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三人成虎典故(三人成虎的典故)

三人成虎典故(三人成虎的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7-03 20:18 浏览:9 次

1.三人成虎的典故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葱。

在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还是不相信。”魏王又立刻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葱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葱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葱走后,毁谤他的人太多了,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最后魏王就不再重用他了。】

三人成虎典故中失去魏王信任的大臣是庞涓,三人成虎典故出自,三人成虎典故

2.三人成虎,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

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一定要选我。

典故

3.“三人成虎”的典故翻译 详细注解

出 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原 文 庞恭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10)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愿(11)王察(12)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 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愿:希望。 12.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3.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4.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5.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6.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7. 果:果真. 18.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9.反:通“返”,返回 20.太子: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21.过:超过 22.果:果然 23.得:能够(得到) 译 文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恭。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会怀疑,但一般不会相信,”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恭走后,毁谤他的人太多了,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道 理 [1](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4.三人成虎的典故

【解 释】 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编辑本段]【出 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故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编辑本段]【示例】 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

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 [编辑本段]【用 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编辑本段]【近义词】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无中生有 [编辑本段]【反义词】 眼见为实 [编辑本段]【灯 谜】 大夫制迷 [编辑本段]【原 文】 庞恭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7)市之无虎也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11)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 [编辑本段]【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 果:果真.

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8.反:通“返”,返回

19.太子: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20.过:超过

21.果:果然 [编辑本段]【译 文】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难以相信。”庞葱说:“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怀疑了。”庞葱又说:“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明摆着没有老虎,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到大梁的距离,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早就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自己知道的。”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编辑本段]【道 理】 (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太容易亲信于人,无论对错。所以我们不可以学习。

5.“三人成虎”的典故翻译 详细注解

出 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原 文

庞恭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10)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11)王察(12)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

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愿:希望。 12.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3.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4.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5.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6.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7. 果:果真. 18.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9.反:通“返”,返回 20.太子: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21.过:超过 22.果:果然 23.得:能够(得到)

译 文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恭。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会怀疑,但一般不会相信,”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恭走后,毁谤他的人太多了,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道 理

[1](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6.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7.谁知道“三人成虎”的故事

我 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8."三人成虎"故事的全文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

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

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9.三人成虎的成语故事

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回答道: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10."三人成虎"的故事

出处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原 文 庞葱 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至,果不得见。

三人成虎典故

相关推荐:
  • 茉莉王妃典故(茉莉花有什么传说或典故吗)
  • 要事第一典故(关于要事第一的小故事)
  • 宛平城典故(宛平城名城称的由来)
  • 扼(推敲的典故)
  • 诗经男子典故(《诗经》中有哪些描写男子的诗句)
上一篇:本科能当律师么(本科学历能考律师证么) 下一篇:诗词典故的书(有那些书带有历史典故还带有诗词歌赋的,典故诗词主要在宋朝前)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罗敷有夫典故(“使君有妇” “罗敷有夫”这两个典故出自哪里?)
铜人原典故(兄弟阋墙的成语典故)
古代父母典故(古人孝敬父母的典故)
丁兰尺典故(丁兰尺的用法)
乌米饭的典故(庆元特产乌米饭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1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