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试题分析: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故④项错误。新时期江苏精神是从海量的征集意见中确定的。
表明新时期江苏精神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表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本题选B项。
①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点评:本题是设问中带“这”的选择题。
这种题型在高考中经常考查,故需重视。解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搞清设问中的“这”在材料中的“指代性”,否则极有可能误选。
本题难度适中。 。
7月11日消息,江苏省昆山市11日推出《昆山市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台湾专项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台湾专项”),旨在进一步为台湾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更高质量推动昆台融合发展。
据介绍,在昆山市范围内注册创办或领办企业以及企业引进的台湾人才,均可申报“台湾专项”,入选者可获得最高300万元(人民币,下同)项目资助和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用人单位可获得最高50万元引才奖励。同时,对人才企业实行差别化风险补偿机制,最高给予企业500万元风险补偿额度,通过“人才贷”给予人才最高100万元信用贷款,并给予“台湾专项”入选企业最高100万元贷款贴息和最高50万元科技保险补贴。
昆山台协会会长宗绪惠表示,“台湾专项”为台湾人才赴昆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台湾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在昆山快速集聚,更为未来引才引智、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打下良好基础。昆山台协青年会会长陈语欢说,“台湾专项”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尤其对台湾青年、专业人士、技术人才等具有很大吸引力,“相信台湾青年将在昆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创新驱动是江苏转型发展的核心战略 国际上一种经济学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等阶段。
一般来讲,在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投资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带动。
然而,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投资效益呈递减趋势。要破解这一难题,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唯一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驱动阶段。
一些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30%以下。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不同发展阶段,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同,要素配置的方式不同,具体发展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当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原有的优势会逐步削弱,发展路径受到明显制约,必须调整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转型。
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朝着更高的发展目标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曾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型,现在正处在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这一阶段主要是要素驱动,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
第二次转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这一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主要依靠扩大投资,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新一轮经济转型,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转型,核心是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出口带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新一轮转型与前两次相比,难度更大。江苏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过去船小好掉头,现在块头大了,转身就不会那么轻松,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更加突出:一是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加剧。
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江苏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资源最少,单位面积承载的环境压力最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约束不断强化,环境压力日益增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来高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偏低。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
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少,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
江苏是外贸大省,外贸出口额占全国的16.5%,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波及经济正常运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都越来越激烈,依靠出口大幅增加带动经济增长受到了明显制约。
另外,据有关部门分析,江苏对外技术依存度60%左右,许多关键设备、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影响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综观国际经验和江苏的省情,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根本的途径是,把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使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一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二是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三是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意见。
这些文件既提出了目标任务,又有明确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2007年召开的全省工业大会,进一步提出要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2008年以来,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全省上下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十一五”以来,是江苏科技进步最快的时期,也是经济发展质量和稳定性、协调性显著提高的时期,不仅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而且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企业强,则市强、省强。
“十五”时期以来,江苏着重从三个方面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一,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发展风险投资等。近十年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科技投资都有大幅增长。
2012年全省财政科技经费和企业研发投入分别达到257.24亿元和1080.2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7.2倍和5.1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坚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经验。例如,昆山好孩子集团,曾经是一个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最大童车制造商。
他们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4%。现在拥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