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的3项主体赛事分预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一)2014年4月至5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针对大赛下设的3项主体赛事组织本地预赛或评审,并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官方网站进行校级、省级参赛项目网络报备和申报。其中,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实行项目分类申报,即分为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具体标准详见附件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推报复赛项目时,两类项目的比例不作限制。全国评委会将在复赛、决赛阶段,针对两类项目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计算总分时,将视已创业项目实际运营情况,在其实得总分基础上给予1%至5%的加分。
具体事宜届时参见大赛官方网站通知。(二)2014年6月12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经预赛产生的参加复赛项目,对项目申报表及相关材料的填写情况进行把关,按照统一要求,报送至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华中科技大学团委)。
在3项主体赛事中,全国组委会不接受学校或个人的申报。报送项目的数量不得超过项目名额分配表(见附件3)中规定的数量。
(三)2014年7月至8月,举行全国大赛复赛。全国评委会对项目进行评审,选出若干优秀项目进入决赛,并书面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高校。
其中,公益创业赛系在原有的“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基础上的改革提升。复赛阶段的组织工作由清华大学承担,决赛阶段的组织工作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承担。
复赛评审时间为6月底前。(四)2014年10月,举行全国大赛决赛。
全国评委会将通过相应评审环节,对3项主体赛事分别评出若干金奖、银奖、铜奖及其它单项奖项目。复赛、决赛阶段具体事宜届时将另行通知。
汪鸿雁在讲话中指出,中国青年APP大赛是“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四大赛事之一。她希望参赛选手以APP大赛为起点,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走在时代前列;希望大赛组织机构齐心协力促进大赛成果转化,形成支持共青城发展的新亮点;希望各级团组织总结办赛机制,不断完善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
总决赛期间,来自全国的120个APP项目参赛,它们经过了省级初赛、全国半决赛的角逐,从全国5000多个APP项目中胜出。共有10个项目获得APP应用类的一、二、三等奖,4个项目获得APP创意类一、二、三等奖。其中,“邮宝智能快递”和“图样单词APP”分别获得应用类和创意类项目一等奖。
据悉,大赛为进入总决赛的项目设置了近200万元的现金奖励、100万元的落地孵化奖励和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云存储等四大方面的综合性创业服务。大赛共推动60多家风投机构与80多个参赛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近8000万元。
广东力奥盈辉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尹玉龙以创业导师的身份参加了此次大赛。他表示,设计一个APP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创业团队还要理解APP背后的商业逻辑、明确市场需求以及目标客户,他鼓励有梦想的年轻人在创业时要坚定信念,因为真正创业成功的例子不多。
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赛圈(参赛助手)”获得了此次大赛创意类三等奖,团队成员刘婷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次比赛提供了和全国各地青年创业团队交流学习的机会,在交流中我们就发现自己团队的架构和分工还有待调整”,他们的APP现在还处于研发阶段,回到学校后他们会把这次比赛的收获和其他成员分享,继续完善应用的各项功能。
另据了解,在总决赛前夕,江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从降低准入门槛、激发主体活力、加大资金扶持、提升服务水平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28条举措,向创业者派送“红包”,扶持创业项目孵化成长。同时,为吸引优秀APP项目、人才和团队落地孵化,共青城市从平台建设、公共服务、金融扶持、孵化扶持4个方面,为APP产业量身定制了专属扶持政策。
中青创投的创新创业大赛主要优势有三个: (一)平台背书。
中青创投有中国青创板平台背书,中国青创板现在已是全国青年创业的重要赋能平台。 (二)专业服务。
中青创投拥有专业的策划、执行团队,2年共12场创业大赛承办/协办经验,包括创青春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广东文旅创业大赛等。 (三)优势资源。
中青创投依托中国青创板,与团省委等21家政府机构、省创投协会等32家协会、红杉资本等308家知名投资机构、北大科技园等11家大型合作企业,还有6家新型研发机构、12家院校、29家服务机构均有合作,拥有更多项目、专家评委、投资机构等优势资源。
中国其实有很多创新创业大赛,知名的创新创业大赛也是不少的。
创新创业大赛有很多,但是行业不同,比赛的形式,规则等都是有所不同的。最近在准备的互联网的创新大赛,这是一个面向全国范围内的,面向全社会的赛事,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团队,个人都可以参赛,还有相当大的可能会获得融资。
我这边是出于为自己的项目融资的目的参赛的,你这边如果参赛的话,还是要明确自己的需求点。“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由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汇新云平台联合筹办本次大赛,大力发展新兴科技,用科技创新和产业模式的革新来促进行业领域的业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文化艺术、科技公益慈善等前沿新兴科技与互联 网+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大赛激发大学生、社会进步 青年、科技人员、科研团体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 社会创业就业质量,构建公共文化新格局,传递社会公益力量, 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此次大赛还将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公益体系,利用大赛所融合的社会资源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8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