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
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
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
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
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
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
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
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
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
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
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
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 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
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
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
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
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
仓颉随口道 :“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
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
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酿酒,白水康家卫人杜康首创于夏代,被称为杜康酒,后世代相传,民间酿酒业盛。
古时杜康造酒地址在县城西北7km处的杜康沟。以秫作料,汲用泉水。
杜康死后,葬于造酒原址近旁,墓冢至今尚在,墓后侧建有杜康庙,立有石碑、供奉、纪念、颂扬杜康造酒始祖杜康。 杜康酿酒用水,系杜康沟之杜康泉水。
《梁志》载: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有酒味。“杜康泉水经陕西省轻工业局及县防疫站化验鉴定;水中性,硬度低,钙质少,易沉淀,宜酿酒。
水质决定酒质,杜康泉水是杜康酒能够成为美酒的先决条件。 杜康酒,古有美名,代有传颂。
三国时,曹操诗《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代诗人也多用杜康赞誉美酒。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显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
《汝州志》中说“杜康,在城北五。
传说:杜康某夜梦见一白胡老者,告诉杜康将赐其一眼泉水,杜康需在九日内到对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饮料。
杜康次日起床,发现门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遂出门入山寻找三滴血。第三日,杜康遇见一文人,吟诗作对拉近关系后,请其隔指滴下一滴血。
第六日,遇到一武士,杜康说明来意以后,武士二话不说,果断出刀慷慨割指滴下一滴血。第九日,杜康见树下睡一呆傻之人,满嘴呕吐,脏不可耐,无奈期限已到,杜康遂花一两银子,买下其一滴血。
回转后,杜康将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滚,热气增腾,香气扑鼻,品之如仙如痴。因为用了九天时间又用了三滴血,杜康就将这种饮料命名为“酒”。
来历:杜康为中国史传的“酿酒始祖”,根据不同地区的民间传说,造酒圣人杜康又有黄帝大臣、夏代君主、以及汉代平民之说,只有夏代君主的文献资料站得住脚。
史书记载
清《白水县志》记载:“汉,杜康,字仲宁,生于陕西白水,善造酒。”
扩展资料
杜康的神秘身份
在历史上对与杜康的身份有着众多的猜测。
第一种就是说,他是上古时期皇帝手底下的一个大臣,而且是专门管理粮食的,而到了每年粮食收获的时候,首先会藏在山洞中,但是山洞潮湿,粮食会腐烂,而杜康想了想,之后将粮食藏在了干枯的树洞里,而在之后查看粮食的时候,他发现了枯树下不断渗水,而且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而之后他就将这些水带回了部落,酒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第二种,身份猜测是很多人都认可的,这就要说他的另一个名字了,就是“杜少康”,在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君主名叫太康,但是因为十分残暴,结果却被灭族,而之后只有太康的儿子仲康和媳妇跑了出来,但还是受到了讨伐,而这时候他已经有了身孕,而就起名为姒少康,在其努力之下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杜康
