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年刚十六岁就治学宏深,精通众多经典了。
他感慨地说:“世上一切万事万物,只有佛经最真实最美妙了。我内心常怀经典教义,这一辈子便平平安安了。”
有一天,他母亲对他说:“孩子,你也不小了,我为你找个妻子吧,成家立业要紧。” “妈妈,我这一生准备只念佛经,它是最美妙的,不要为我找什么妻子了。
世上最可怕的灾祸莫大于色,如果任女色缠身,道德则丧尽。我若不及时逃离,就如同将要被狼吞食!” 母子俩从此分别了。
菩萨便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自食其力,独立生活。心安平静的日子不觉其苦,犹觉其甜。
却说在菩萨的住地附近,有个孤身的白发老者。他无任何亲人,更没有子嗣。
一天,白发老者路过山脚下,捡得一个不知谁扔在草丛中的女婴。带回家后,也没怎么留神抚养,只见那女婴一天大似一天,转眼间就成了个国色天香的美女。
白发老者非常兴奋,因为他想为这个“女儿”找个丈夫,这样自己也就有后代了。 一年过去了,全国竟没有一个男子被那美貌的女子选中。
那白发老者整天为此唉声叹气的。 常言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那美女自来到老头家,便就注意到邻居中有个年轻独身的男子。他白天除了干点活外,其余时间皆捧读佛经,常至夜半才寝身休息。
那美女便把心里的打算对白发老者说了。那老者才恍然大悟,说道:“好,好,我老昏了头了,女儿。”
这样,老者第二天就摇头晃脑地来到菩萨住处。 “老伯,您那么忙,怎么还有空儿到我这来闲逛?”菩萨放下手中的佛经,连声道,“请进,请进。”
老者坐定,又晃了晃满头银丝,盯住他说道:“邻居,咱们怎像老死不相往来似的。” “哪里,哪里,只是不好去得。”
“为啥?” “老伯忙于选婿呀?” “哎呀!你可别提了!我那闺女将全国的男子挑尽了,竟无一中意的!” “那老伯要什么样的人呀?” “我这不来了嘛。哎,小伙子,你愿不愿意给我当女婿啊?” “老伯,别开玩笑了!”菩萨正色道。
“我的女儿可真不错,她看上你啦,小伙子。”老者又盯住了他。
“我不想成家。”菩萨道。
那老者闻言,沉吟半晌道:“既然不愿当女婿,那你念我年老体衰,就给我当干儿子如何?” “当干儿子帮帮您倒是可以,只是绝不能与您女儿成亲。” “好说,好说,那你就跟我去住吧,干儿子。”
老者不由分说,便拉菩萨到家里去了。 菩萨想,去就去吧,反正我不娶那女子就是了。
说话间就进了老头家门。 刚进得门,那美女就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两只媚眼直摄入菩萨的心肺,香味直喷上菩萨的口鼻。
刹那间,肉体凡胎的菩萨像丢了魂似的,涨红了脸,说不出话。 自见女子后,菩萨心便为她所惑,后终与她成婚。
娶了这个女子,没过几日,菩萨心里不齐,即道:“我学佛法,佛法明诫凡人要远离色欲。佛法将色比作火,将人比作飞蛾,蛾贪火色,自烧身亡。”
“不好!那老者以女色烧我的身躯,以钱财为饵钓我的口,这些龌龊不洁的事情使我丧尽了道德。”菩萨不禁悔恨万分。
这天晚上,他便偷偷地逃跑了。一跑便是一百多里,见到一个空亭子似的屋子才停下来投宿休息。
“你是什么人?”主人问。 “我想借住一晚上,主人。”
菩萨道。 主人让进菩萨,指着一个房门说:“你就住这间吧。”
“谢谢。”菩萨即入了房间,点上灯。
“你来啦。”忽听从床上传来妇人的声音。
“你是谁?想干什么?”菩萨又惊又怒,颤声问道。 “我是谁?你不认识了?”只听那妇人娇声答道。
菩萨仔细一看,此女子长相与自己的妻子竟十分相似。 只见一双勾魂摄魄的媚眼,在朦胧的灯光下直盯着他,菩萨的心又被这女子所惑,便又昏头昏脑上了床去了。
这样,菩萨便同这女子在一起生活,糊里糊涂便过去了五年之久。 有一日,菩萨忽然心里明觉:“淫欲如蛎虫会危及生命!”当夜,他便偷偷地跑了出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在太阳当头,饥渴万分的中午,才向一户人家去乞讨一些食物。 “你是什么人?”主人开门问。
“我请求主人布施碗稀饭和一口水,行吗?” “请进门来。”主人道。
门里一女羞羞答答地端来一碗热饭,手里还端着满满一杯凉水。 菩萨一口气喝下凉水,顿觉大为畅快;吃下那碗热饭,脚下也有劲了。
正准备起来告辞,却见那羞怯的女子挡住了去路,两只眼睛充满了他所熟悉的笑意。那女子说不得道:“菩萨你好坏啊!把我一个人撇下。
什么意思!” 说罢,便不由分说地欲扯他进屋。菩萨的心又被此女子所惑,不由得跟了进来。
菩萨又见到好毒辣火热的目光向自己袭来,便解除了武装,屈服地叹了一口气。 在淫欲中,他又忘了一切佛经教义。
如此不明不白中度过了十年之久。菩萨心里又觉察到:“我的罪孽深重啊!” 后来,菩萨又溜了。
走了很长时间,筋疲力尽的他只好投宿,投宿又落了圈套。 “我从此不再投宿了。”
菩萨心里发誓道。 然而,第二天夜里,他正在草丛里穿行时,又见草丛中一新立的大屋门口,有人叫道:“什么人在那里走夜路?” “我到前面的村子去。”
“莫不是小偷?过来让我瞧瞧,你手里拿没拿我家的东西!”黑夜里那人吼道。 菩萨只好两手空空到那人跟前去,可一眼便看见了一个妇人。
“这么多劫数以来,。
阿弥陀佛!师兄,这是关于佛与魔对话的一个小故事。
故事的重点在经典中曾有提及,比如说《法灭尽经》、《阿难七梦经》、《大般涅槃经》等等,但其中的一些情节则多是后人揣测编撰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应得度者皆得度。
