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帮助的。
依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国创计划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优秀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
国创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旨在通过资助大学生参加项目式训练,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扩展资料: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相关要求规定:
1、项目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鼓励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选题,鼓励直接来源于产业一线、科技前沿的选题。
2、选题具有创新性或明显创业教育效果。鼓励开展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课题,鼓励新兴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选题。
3、项目申请团队应选择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好创新性成果、热心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作为导师,鼓励企业人员参与指导或共同担任导师。
参考资料来源: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构建三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体系。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国家、省、院三级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示范落实“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三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体系”为龙头,打造教师教育品牌,凸显师范特色。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意见》,现有国家级卓越人才计划“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省级“卓越中学化学教师培养计划”和院级“卓越中学体育教师培养计划”,三级立项的卓越教师人才计划已经开班建设,初步构建“三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组织各二级学院学习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鼓励各学院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卓越工程师班”,推进校企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协同建设课程资源、协同组织教学团队等。
安徽新华学院不是211。
安徽新华学院坐落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历史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合肥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蜀山森林公园南麓,是经教育部批准,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余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近15000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3%。
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现有各类实验室180个。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超过200万册。学校拥有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首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首批“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定点机构”。
创新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
这是一种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小学教育要达到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比较粗浅,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真正将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第二,要培养创新型教师,注重启发式教育。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致力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以创新精神去理解和运用知识。第三,要创新教育评价制度,促进人才科学培养。
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向性、过程性的新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以一次成绩判好坏、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为学生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创新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这是一种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小学教育要达到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
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比较粗浅,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真正将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第二,要培养创新型教师,注重启发式教育。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致力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以创新精神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第三,要创新教育评价制度,促进人才科学培养。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向性、过程性的新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以一次成绩判好坏、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为学生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