史书记载,杜康是夏代仲康时用粮食酿酒的鼻祖,周宣王时杜康后人因避难而定居于洛阳南的汝阳县。杜康当年造酒的遗址说是在汝阳
县蔡店乡杜康村,这里酿造杜康的泉水清冽碧透,味甘质纯,因杜康为造酒者的始祖,使杜康成了今天酒的化身。
杜康酒属浓香型酒,以优质小麦、精选糯米、高梁为酿酒原料,高中温曲混合使用,并采取“香泥窖封,低温入池,长期发酵,精心勾兑”等先进工艺制成。杜康洒久负盛名,历史文人多有赞誉,三国曹操曾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
魏武帝曹操《短歌行》中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 有杜康”之句,成为千古绝唱。
曹植《七启》诗中有“春清漂酒,康狄所营,应化则变,感气而成”之句。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止酒》诗题材下自注云:“仪狄造,杜康润色之”。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吟“杜酒频劳劝,张梨不外求”。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曰:“杜康能解闷,萱草解忘忧”。
唐代诗人皮日休《酒床》诗中有“滴滴连有声,空疑杜康语”之句。
相传晋代文学家刘伶,酒量举世无双。
一天,他漫游到一家酒店,看到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蚊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见了,气愤地说:“好个无知的店主,竟敢放出这等狂言。岂不知我刘伶的海量是:往东喝到东海岸,往西喝到老四川,往南喝到云南地,往北喝到塞外边。
东南西北都喝遍,也没把我醉半天。小小酒店发狂言,我把你的坛坛罐罐都喝干。”
刘伶进了酒店,大喝起来。头碗甜水蜜,二碗比蜜甜,三碗喝下去,只觉天地旋。
他连饮三碗,便觉飘飘欲飞,回到家中,醉成一摊泥。家人守候六天,见他不能醒来,只好挥泪将他掩埋了。
转瞬三年过去,杜康来到刘伶府上求见,见了刘妻,说:“你家大人三年前喝了我三碗好酒,今特来讨酒钱。”刘妻一听大怒: “好狠心的酒家,你用毒酒害死我丈夫,还敢要酒钱!”,杜康忙说: “你夫君不过多喝了酒,不是真死,快快掘墓察看。”
掘出棺木,果见刘伶面色红润,如同醒着一样。杜康拍着刘伶的肩膀连喊:“醒醒!醒醒!”刘伶听得,伸臂睁眼,口中连连称道:“杜康好酒!杜康好酒!” 还有说古时在河南一个乡村里,一个叫杜康的农民,家里有一垛麦草,夏天发酵后散发出一股清香,而且往下滴出液体,杜康就取碗去接,结了半碗时,从碗中飘出一位长者,长者告诉他,你明天端着这碗水到村口,等三个陌生人,从他们身上各取一滴血,放入碗中,就会是一种倍受欢迎的饮料。
第二天,杜康照做,因为行人稀少,很久才来了一位书生,杜康说明原因,书生慷慨应允;又过了几个小时才又来一位武士,杜康照旧陈述,武士毫不犹豫地刺腕滴血;可是第三个久久不来,等到酉时,才来了一个疯子,杜康不由分说强行刺破他的手指取了一滴血,三滴血滴如碗里,立即散发出诱人的幽香。后来杜康用这一碗饮料做底,兑水成酒,生意兴隆。
所以这酒就是三滴血,加一个酉字。而且人们在喝酒时,开始都很文明,那是书生的血在起作用;喝到高兴时,就豪言壮语,就是武士的血在起作用;喝到最后,就胡言乱语,那就是疯子的血在起作用。
这个故事很搞笑,把人们喝醉酒的样子写的很唯美.但无论这些传说真是假,都能让我们后来人感受得到要几千年前人们对杜康酒来历的猜测和喜爱! 杜康酒是我国历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贡酒”、“仙酒”之誉。历代墨客文人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常以诗咏酒,以酒酿诗。
魏武帝曹操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圣杜甫云:“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
词豪苏轼留下醉语:“如今东坡宝,不立杜康祀”。“竹林七贤”之一的诗人阮藉“不乐仕宦,惟重杜康”,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藏有杜康三百斛,便辞官而去。
然而,后来这种流芳千古的美酒,早已销声匿迹,连它的酿造方法也失传了。为了发掘继承杜康酒的传统工艺,1971年河南省伊川县成立了“杜康酒复兴研制小组”。
组员们走访民间酿酒世家,广采传统制曲经验,博览史书文献配方,探索先进酿酒工艺。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之后,就在杜康造酒的作坊旧址附近建起了杜康酒厂。
当年杜康为了酿造好酒,曾踏遍崇山峻岭,穿越原野林莽,到处寻觅佳泉,最后在伊川县的皇得地村(相传是三皇五帝的遗址)觅得“黑虎泉”和“白虎泉”两处好泉水。杜康就是在这“千里溪山最佳处”,用此“万年古泉”酿制出奇妙香醪,奉献天子。
如今幸喜古泉尚在,泥窖犹存,伊川杜康酒厂即选用二泉之水,以优质小麦、同粱为原料,将传统酿造方法和现代新工艺相结合,进行了870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清澈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而独具风格的浓香型杜康酒,使失传的千古佳酿又在神州飘香。最近十多年,杜康酒曾多次获奖,备受人们的青睐。
