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
“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指元嘉帝,是刘裕之长子刘义符也就是他继承人的年号(皇帝登基时使用的封号);
而封狼居胥,则是指霍去病打败匈奴后“封狼居胥山而还”的事件
元嘉草草 仓惶北顾
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又有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拨嗣,也是倚仗北府兵。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原先北府兵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战斗力。
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破。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无船即可冲杀过来。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心。元嘉八年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分布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宋朝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刘裕要差得多,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拨焘不无轻蔑地讲:"龟鳖小竖,何能为也!"这位北魏太武帝拓拨焘是一代雄王,他击灭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平灭北燕,又亲自率军八击柔然,使得柔然极大削弱,西迁至欧洲,窜逃的败军后来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北伐未成,北魏大举反击。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十二月,魏王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爪步山上,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荷担而立",值钱的东西都放在挑筐里,随时准备逃亡。
幸亏性命交关之际,南朝有薛安都、鲁方平、张畅、臧质,沈璞等血性男儿,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保全了彭城、盱眙等重镇,坚壁清野,拖延到雨季,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迫使魏兵北返。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狼居胥
原指 汉 大将 霍去病 登 狼居山 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 去病 率师躬将所获 荤允 之士,约轻齎,绝大幕,涉获单于 章渠 ,以诛 北车耆 ,转系左大将 双 ,获旗鼓,历度 难侯 ,济 弓卢 ,获 屯头王 、韩王 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 狼居胥山 ,禅于 姑衍 ,登临 翰海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一、第一层 霍去病 ”封狼居胥山“ 既然是典故,那么”封狼居胥“自然有出处,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猛将如云。其中的少年将军霍去病更是一个传奇人物,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取得奇功。
虽然他只活到了23岁,但是其短短的一生却战功赫赫。据说霍去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山“ ,以至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封狼居胥”用的就是霍去病的典故。这是第一层意思。
二、第二层 刘裕父子的成败 不过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并不是那么简单,其中还有南朝刘裕父子的故事。陶渊明当年“归去来兮”、“种豆南山下”时,恰好是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宋朝的时候,这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第一个政权。
辛词上阕有:”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这个有点卖萌的名字“寄奴”,就是宋皇帝刘裕。刘裕和霍去病一样,少年从军,屡立战功。
对内平息战乱,对外致力北伐,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直取长安。元熙二年(420年),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即皇帝位,国号宋。
2年后,刘裕在建康去世。终年60岁。
辛词中“元嘉草草”讽刺的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元嘉是其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因为“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于是仓促北伐,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辛词中的“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说的就是当年拓跋焘(佛狸)的祠庙留在了当年其南侵的土地,竟然被百姓供奉香火。这首词的上下阙用父子对比,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一个是儿子的无能,一个霍去病一般勇猛的老爹。
这是第二层意思。三、第三层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第三层,是以刘义隆的元嘉草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反一正两个典故来影射当时的南宋。
虽然同样是宋,但是南北朝还有一个英明果敢、能征善战的皇帝刘裕;而几百年后的南宋,却一直委曲求全,对北方唯唯诺诺。在宋高宗赵构时期,主和派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1161年,误打误撞的虞允文率领宋军在采石矶击败了金主完颜亮。词中的”四十三年“是说,辛稼轩在四十三年前, 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 。
想当年他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 。”这是辛弃疾意气风发的时代。
但是1163年南宋发起的北伐却惨败而归。《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南宋有一次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因此有“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之语。
虽然辛弃疾主张北伐,但是对于当时的形式却有这担忧,认为当时的条件并不充分,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果。果然,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
当年北伐失利,开禧三年(1207年),在金国示意下,韩侂胄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劫持至玉津园杀死,函首于金。时年五十五岁。
这是封狼居胥的第三层含义,结果真得如辛弃疾所说 ,”赢得仓皇北顾 ”。四、辛词”一片神鸦社鼓“ 隐藏在遥远北方的致命威胁 辛弃疾在词中用“佛狸”影射北方的侵略者,我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是百姓们竟然祭祀当年的侵略者,所以会有:“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对于大家的麻木无能为力,自己空有一番见解和抱负,也只能叹息: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辛弃疾在很早就曾经提到过一个惊人的观点: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这是辛弃疾33岁(1172)时在《论亡虏疏》中说过的一句话 。结束语 最后一次“封狼居胥” 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26年后,公元1234年,金被蒙古灭国。南宋终于趁火打劫,收复了一部分失地。
不过元朝渐渐羽翼丰满以后,于1279年灭宋。辛弃疾的惊人预言在100年以后终于实现了。
不过辛弃疾不知道的是,时间又过了100多年,明成祖朱棣赶走了蒙古统治者。这个能征善战的皇帝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在遥远的北方,又完成了一次汉民族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 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汉书·霍去病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马,威望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转投霍去病。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王玄谟陈说北伐策略,大有得胜回朝之意,文帝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结果北伐失败。
作者借此事言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现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的事。
封狼居胥 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汉书·霍去病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因功授大司马,威望超过了卫青,许多卫青部将纷纷转投霍去病。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王玄谟陈说北伐策略,大有得胜回朝之意,文帝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结果北伐失败。
作者借此事言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现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的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有什么寓意
这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阕第一句,全文如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封狼居胥的典故是: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典故是: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刘义隆北伐军遭到重创。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这里影射的是隆兴元年四月,南宋孝宗主导的北伐。金朝以战迫和的目的基本达到,宋朝的妥协则在于战场的失利。隆兴二年岁末,宋金达成和议。
当时写作背景是: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时韩侂胄为宰相,积极筹划北伐。前一年,闲置的辛弃疾被起用,年初,又受命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然而朝廷只是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辛弃疾到任后,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感难有所作为。他支持北伐抗金,但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这一句意思大致是:明面上说南朝宋刘义隆仓促北伐失利,实际影射四十年前南宋的隆兴北伐的失利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作为下几句引申的立足点。
供参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