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爱可诉》是一部由安德烈·萨金塞夫执导,Alexey Rozin / Maryana Spivak / Matvey Novikov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爱可诉》影评(一):无尽之爱
“PYIFF”一种无尽的爱,一种虚无缥缈般的结局,充斥着全片的冷色调,是整部电影的一种人与人、人与国家之间的疏离,生活麻木、机械、冷酷,却又偶尔冒出奇怪的、连自己都会怀疑的热情。将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在另一个家庭复制,没人能真正找到自己可以寄托的人与情感,也许这就是现实,是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现状,一直在寻找,却没人最终会有真正的归宿。
《无爱可诉》影评(二):似乎是俄罗斯影人近年很拿得出手的现实题材
《无爱可诉》似乎是俄罗斯影人近年很拿得出手的现实题材,开头舒缓的叙事很吊胃口,一对不再相爱的夫妻丢了孩子,找孩子,痛苦,反思,找孩子,矛盾,崩溃,找孩子,镜头依然推拉缓慢,大量静止冗余无效不着边际的镜头就在这单薄的情节中暴露无遗,实在拍不够两个钟头,就用床戏凑,最终孩子没找到,镜头依然不疾不徐,无耻地造意境,这是彻底打算拿无趣当艺术了。
《无爱可诉》影评(三):你相信末日吗
*无爱可诉真是适合跨年的好电影,丧无可丧。这是你哪怕从一开头就猜到结局,看到最后仍然忍不住痛哭的故事。从人物对白到穿插始终的社会新闻,一闪而过的路人片段,无不透着一股这世界有什么鬼毛病的荒诞意味。 鲍里斯问,你觉得世界末日会来吗。 肯定的。
阿廖沙一定是死了,到底是那具尸体,还是沉在河底,都不再属于生前死后的两个世界。
《无爱可诉》影评(四):丧的不行
这片子真的是伤人心。
尤其夫妻吵架小男孩躲起来哭的样子,真让人心碎。第二天,妈妈依然都不想看他一眼,哪怕你多看孩子一眼,你就知道他多难过。
最难过的当属,孩子的卧室又重新装过,男人又有了新的孩子。女人也重新结婚了,一切是新的,但是依然是以前的调调。仿佛一切没发生,然而也没能起到什么改变。
悲哀的是这个离去的孩子
《无爱可诉》影评(五):《无爱可诉》:你们只爱自己
《无爱可诉》:相爱,就意味着,要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爱,不可能肆无忌惮,随意挥霍;爱,也不能随意寄托,渴求物欲。爱,更不应该,随风,化作无尘。 主线是寻找丢失的孩子,也是开启生活乱状的钥匙。破裂的亲情,叛逆的青春,随意播种的爱情或肉欲。男人和女人,年轻时放荡不羁,收不回缰绳的野马,终于不知道该如何奔腾了。 最后,痛苦,生活陷入麻木,他们找回了自己,也丢失了自己。
《无爱可诉》影评(六):无爱可说的生活
现实家庭生活剧,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妇,都开始了各自的新生活,把孩子当成新生活的负担,于是孩子失踪了 曾经的欢爱变成了无尽的争吵和仇恨,由失败的婚姻中夫妻二人的无尽争吵互相伤害,带给孩子巨大的精神折磨,引发漫长残忍的追寻,进而表达政治隐喻。摄影构图的精致、歇斯底里的宣泄台词与悬疑纠结的气氛。包括性爱戏的大部分画面色调都昏暗冷淡令人倍感压抑,负能量爆棚,看完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无爱可诉》影评(七):无爱可诉
电影拍得很好,许多片段都让人心碎。母亲说的爱,父亲说的爱,都是对情人说的,孩子就好像置身事外。孩子在他们吵架的时候,就低头呜咽,他不敢发出太大声,生怕一不小心他们的矛头就会指向自己。在这样一部家庭片里,我看不见任何的爱,看见的只有无休止的折磨,即便孩子失踪,父母之间呈现出的也是辱骂,似乎只有搜救队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死活的。最后孩子死了,父母在停尸房大哭,他们有的仍旧是埋怨、愤怒……冰冷的湖面,嬉戏的雪地,所有一切好像又回到刚开始那样,父母们也以为他们会奔赴新生,实际上不过是继续复制以往的生活罢了。
《无爱可诉》影评(八):风格化展现现实故事
这部电影鲜明的风格化语言讲述了一个十分悲惨的故事,整体色彩偏蓝的处理和极其规整的摄影风格,忧伤沉重的大提琴音符,电影语言的极致风格化运用,使影片始终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情绪中。
电影以悲伤的情绪带着观众去体会悲剧,剖析悲剧产生的各个层面原因。原生家庭状态、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世,而这种影响是代代相传的。电影的对白算得上是精简,充分利用画面来传递信息,特别是拍摄寻人启事的几组镜头,孤零零的寻人启事无人问津,充分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冷漠与无情,极富冲击心灵的力量。
前有《肉与灵》,后有这部,俄罗斯电影今年真的非常惊喜。
《无爱可诉》影评(九):后苏联时代俄国的文艺传承可续
导演的一贯风格是前后肃杀的长镜头相互对称,中间融进一些俄罗斯拧巴的底层故事,bgm得是大气的古典音乐,电影画面连接着俄罗斯的大气与壮阔,构成了诗一样电影。《伊莲娜》、《利维坦》都是这样的套路。从导演身上看的出俄国文艺的独特与传承,能看到托翁与妥翁的影子。 导演强烈的作者性,当然是能得到法国人喜爱,但是却陷入了千篇一律的窘境,对观众来说难免不够讨喜,估计很难有较好的票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持续坚持自己的风格,真是可敬可叹。 当然俄罗斯底层并没有影片描绘的那般糟糕,就像我国底层也没有贾樟柯导演《天注定》里面的那般绝望,知识分子总是悲观主义者。
《无爱可诉》影评(十):随看随写
一开始就在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环境中,父母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不需要台词向观众传递。几个镜头的切换,几个动作节奏的变化就达到了这样一个目的。
标准的现实主义,极致地写实,比如父亲回家与母亲的争吵以及之后长时间静默的镜头,一家三口,三种生活节奏。似乎注定分离的结局。
长镜头有时候会让节奏变的拖沓,有时候却会用一种无声的推移加深体现片中人物生活不安定的现状
一个没有爱的世界,一切似乎只有欲望和供求关系(需求)。每个人想要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一切都在混沌之中。自然而然的,孩子成为了纽带和新的冲突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