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占领长安的同时,各地起义军也不断发展壮大。
除了瓦岗军之外,主要的还有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不断在各地打击隋军。残暴荒淫的隋炀帝自己知道末日来到,索性躲到江都,每天和皇后、妃子喝酒作乐,醉得昏昏沉沉。
他不愿听到失败的消息,但是心里到底发慌,对萧皇后说:“听说外面有不少人想算计我,且别管他,还是快快活活喝酒吧。 ” 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照了半晌,说:“好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呢!” 隋炀帝担心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他身边的一批禁卫军兵士,多数是关中地区的人。他们眼看跟着隋炀帝没有生路,都想开小差回家。
将军宇文化及利用兵士想回家的心理,发动兵变。 宇文化及带领兵士,攻进行宫思主义的信仰”,在与新民学会会员的通信中提出:“唯物史,派人把隋炀帝监视起来。
隋炀帝对监视的官员说:“我犯的什么罪?” 官员说:“你发动战争,穷奢极侈;相信奸邪,拒绝忠告;使男子死在战场,妇女儿童走上绝路,百姓流离失所,你还说没罪吗?” 隋炀帝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但是你们这些人也跟着我享受富贵,没对不起你们。 今天这样做,是谁带的头?” 官员说:“全国的人都恨透你这昏君,哪儿是一个人带的头!” 隋炀帝这才无话可说,他自己解下巾带交给官员。
这个作恶多端的统治者就这样被勒死了。统治中国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宣告灭亡。
隋炀帝死后,东都洛阳还在隋朝的东都留守杨侗(炀帝的孙子)和大臣王世充手里。 王世充把杨侗立为皇帝,继续打着隋朝的旗号,对抗起义军。
东都周围本来是瓦岗起义军活动的地区,李密曾经多次打败隋军,但是因为李密骄傲自满,跟将领们互相猜忌,在跟北上的宇文化及人马打了一仗之后,力量渐渐削弱。王世充看准李密的弱点,发起一次袭击,打垮了李密大军。
李密带着残兵败将,逃到长安投靠唐朝。 王世充赶跑了李密,自以为力量强大,把杨侗废了,自立为帝,国号叫郑。
这时候,唐军已经削平了西北的几个豪强割据势力,稳定了后方。公元620年,唐高祖派李世民统率大军进攻东都。
李世民大军一出关,河南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很快就把东都包围起来。 李世民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
他从原瓦岗军和别的割据势力的降将中,收留了一批人。像有名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尉迟是姓,尉音yù,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有一次,李世民亲自带了五百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发现,发动一万多步兵骑兵突然围上来,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冲到李世民身边,用长矛直刺过来。 李世民后面的尉迟敬德飞马赶上,大喝一声,把单雄信刺下马来。
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突出包围,两个人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郑军阵地来回冲杀,吓得郑兵不敢阻挡。接着,后面的唐军源源不绝地上来,把郑军打得一败涂地。
从这年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唐军把东都越围越紧,日夜不停地攻城。 王世充在城里严密防守,不断用石炮、弩箭袭击城外唐军。
日子一久,唐军将士也感到疲劳,有人向李世民建议暂时停止进攻,回长安休整后再打。 李世民说:“现在四周各州都已经投降,洛阳成了一座孤城,迟早可以攻下,怎么能半途停下来。”
接着就向将士发出命令说:“不攻下东都,决不退兵。 ” 王世充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派人偷偷地出城,赶到河北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是河北一支强大的力量。王世充自称郑帝以后,窦建德也自称皇帝,国号叫夏,攻占了唐军许多土地。
他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一面带领三十万人马,水陆并进,援救东都;一面派出使者给李世民送去一封信,要李世民退回关中。 唐军许多将军都被夏军的强大兵力吓得害怕了,主张暂时离开东都。
但是有人认为王世充兵力还很强,缺少的是粮食。如果让窦建德跟王世充两军会合,用河北的粮食接济东都,那末胜利就没有希望了。
所以,一定要把南下的窦建德大军堵住。 李世民接受了这个意见,把李元吉留在东都继续围攻王世充,自己带三千多精兵北上,扼守武牢关(就是虎牢关。
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窦建德大军到了武牢关,被唐兵拦住,夏军发起几次进攻都没成功,李世民却派轻骑兵抄小路,把夏军的粮道切断了。
窦建德认为自己兵力强大,不怕攻不下武牢关。他拒绝了他部下和妻子的劝阻,命令全军出动,摆开阵势,鼓噪着冲了过来。
李世民上高地观察了夏军的阵势,说:“窦建德没有遇到过强大的敌手,从他的阵势,就可以看出他骄傲轻敌。我们只要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兵士疲劳的时候,一举出击,一定能打败他们。”
夏军兵士摆开阵势,准备交锋。但是,从早上到中午,还没有见唐军出来交战,兵士们又疲劳,又饥饿,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到河滩上舀水喝。
李世民一见时机已到,就命令将士渡过汜水,直冲窦建德大营。 窦建德正和他的将帅在大营聚会,听到唐军骑兵突然冲来,赶忙指挥骑兵应战。
双方发生了激战,阵地上尘土飞扬,箭如雨落。 李世民乘夏军不防备,带领一支队伍猛插到夏军阵后,举起了唐军的大旗。
夏军将士回头一看,以为唐军已经占领大营,没有心思再战,争先恐后地逃散。窦建德在混战中受了伤,被。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的爆发。如狼似虎的叛军直捣长安,一路烧杀抢掠,杜甫在投奔唐肃宗的路上也被叛军俘获,困在长安。半年之后(公元758),杜甫实在无法忍受囚徒的生活,冒生命危险逃了出来,投奔了唐肃宗。见到肃宗的时候,衣服已经撕得破破烂烂,两只胳膊肘子都露在外面,十分凄惨。肃宗看他忠正耿直,委任他做“左拾遗”,就是专门提意见的官。杜甫不会见风使舵,喜欢讲实话,认真地对皇帝提了几次意见。结果不到一年就被调离京城,去做一个地方上的小官。
那时候,叛军的主力虽然已被击败,长安、洛阳已经收复,但是叛军的残余部分仍在河北一带猖獗,形势还很险恶。唐朝的六十万大军,想要一举攻下叛军占据的邺城,由于指挥不当吃了大亏。为了应付战局,朝廷只得一再征兵、征粮,给百姓增添了重重苦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三吏》《三别》,反映了时代的面貌。
杜甫看透了不平的社会,四十八岁那年,他干脆辞官不做了。他经过艰苦的辗转流离到了成都。由朋友们帮助,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修了几座草屋,那里风景很美,但诗人已经很穷了。一年秋天,一阵狂风刮来,掀掉了草堂的屋顶,他就写了一首诗,就是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元二年(761)农历八月]。
不知回答满意否。
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曾经与一位隐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就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个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把一切看在眼里。第二天,吕元膺请他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却感到很内疚,就留给吕元膺一份很厚的告别礼物。就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为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乘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其实也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败在这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说完,吕元膺便惆然长逝。
【典故】
《明史·舆服志一》:“ 东都 乃有九斿、云罕、旒冕、絇屦之仪物,踵事增华,日新代异。
清 得硕亭《草珠一串·时尚》词:“ 满洲 糕点样原繁,踵事增华不可言。”
朱自清《那里走·我们的路》:“据我所知,革命似乎还不曾革掉了什么;只有踵事增华,较前更甚罢了。
踵事增华zhǒng shì zēng huá
[释义] 踵: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语出] 南朝·梁·萧统《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