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典故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有哪些)

典故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有哪些)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8-08 18:35 浏览:5 次

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有哪些

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卖弄渊博。

其实也不尽然。

辛弃疾的词,用典是最多的。

贺新郎----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个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亲典故。《王明君辞序》

2、“更长门翠撵辞金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宫典故。

3、“看燕燕,送归妾”--------卫国皇后庄姜的典故。《诗经。燕燕》

4、“将军百战----故人常绝”-----西汉将军李陵与苏武的典故。

5、“易水萧萧----悲歌未彻”------荆轲刺秦典故。《史记》

6、“啼鸟还-----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血的典故。

7、“谁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园序》、《赠孟浩然》诗句意。

古代诗人写诗用典的人不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词中,辛弃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词。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见。

2.短歌行 四个典故赏析

1、《短歌行》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赏析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曹操的“求才”之心。

2、《短歌行》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赏析

这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表达了曹操求才若渴之情。

3、《短歌行》里的“海不厌深”赏析

这句也作“水不厌深”,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4、《短歌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赏析

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洗头时要多次挽起头发,吃一顿饭时多次停下,生怕失去天下有识之士。)

扩展资料

《短歌行》里的其他名人典故赏析

1、“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杜康创造了秫酒。又叫少康,夏朝的君主,道家的知名人士)

2、“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即西方诸侯的首领。

3、“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相传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周文王统辖六州,所以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殷朝土地为三份,周文王有其中的两份。)之说。曹操在此亦说“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说献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余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短歌行

3.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扩展资料: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

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参考资料:典故_百度百科。

4.从化用典故的角度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有版本为“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选自《李白诗选》,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

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3)三山半落青天外:从凤凰台上望过去,觉得三山距离遥远,不能尽收眼底。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又做一水。

二水说认为“白鹭洲为长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门外,因常有白鹭聚歇得名。秦淮河经金陵,西入长江,因自鹭洲中分为二”;一水说认为“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一支"。

赵昌平的《唐诗三百首全解》和陶今雁的《唐诗三百首详注(2009年第六版)》均作“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5)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 6)金陵,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为南京古称,是江苏省省辖市,简称宁,是江苏省省会。 7)白鹭洲,白鹭洲位于南京城东南隅,后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8)晋代衣冠,吴宫花草和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胜会”。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为浮云能够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鉴赏: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

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白的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宏伟。

[3]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

5.从典故方面赏析杨亿的《无题》:巫阳归梦隔千峰,辟恶香销翠被空

不爱西昆,宋代人写西昆说白了那就叫矫情.还说学义山,人家的形倒是十足了,还不是"獭祭鱼"! 巫阳归梦隔千峰,(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事,见宋玉\赋) 辟恶香销翠被空。

(应是辟恶香销翠被浓,辟恶香 用以辟邪,《筝赋》中歌曰: “年年花色好,足侍爱君旁。影入着衣镜,裙含辟恶香。

鸳鸯七十二,乱舞未成行。”) 桂魄渐亏愁晓月,(化自义山诗无题"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月露谁教桂叶香",“侵夜可能争桂魄”) 畅棱扳谷殖咐帮栓爆兢蕉心不展怨春风。

(义山"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遥山黯黯眉长敛,(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眉如远山,称“远山眉”.韦庄《荷叶杯》词云:“一双愁黛 远山眉,不忍更思。”以远山比眉是自古有之.) 一水盈盈语未通。

(义山"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都是写女子传情不得的苦衷) 漫托鹍弦传恨意,( 鹍鸡 。古代指像鹤的一种鸟。

鹍弦是用鹍鸡筋作的琵琶弦.也作鲲弦.《乐府杂记》:“贺怀智以鹍鸡筋作琵琶弦,用铁拨弹。” 云鬟日夕似飞蓬。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是女为悦己者容最古老的版本了吧。

与君一别,懒梳妆停画眉,不是化妆品欠奉,实是没有心思,连头发也乱得像飞蓬。 知道了典故,意思不难,无非是女子别后相思,孤独终夜,无处寄得,只有憔容拨琴而已。

6.评价古诗词常用的典故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古诗词中常见的13个典故,并说明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

【关键词】古诗词;典故

典故,或称用典、用事,是指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既要“师其意”,还须故中出新,使用典情思隽永,耐人寻味。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诗中用典,贵在自然,贵在妥帖,贵在切合其事。

1.龙城

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泛指敌方要塞。

2.投笔

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投笔”即弃文从武。

3.折腰

5.鸿雁

9.阳关

13.梁园

7.从典故的角度赏析别云间

《别云间》

明代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赏析: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典故诗歌鉴赏

相关推荐:
  • 聚集(集腋成裘典故)
  • 炮(关于春节放关门炮的典故)
  • 灰雁(与大雁有关的典故)
  • 矣(廉颇老矣的历史典故)
  • 词语查典故(词语典故有哪些)
上一篇:微商周末早正能量句子 下一篇:中学生和创新能力大赛(全国中学生与创新能力大赛怎么样)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爱,醒来睡觉
追鱼典故(《追鱼》的神话故事具体内容)
叶公龙的典故是(叶公龙的典故)
三农典故(农业有哪些传说故事名称)
长江的物产与典故(长江有哪些物产和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2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