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抓鸡脚有典故(抓黄脚鸡的典故)

抓鸡脚有典故(抓黄脚鸡的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04 00:52 浏览:8 次

1.抓黄脚鸡的典故

出自广东民谚,当地农民多养母鸡而少养公鸡,但祭祀时却需要公鸡。

捕捉公鸡方法:为了抓住雄鸡,先给母鸡喂食以诱雄鸡,啄食时,公鸡贪“色”,得意忘形而被捉。

因为公鸡的双脚呈深黄色,而母鸡的脚浅黄色,故称公鸡为“黄脚鸡”。

后来引申为女性勾引男性,然后敲诈勒索。

扩展资料

趣怪粤语的典故由来

1、“沙尘”的由来

传说清朝末年时,广州西关有个富商叫陈沙,靠经营洋货发了大财,便很想在同行,中显显威风,因此出入都讲究“派头”。他每天有事无事都要坐着轿子在街上转来转去以显示自己的富贵荣华。

一天晚上,当他又在兜风的时候,忽然刮起狂风,轿夫站立不稳,差点把陈沙摔出轿子。陈沙大发雷霆,欲下纬罚轿夫。刚走出来,还来不及发作,大风“呼”的一下,把他的帽子吹落,领带也瓢起来扯着脖子,弄得他站都站不稳。

路人见他这副狼狈样,追着拍手称快,并大声嘲笑:“这回陈沙变沙陈了!”“沙陈”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又写成“沙尘”,意思都一样。

2、“阿茂整饼——冇嗰样整嗰样”的由来

据说民国初年,广州一间著名的酒家莲香楼请了一位点心师傅叫区茂,人称阿茂。阿茂由于为人忠厚勤快,很受人爱戴。每天当茶市将散时,总会有不少茶客买些饼食(老婆饼、皮蛋酥之类)带回家。

阿茂知道后就经常出来巡视,发现有哪种饼食好卖或售缺,就马上动手做,满足人家的需要,因此很受茶客的好评,最后就有了一句称赞阿茂的话:“冇嗰样整嗰样”。意思是没哪样就做哪样。

后来,不知何原因,这句话在坊间传来传去,竟由褒义转变为贬义,意思演化成没叫他干的事他偏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捉黄脚鸡

2.求鸡兔同笼典故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假设法: 解: 假设全是鸡:2*35=70(只) 比总脚数少的:94-70=24 (只) 它们腿的差:4—2=2(条) 24÷2=12 (只) …… 兔 35-12=23(只)……鸡 方程: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 4x+2(35-x)=94 4x+70-2x=94 2x=24 x=12 35-x=35-12=23 答:兔有12只,鸡有23只。

我国古代《孙子算经》共三卷,成书大约在公元5世纪。这本书浅显易懂,有许多有趣的算术题,比如“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题目中给出了鸡兔共有35只,如果把兔子的两只前脚用绳子捆起来,看作是一只脚,两只后脚也用绳子捆起来,看作是一只脚,那么,兔子就成了2只脚,即把兔子都先当作两只脚的鸡。

鸡兔总的脚数是35*2=70(只),比题中所说的94只要少94-70=24(只)。 现在,我们松开一只兔子脚上的绳子,总的脚数就会增加2只,即70+2=72(只),再松开一只兔子脚上的绳子,总的脚数又增加2,2,2,2……,一直继续下去,直至增加24,因此兔子数:24÷2=12(只),从而鸡有35-12=23(只)。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果先假设它们全是鸡,于是根据鸡兔的总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看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1只兔,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兔。概括起来,解鸡兔同笼题的基本关系式是:兔数=(实际脚数-每只鸡脚数*鸡兔总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脚数)。

类似地,也可以假设全是兔子。 我们也可以采用列方程的办法:设兔子的数量为X,鸡的数量为Y 那么:X+Y=35那么4X+2Y=94 这个算方程解出后得出:兔子有12只,鸡有23只。

3.张良拾鞋的典故

张良提鞋就是成语“孺子可教”的典故来历

源自汉中的成语典故--张良圮桥进履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姬公子为报国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仓海君椎秦失败以后,改名张良隐居于江苏下坯。

一日,张良来到沂水河圯桥散布,见桥墩上坐着一位老翁,须眉皆白,身着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脚穿一双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满了油腻污垢。

这老翁见张良走过来,有意将脚上的鞋子(古时称“履”)坠落桥下,对张良喊道:“孺子,把鞋给我拣上来!”张良是饱读诗书的贵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对小孩子或对妇女卑贱奴隶蔑视的称呼,而且还是叫去给拾双臭鞋,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气。但又看老人这么一大把年纪,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强忍着怒气,下桥去把鞋拣了上来。不料老翁又叫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拣上来了,穿一下倒也没什么,就擦干净鞋上的泥,一条腿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翁把鞋穿在脚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声谢,拄起手杖就走了。张良惊奇这老翁好生无礼,看着他走了很远。老翁回头一望,见张良还在目送他,忽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五天以后天明来此桥相会。”说罢又走了。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来到这桥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气地对张良说:“与老人家约会怎敢迟到?”叮咛张良,要他再过五日来此相会,说罢就走了。第二个五天鸡叫的时候,张良就来到桥上。谁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张良再过五天来此桥相会。