魔王波旬看到释迦牟尼佛度了很多人,心里很不舒服,他来见佛,请佛赶快涅磐:“你度了那么多人了,可以涅磐了。”佛祖觉察到自己与娑婆众生的缘分已到,就答应了波旬的请求。
魔王波旬说:“你涅磐后,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 佛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
魔王波旬说:“呵呵,正义永存,邪恶也不会消失。你在世时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我的徒子徒孙不也很多吗?人性本恶,学坏容易学好难。
你入灭之后,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 佛说:“你破坏我的佛法对你没好处。
佛光是普照之光,照耀着善良的人,也照耀着邪恶如你之人。如果正法时代一旦结束,你的福报也就玩了,等待你的就是无间地狱,你会在地狱中受无量种种苦。”
魔王波旬:“我知道佛祖是不说谎的,但是,佛祖你也知道命由心造。我会设法避免地狱之苦的。”
佛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哪里能避免得了!” 魔王波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波旬亦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顺应百姓方面,佛祖你是比不上我的。你戒律森严,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教人远离贪欲。
而我顺应百姓的欲望,满足百姓的欲望。众生没有贪欲那里有我波旬?” 佛说:“我有佛经留世。”
魔王波旬:“经典是死文字,要教化众生,还是需要人来解释。” 佛说:“我有僧宝留世。”
魔王波旬:“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
佛说:“不会。” 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
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 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现将《法灭尽经》摘录于此,供养给各位大德: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盘,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
世尊寂静,默然无所说,光明不现。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
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
如是至三,佛告阿难:“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
怜贫念老,鞠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损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
“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
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侄浊乱、男女不别。
令道薄淡,皆由斯辈。” “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
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谘明者。
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
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
“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
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 “法将殄没,登尔之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
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
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淫侄,精尽夭命,或寿六十。
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八九十或至百岁。” “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
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啖。”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护卫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
