂体”。 这个假说赋予神经组织以内分泌功能,有悖于传统观念,但却深深打动了两个年轻的美国研究者吉尔曼和沙利。
1952年,吉尔曼和沙利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师从不同的导师,他们都信奉海雷斯的假说,曾各自将下丘脑与垂体组织放在一起培养,发现果然促进了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将各自的发现结果写成论文发表。 两人于1957年开始合作,分离下丘脑激素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因子 (CRF),这项研究历时5年,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导致两人关系紧张,加上外界对海雷斯的假说持怀疑态度,以及基金会施加的巨大压力,最终使两人分道扬镳,开始了长达14年的竞争。
可贵的是两人分手之后,对海雷斯的假说仍坚信不疑,且不改初衷。从1962年起,又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研究,改为研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TRF)。
1969年,沙利与吉尔曼先后发表文章,表明猪和羊的甲状腺素释放因子化学结构相同,都是“焦谷-组-脯酰胺”构成的三肽。甲状腺素释放因子的发现鼓舞两人继续研究其他释放因子。
1971年6月,二人又分别发现,猪和羊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 (LRF), 其化学结构均为同样的十肽:焦谷-组-色-丝-酪-甘-亮-精-脯-甘酰胺。 同年,吉尔曼在检视羊下丘脑提取残液中有无促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时,发现腺垂体与残液混合培养后,促生长激素的分泌反而减少。
由于海雷斯假说并未涉及抑制因子,因而他对此并未在意。后来他发现,在羊下丘脑各个阶段的提取物中,都存在这种抑制性物质,于是决定对其进行纯化和氨基酸测序。
1973年吉尔曼发现这种抑制性物质是一个新的14肽,并将其命名为“生长抑素”(GIF),这一发现表明激素并非都起激动作用。 1977年二人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海雷斯的创意终于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结出了硕果。
这个故事表明,创新第一需要有创意,第二需要将创意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经过反复验证与不断修正,才有可能将创意变成现实。但是,创意往往因有悖于常理而不被理解,其实现难免遭遇各种阻力,由于创新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其实现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挫折与失败均在所难免。
因此,可以说创新能否成功,将考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务实求真、精诚合作、无私奉献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创新要求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1500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了3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其中只有少数人堪称成功人士,而他们则多为独立自信、意志坚强、善于待人接物、社会适应能力特强者。
而此类品质均属非智力因素,足见其所起作用之大。 有人说20%的智商加80%的情商等于100%的成功,其中智商指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等,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它为形成创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情商则泛指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意志、毅力、道德、情操、与人合作共事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个人修养,皆属非智力因素,它们对实现创意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也是人们需要着重培养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8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