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文化,营造氛围;
搭建平台,服务企业;
创新方式,促进改革。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指导举办的一项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的全国性创业比赛。
大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全国工商联共同指导举办的国内规格最高的创新创业赛事。
大赛秉承"政府主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的模式,既有效发挥了政府的统筹引导能力,又最大化聚合激发了市场活力 。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聚集和整合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搭建服务创新创业的平台,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打造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中国出现农民工“回流潮”农村“新天地”大有作为来自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下同)柳州市鹿寨县 寨沙镇的农民工莫春红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能手。
她借助农民 工创业担保贷款起步,利用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让家乡头菜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因家庭贫困,莫春红自2000年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外出务工。
虽然是个“打工妹”,但她勤奋好学,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技术,之后毅然加入“回流军团”。她说,现在的农村发展很快,资源 很多,国家正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到农村创业也会 闯出一片新天地。
目前,莫春红在家乡创立了一家土特产品加工厂,并注册商 标品牌,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运作,年生产能力达400 吨,带动乡亲3 000多人就业。 她的企业获得“头菜种植加工厂 示范基地”“返乡农民工创业品牌基地”等称号。
广西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输出大省。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厅官员介绍,近年来,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东部发达 地区实施大规模“机器换人”计划影响,广西农民工返乡人数不断增多,形成“回流潮”。
据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对广西14个市62个县(市区)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广西农民工数量达1231。8万人,其 中本地农民工(本乡镇内)333。
6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 连续两年呈现农民工“回流”现象。据估算,近几年,广西每年有3%左右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大部分选择自主创业。
广西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涉及种养殖、商贸服务、餐饮旅 游、物流加工等行业。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称,截至 2016年12月底,广西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总量达到8。
2亿元, 帮助1万多人实现了创业梦想。除广西外,湖南、陕西、重庆、河南等地亦出现农民工返乡 “回流潮”。
从坐着火车到城里打工,到开着汽车返乡创业,中 国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农历鸡年春节过后,中国各地相继迎来招聘热,多地专门为 返乡人才举办返乡就业“春风行动”,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创 业便利。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少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城市的一、二线城市企业,则在中国多个城市跨区域招聘,用“高福利” 揽才以缓解“招工难”。 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杨志明在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受访时表示,中国2016年约有200万人具 一定资金、技术、营销渠道、办厂能力、乡土情感的农民返乡创业。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7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接受 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确实有个新词叫城归,就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科技人员下乡创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已专门下发支持农民工等返乡下乡人员 到农村开展创业创新给予政策支持的文件,包括简化市场准入、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强化信 息技术支撑等措施。
①突出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 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 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 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加工业,农资配送、耕地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咨询等 生产性服务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 艺、文化创意、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物业 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其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②丰富创业创新方式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法律法 规和政策规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 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聘用管理技术人才组建创业团队,与 其他经营主体合作组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共同开 辟创业空间。 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网上创业。
通过发展合作 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培育产权清晰、利益共享、机 制灵活的创业创新共同体。 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全产业 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建立合理稳定 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 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以农牧(农林、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为导 向,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 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 融合,提升农业价值链。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向特色小城 镇和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先导区。
积极营造农民创业创新政策环境
加强政策落实和创设。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创业创新的各项政策,认真梳理并广泛向农民宣传,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强化督察落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地生根。
积极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更加优惠的支持政策,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并创设新的政策。探索建立农民创业创新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各类协会、中介组织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吸引相关的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探索建立农民创业创新基金,为创业创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地方开展农民创业创新示范试点活动。
在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等农业部认定的各类示范县范围内,根据相应的标准和条件,选择并支持一批政策落实好、创业创新环境优、氛围浓、人数多、成功率高的县开展示范试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广泛宣传推广,示范带动农民创业创新。
努力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
形成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区。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和农业产业园区,支持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社会公信力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园区成为农民创业创新园区,创建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见习基地。
选择一批知名农业企业、合作社、小康村、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区等作为基地,为创业创新农民提供必要的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搭建农民网上创业平台。依托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等平台,支持农民依托平台网络发展电子商务;鼓励龙头企业、电信运营商、金融服务商、平台电商、信息服务商结合乡村特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为农民创业创新开辟新途径。
培养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辅导师
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网络、先进的远程传输手段、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按照现有的各类培训规划,从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养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从有经验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天使投资人、创业带头人和科研院校专家中,筛选培养一批创业辅导师,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导师队伍。充分发挥农村青年创业创新的生力军作用。扎实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技能本领,支持农村青年依托自身已有的产业、项目和平台,领创办农民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创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总结推广农民创业创新模式和经验
研究探索农民创业创新模式。立足农村实际,总结创业实践,研究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的发展模式,推广一批农民创业创新模式和成熟经验。树立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典型。以开展创业创新农民宣传推介活动为载体,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勤于耕耘的农民创业创新典型选拔出来,总结推广好典型、好机制、好创意,引导广大农民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
进一步健全农民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综合类服务。依托现有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等方式健全服务功能,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综合性服务。
大力开展专业类服务。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市场拓展等行业服务以及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商标、技术等专业化服务。开展信息服务和各类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电话、网络、微信、微博等,开通服务热线,开展信息引导;鼓励举办农民创业创新大赛、论坛、沙龙、大讲堂、训练营等各类公益活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