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
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
佛言:“阿难,此经名为法灭尽,宣告一切,宜令分别,功德无量,不可称计。” 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皆发无上圣真道意,悉为佛作礼而去。
《大乘金刚经论》摘录片断于此,供养给各位大德: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外道六师? 世尊曰:如来灭后,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头被褐,称佛弟子,相。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
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
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
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
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在世时,魔对佛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令我的徒子徒孙披上袈裟,主持道场,用邪说破坏佛法。佛闻之流泪无语,说了一句话:譬如师子虫,还吃师子肉。
佛在世时曾多次宣讲此经,佛灭后已三千多年,正知正见之人逐渐凋零,妖魔鬼怪现形扰乱佛法,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王为什么扰乱佛法?因为他有贪嗔痴慢,希望所有众生不出三界,皆归他管制。唯有佛法能令人超越三界,佛在世时,魔对佛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令我的徒子徒孙披上袈裟,主持道场,用邪说破坏佛法。佛闻之流泪无语,说了一句话:譬如师子虫,还吃师子肉。法灭尽经中说,在灭法时,楞严经先灭。如楞严不灭,众生可以辨别佛魔。所以当来之世,经道灭尽,佛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可知本经是纯正经典,一直到了佛法灭尽,它还存在世间一百年。此经乃纯中之纯,正中之正,如能依之而行,决不会有差错。凡夫总会有些疑虑,以为佛虽如此说,是否真能得度。此种心态即障碍了自己的信心与修持。果真如理如法,依经修行,一定会得到经中所说的利益。所怕的就是心行与经上所说不相应,结果必不会如愿。
注:舍利佛与目犍连为佛十大弟子!六祖是禅宗六祖!1舍利弗露宿记佛陀在世时,常在恒河的两岸教化众生,有一回来到王舍城,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就到王舍城邀请佛陀,请示佛陀是否在王舍城宣讲完后能转到舍卫城弘法?佛陀很欢喜地接受了。
当时从王舍城到舍卫城,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从王舍城往北直走,然后由恒河渡船过去,再继续往北走:经过须弥山(即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还要走过蜿蜒险要的山腰,接着再往西走好几天才能到达。他们走到接近舍卫城的途中,已近黄昏,弟子群中就有人说:「佛陀,大家都已经很累了,今天绝对无法到达舍卫城,是否在附近的精舍休息一夜?」佛陀慈悲地答应了,就在附近的精舍安顿。
印度的气候白天炎热,晚上寒冷,佛陀睡到半夜时感觉有点冷即起身端坐。那时佛陀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而且听到外面也有人在打喷嚏,往外一看,原来树下有一个人。
佛陀就问:「树下是什么人?」 外面的人回答:「佛陀!是我,舍利弗。」 佛陀说:「来!你为什么在树下?」 舍利弗说:「佛陀,昨晚到达精舍后,大家都急着找休息的位置,后来没位置了,我只好住在树下。
」 佛陀听了,隔天早上就聚集弟子们说:「大家一定要互相尊重,为什么你们要争先恐后呢?你们可知道,在你们当中谁可以坐首位?谁可以喝第一杯水?谁可以受第一个施主供养的食物?」 那些比丘们因为太年轻了,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样,有人说:「有王族身分的刹帝利族才可以坐第一位;因为他们的地位高,可以喝第一杯水、接受第一个供养。」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婆罗门宗教家,因为宗教家地位崇高,出家后更应该尊重他、礼让他。
」有人说:「不对,应该是修行得到神通的人才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个供养。」 佛陀说:「诸位比丘大家注意听,在这里修行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阶级的分别,不是其它宗教所能超越的,也不是得神通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