那么在今年呢,杜康酒又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杜康酒质量越来越高。1979年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1988年我国外交部发出通知,河南伊川、汝阳杜康酒被指定为国宴用酒。目前,此酒大量出口,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指的是酒。
曹操在这里用杜康代替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忧愁。而杜康本身是一个人,并且杜康这个人与酒的起源有关。
关于酒的起源的多种说法中,真正与酒的酿造有关系的,是杜康。他的历史贡献在于创造了秫酒的酿造方法。
秫酒就是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的清酒,即粮食造的酒。杜康奠定了我国白酒制造业的基础,被后人尊崇为酿酒鼻祖和酒圣。
所以后来就有用杜康代替酒的说法。附:典故 从古都洛阳往南,过龙门,溯伊水上行数十里,在汝阳县境内,有一道清澈见底的溪流,由南而北,流入伊水,这就是“杜康河”。
杜康河畔,鹅鸭成群,果林片片,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那就是“杜康造酒醉刘伶”故事发生的地方——杜康仙庄。 相传,有一个善于造酒的人名叫杜康。
为了造出好酒,他决心寻找天下最纯、最好的泉水。他打点行装,离开家乡。
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少路程,也没有找到他满意的泉水。 一天,他出龙门,沿着弯弯曲曲的伊水向南走去,只见一条小河,百回千折,越往上走,河道越窄,河水越清。
他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小河的源头。住足远望,层峦叠翠,千峰竟秀;近前,芳草绿茵,桃红李白;湍急喧闹的小河,一过石崖,变得宁静如练。
杜康奔下山坡,走到小溪边一看,只见百泉喷涌,清洌碧透,真是“千里溪山最佳处,一年寒暖酒泉香”。杜康弯下身来,一捧泉水入肚,顿感清凉甘甜,浸肺入腑,余有酒香。
杜康高兴极了,就在这里搭棚架屋,酿造美酒。他筛选精粮,踩制神曲,调配奇方。
酿成的酒,香喷喷,甜滋滋,味美可口。一传十,十传百,也传到了周天子那里,天子饮后,龙颜大悦,宣封杜康为“酒仙”,封杜康酿酒的村落为“杜康仙庄”。
杜康美名扬天下,也惊动了天宫玉帝。玉皇大帝贪恋杜康美酒,又召选杜康到天宫当了神仙。
“天上方几日,世上几千年”。有一次,王母瑶池的一个小仙童,偷喝了“蟠桃宴”的御酒,又打碎了一只琉璃杯,被王母娘娘贬到人间受罪,这就是晋代“竹林七贤”中的刘伶。
刘伶被贬下界来仍是“纵酒放达”,不求功名。一天,王母屈指算来,刘伶孽数将满,但他旧习未改,便派杜康下凡,“点化”刘伶改邪归正。
仲春时节,刘伶离家出外游山逛水,行非一日,来到凤凰岭下的杜康仙庄。村头酒肆一副对联上写:“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眉批:“杜康酒家”。
刘伶看罢,哈哈大笑道:“山村小店,好大口气呀!”说罢进入店内,往桌边一坐,吆喝道:“店家过来说话。”只见里间走出一位白发老翁,向刘伶深深打了一躬。
问道:“客人想吃酒吗?”刘伶道:“你这小小酒店,能有多少好酒?”老翁道:“敝店小本经营,贮酒一坛,并无多余。”刘伶听罢又是一阵哈哈大笑,说:“一坛酒竟敢开店,就是让我一个人喝了,也未必能喝个痛快。”
老翁道:“客人有所不知,这酒是天下有名的杜康酒,过往客人在此吃酒,量小者敬杯一小盏,量大的,斟酒一大杯也就足了”。说着即吩咐店小二斟酒上来。
刘伶听着,更觉得好笑,暗自想道:“好个不晓事的糟老头子,天下的酒馆,哪有怕人吃酒吃多了的,一定是你瞧我衣帽不整,怕我付不起酒钱,才拿这些诨话来胡弄人!”这时,小二已斟满大杯酒放在桌上。刘伶心中不快,冲着老翁说道:“主人家,你既说这是杜康酒,我倒要吃个一醉方休,快把你那一坛酒搬来,我这里银两有的是。”
店主人道:“敝店本利虽微,银钱倒不看在眼里,只是怕醉坏客人,吃罪不起”。刘伶道:“这个无妨,请找来文房四宝,我与你写具一款,即是醉死,也与你无关系就是。”
老翁答应,刘伶已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游春过酒店,求来酒一坛,刘伶若醉死,主人不相干”几句话。老翁唤小二把酒坛搬来。
刘伶自恃量大,端起大杯,开怀畅饮。谁知三杯酒下肚,刘伶已知酒力非凡,不敢再饮,连连称道:“好酒!好酒!”这时,酒力上涌,刘伶情知不妙,急忙起身向店家告谢。
那知他刚已起身,一个趔趄把放在地上的酒坛给绊倒了,一坛好酒流洒一空。刘伶顾不上许多,也忘付酒钱,踉踉跄跄离开了酒肆,一路上恍恍惚惚,到家中便倒在床上。
妻子见他醉得这般光景,急忙为他冲茶做汤,岂料刘伶这一醉非同小可,一连三日滴水不进,昏迷不语,第四天头上,便不省人事了。妻子痛哭欲绝,全家人泣不成声,左邻右舍赶来劝慰,也都叹惜不已。
大家帮着草草地把刘伶装殓埋葬。 转眼三年。
这一天,杜康乔装打扮,肩上搭了条钱袋,来到刘伶家门。他连叩几声,刘伶的妻子走了出来,见门外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便问老翁要找何人?杜康施了一礼,说道:“请问可是刘伶先生宅第?”刘伶的孀妻说:“正是,不知有甚事情?”杜康道:“三年前,他在我店吃酒三杯,踢翻老酒一坛,银钱未付,特来讨取。”
刘伶的孀妻不听犹可,一听怒从心头起,火向胆边生,上前一把抓住杜康的衣领吼道:“好哇,真是冤家路窄,我不找你,你倒找上门来。讨什么酒钱来了。
走!先跟我到衙门见官。”这时候,街坊邻里们都闻讯跑来了。
杜康高声对众人说道:“世上哪有这等道理,她的丈夫喝了我的酒不给钱,还要拉我送官!”众人你一言。
传说是杜康造的酒,然而他当年却怎么也造不成,后来就请教了一位算命先生,算命的告诉他要在某地某日的酉时取三个人的血,每人一滴,这样酒才能造成功.于是杜康就在算命先生指定的地方去等人取血.那是条偏僻的小路,路两旁是小树林.