到了第三个五天的前夜,张良没有睡觉,他想再不能因为迟到受老翁的批评,因此不到半夜就来桥上等候,终于比老翁早到了。老翁来后,见张良早已坐在桥上,就对张良说:“应当这样,”并称赞他“孺子可教矣。”然后取出一编竹简送给张良,叮嘱道:“读此书,将来可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可以兴天下。十三年后,到济北谷城山下见我,看到黄石一块,那就是你的老师。”老翁说完后,就不见了。

张良得到这编竹简后,天亮翻开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传说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消灭商纣时所著的兵书,这编兵书在秦始皇并吞六国时,有人将此书带至深山隐藏起来。

张良得此书以后,在下坯苦读十年,后来辅佐刘邦来秦亡楚,成就汉室帝业。

孺子可教张良

孺子可教”这则成语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这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行坏幕耙裁凰担

4.鸡年都有哪些趣闻和典故

鸡的典故:呆若木鸡典出《庄子·达生》。

说周宣王特别爱看斗鸡,他请齐国驯鸡高手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这只鸡站在那里,心神安定,不骄不躁,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到它这副样子,全都吓跑了,不敢与它斗。

呆若木鸡的意思已演变成了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月怀一鸡典出《孟子》。

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我知道这不好,这样吧,请允许我少偷一点,原来每天偷一只,以后改为每月偷一只,到了明年,我就彻底洗手不干了。”喻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牝鸡司晨典出《尚书·牧誓》。牝鸡,母鸡也。

打鸣本是公鸡的“专利”,母鸡在早晨打鸣被认为不吉利,旧时认为这预示着家庭的败落。封建时代用以比喻妇女篡权乱政。

鸡口牛后也作“鸡尸牛从”、“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典出《战国策·韩策》。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雄鸡断尾典出《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

鸡鸣狗盗典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今鸡鸣狗盗多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鸡犬升天又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鸡犬皆仙”。

典出《神仙传·刘安》。书中说淮南王刘安修炼得道,临升天之时,“余药器置中庭,鸡犬舐啄之”,也都升天成仙了。

后世遂以鸡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到好处,亲朋好友也连带沾光。牛鼎烹鸡典出《后汉书·边让传》。

用煮牛的大锅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味如鸡肋典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某些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闻鸡起舞典出《晋书·祖逖传》。说祖逖和刘琨少年而有壮怀,半夜听见鸡叫,便起身操演武艺,以备报效国家。

后世即以此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鹤立鸡群又作“独鹤鸡群”。

典出晋戴逵《竹林七贤论》。说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家鸡野雉典出晋何法盛《晋中兴书》。

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鸡骨支床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山鸡舞镜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

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陶犬瓦鸡典出南朝梁萧绎《金缕子》。

说陶土做的狗不能守夜,泥土塑的鸡不能司晨。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

因重明鸟模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上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

六畜日排完了,才轮到初七是人日。为什么有这么个排法呢?古时有本叫做《农家杂事》的通俗书上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按人类驯六畜的次序排,鸡最先驯养成家禽,狗次之,其他依此类推。

另一种说法是按牲畜的大小排,小的排在前面,所以鸡排在第一,其他依次排后。还有一种说法是按六畜和人的远近排列,鸡、狗养在屋里,接近人,猪羊次之,牛马另有栏厩,离居室最远,所以排在后面。

看来后一说似乎有些道理。为什么人反而排在六畜之后呢?这问题古书上没有提及,古人虽不曾发现进化论的道理,但作为能创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动物的人类要比低一等的动物出现的较晚,是合乎生物进化的原理的。

春节人们画鸡可能因为初一是鸡日。晋朝人着的《玄中记》里讲到前面说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家就象征着天鸡。

鸡的神圣意义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有幸充当创日第一日所造之物。“《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谈薮》注云:一说,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做人。”

为何鸡会成为创日神话第一日所造之物呢?这必与鸡的神圣意义有关。叶舒宪先生在其《原型数字“七”之谜》中有过一段描写鸡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人日创日神话中第一日所造之鸡,。

抓鸡脚有典故

相关推荐:
  • 物美(物美的企业文化)
  • 设木典故(中国木牛流马典故)
  • 锦丽(完整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 鞠(历史上姓鞠的名人有哪些)
  • 执翎典故(华歆的轶事典故)
上一篇:陈璐燕的悲伤qq空间说说(后来把事看淡了,剩下的就只有尴尬) 下一篇:知识安全竞赛邀请函(怎么写一份邀请)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南北朝(南北朝的故事3个)
秦朝成语典故(秦朝成语典故)
故剑情深典故(故剑情深是什么典故?)
典故哲学道理(成语典故寓言故事中的哲学寓意)
孔子学生典故(孔子及其学生的事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4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