在我的教团里,你们接受的是平等的教化,既然是平等的教化就要有彼此互相敬重、礼让之心,这个团体才会美。初出家的要知道尊重早出家的前贤,比你们年长的都要敬重;他们能够老实修行,戒行就比你们好,他们先出家,早吸收佛法,内修外行德行平齐就称作长老,你们年轻人要懂得敬重长老、尊重秩序。
总之,能够修德修心,又能弘扬佛法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个供养。」 佛陀讲完这些话后,那些年轻的比丘们已知道佛陀教化的主题了。
昨晚因为大家都走得很累,每一个人都想找个好位置安歇,没考虑要礼让、尊重长老,让舍利弗在树下过了一夜,备受霜风露水,大家都很惭愧地向舍利弗道歉;此后他们便知道要彼此尊重,尤其是要依法礼让长老,因此僧团一片和气。 佛陀的教育就是在境界中随境「观机说法」,让弟子们去恶向善,知道什么人才可称为「长老」,应该如何尊敬他人,大家应如何互相体贴;像舍利弗露宿这件事,当时彼此若相让一点,即可空出一个位置,不是皆大欢喜吗?我们学佛一定要学会「去贪」,不要贪那么一点点,如果人人都能自我收敛一些,生活自然可以过得更和乐! 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很小的地方也不要轻视,若疏忽了,那么我们的心就会不安定;总之,学佛要从小处着手,对于肯用心的人而言,佛法确实就在生活当中啊!2目犍连救母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打坐时,突然想起生身的母亲;因为母亲在世间时贪、瞋、痴的行为三项具足,对人、处事都有非常不好的举止,他非常担心,不知道母亲往生后,到底会落在何处?目犍连急于想知道他的母亲生在何处,于是进入定中看到一处很恐怖的地方,原来那里就是地狱。
在地狱中,目犍连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样样刑具都有,每一个都非常的可怜,真的非常苦啊!再走到饿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饿鬼模样都是:圆又大的肚子、细又长的脖子、干如柴枝般的手脚,每个都在哀嚎、饥饿难耐,那种境界令人惨不忍睹。当他看得十分不忍时,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也如同饿鬼道的众生一样,愁容满面、泪水涟涟,饥饿 正煎熬着她,目犍连尊者看了内心非常痛苦。目犍连问她的母亲受了 哪些苦报?她的母亲说:「我非常饥饿,没有水、没有食物可吃:肚子里好像有火在烧,我急需要水,还有粮食!」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号称神通第一,他立刻运用神通,变出一钵饭、一壶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面前。
他的母亲十分欢喜,尽管双手无力,也忙忙伸手来接,她忍着颤抖和痛楚,将食物拿到嘴边,想先喝口水再吃饭;可是,饭与水才一到嘴边,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团大火,瞬息间水干了,饭也变成了焦炭。 目犍连看到了这种境界,非常痛心也觉得万分无奈,尽管他的神通广大,但是母亲的业障如此深重,让他无能为力,因此带着万分的失望从定中醒来。
当他出定后,赶紧去请教佛陀,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五体投地礼拜说:「佛陀!我心里很痛苦!到底我的母亲曾种下什么业?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救她呢?」他泪涟涟地诉说。 佛陀说:「众生的业力确实是自作自受啊!你的母亲生时造下了贪、瞋、痴的恶业;她贪。
有一个佛教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到:“禅师,普度众生吧!带我走一段路行吗?”
禅师却说到:“我在雨里,你在在屋檐下,而屋檐下没有下雨,你怎么需要我度呢?”
信徒立刻从屋檐下走了出来,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里了,该度我了吧?”
“我在雨里,你也在雨里,我不被雨淋,是因为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没有伞;所以,不应找我度你,我是伞度的,而你要被度的话,自己找伞去吧!”禅师毫无表情地说道,说完便快步走开了!
经书万卷不心传,倒背如流也枉然。
佛不度人人自度,一语破的伞中禅。
你说的那个我没查到,不过有个类似的佛经故事。
象猴得渡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荡过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阱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灭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及时选为满意答案,O(∩_∩)O谢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