不一会儿,过来一位书生,杜康上前说明原由,于是那书生便在杜康的酒里滴了一滴血.书生走后又来了一位武士,杜康再次上前说明了原因,武士也在酒中滴了一滴血.武士走后等了很久也不见有人来,杜康非常着急,眼看着酉时就要过去了,若过了酉时酒就造不成了呀,这可如何是好.正在着急时,猛然看到不远处树下坐着个人,杜康非常高兴就跑过去了,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个傻子,感到很难过,不想用傻子的血来造酒,但酉时将要过去了,杜康只有违心的拉着傻子走到酒边滴了一滴血,于是这酒就造成了.
酒虽然造成了,但以后喝酒的人却受这三滴血的影响了.
开始喝酒时,都很斯文,很有礼貌,象书生一样.喝了一会儿,脸红脖子粗的,声音也大了,嗓门儿也高了,就象个武士一样.喝到最后,都喝多了,舌头也不好使了,走路也晃了,脑袋也迷糊了,就象个傻子一样.
杜康,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
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
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
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
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
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
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
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
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
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
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
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
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
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
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
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子取得好。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
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酿酒,白水康家卫人杜康首创于夏代,被称为杜康酒,后世代相传,民间酿酒业盛。
古时杜康造酒地址在县城西北7km处的杜康沟。以秫作料,汲用泉水。
杜康死后,葬于造酒原址近旁,墓冢至今尚在,墓后侧建有杜康庙,立有石碑、供奉、纪念、颂扬杜康造酒始祖杜康。杜康酿酒用水,系杜康沟之杜康泉水。
《梁志》载: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有酒味。杜康泉水经陕西省轻工业局及县防疫站化验鉴定;水中性,硬度低,钙质少,易沉淀,宜酿酒。
水质决定酒质,杜康泉水是杜康酒能够成为美酒的先决条件。杜康酒,古有美名,代有传颂。
三国时,曹操诗《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代诗人也多用杜康赞誉美酒。
这句话已接近白话文了,意思比较好理解:古人语:何以解愁,唯有杜康。
其实大多数人并非因愁喝酒、因愁醉酒,而且赋于杜康以新的内涵:何以叙情,唯有杜康。鉴于此,有人说,感情多深喝多深。
几位好友一聚,便礼尚往来,觥筹交错,一醉方休。还有,来了客人,无酒非礼,自然就会多喝几杯。
你看,酒可助兴、酒可添乐、酒可增情、酒可达意,能不多喝吗?因此,醉酒也就无可厚非了。是情真、是笃实、是友谊。
这就是叫宁可醉酒,不叫恼人。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这里的杜康,泛指美酒.)于是,很多人便以为最早的酒是杜康创造的.其实早于杜康一千年的夏人仪狄,也只是司酿酒之徒,非酒的始祖.在大汶口,龙山以及一些著名的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酒器.早在七千年前的磁山文化时期,就有了粮食的贮存和果品的积蓄,在存放过程中自然发酵而成为酒,又经后人反覆实践,才有了人工酿酒,这就是谷物酿酒之说. 相传,酒是杜康发明的。
“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说的就是杜康造酒的典故。但是,杜康刚开始造的全是些黄酒和甜酒。
最早的酒是将剩饭放入木盆闷制若干天之后,再用土布过滤而成的。看上去颜色混浊,喝起来味道淡甜很不够劲儿。
为了制造一种清泽透明,既香且浓的烈性酒,杜康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终于造出了一种清泽如水的烈性酒。这种酒很香,又有“杜康醉刘伶,一醉三年整”之说。
因此,这种酒又叫“透瓶香”,号称:“一碗醉三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