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这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城,位于长江南岸赣江下游,土地广袤而肥沃,这里是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煌煌千年,在此孕育而生。然而,探寻南昌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0万年以前。
相传,黄帝的乐臣洪崖来南昌西山掘井修炼,创制音律,洪崖井一时成了人们争往的胜地。南昌也得名“洪州”、“洪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全境属九江郡管辖;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令御史大夫灌婴率兵“渡江定郡地”,进驻南昌,次年灌婴正式设置豫章郡,从此,豫章一名成为古代江西的通称。
唐初的滕王阁,气魄宏大,结构靓丽,登楼可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赞赏不绝。唐宋之时,南昌水路发达,商业繁盛。章江门外,滕王阁下,商船往来,日夜不息。诗人韦庄有诗为证:南昌城廊枕江烟,章水悠悠浪拍天。芳草绿遮仙尉宅,落霞红衬贾人船。
明朝时期的南昌城,一度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南昌民间,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民彦: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说的就是当时南昌城的盛况。据史载,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亲临南昌,命都督改建南昌城,南昌城门由原来的十二座减为七座,城市的防守却更巩固了。改造后的南昌七大城门分别是:章江门(今章江西路与榕门路交接处)、惠民门(今船上路与南浦路间)、广润门(今船山路、棋盘街、直冲巷交叉处)、进贤门(今永淑路、系马桩交汇处)、顺化门(今八一大道、儒子路交汇处)、永和门(今八一大道、叠山路、南京西路交汇处)、德胜门(今胜利路与阳明路交汇处,八一桥旁),当时的南昌府管辖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及宁州,范围不会比今天小。
千百年来的风流依然孕育了众多杰出南昌才俊:南州高士徐孺子、南朝名臣邓琬、北宋诗人黄庭坚、明戏曲家“曲圣”“昆曲鼻祖”魏良辅、正德状元舒芬、元代旅行家汪大渊、明理学家魏良弼、特立独行的画家八大山人朱耷、音乐家程懋筠、画家黄秋园、法学大家梅汝璈、华语武侠小说一派宗师古龙(熊耀华)。
2000年来,南昌一直都是赣文化的中心,来自江西各地的才子们在这里交融、创作,从这里走向全国,成就了两宋以来光辉灿烂的江西文化:徐稚下陈番之榻乃有千古美谈、黄庭坚梦枕洪都创江西诗派、汤显祖仙居百花洲而作临川四梦、豫章社汇聚节义江西才子、东湖畔的“东湖书画院”开创江西画派、隐居青云谱的八大山人、豫章十景、绳金塔、佑民寺、西山万寿宫、梅岭、天香园、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多少江西风流。
因为南昌地处赣江,鄱阳湖和长江,两江一湖的交汇地带,“襟三江而带五湖”,历来洪水肆虐,这里的先民饱受洪水之苦。
面对天灾,他们没有一味的埋愿老天的不公亦或迁徙他所安家,而是勇于直面大自然的考验,在一股韧劲和一腔信念的支持下,每遇洪水都能战而胜之,是他们保证了南昌的繁荣。
为了使后来人居安思危,并让治水精神能千古永驻,先民们就用“洪城”二字树立起了一座不倒丰碑。
扩展资料:
南昌其他别称:
南昌古称豫章、洪都、隆兴、南都等。
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设市。
南昌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豫章”,后来区划上的“豫章”范围缩小,逐渐成为大致等同于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区划范围,再后来“豫章”在正式区划名称上消失而作为南昌的别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昌
南昌有一个别称叫“洪城”,这样的别称许多其他城市也有,如济南又称“泉城”,福州也叫“榕城”,昆明亦谓“春城”。
这些别称都是鲜活地体现了城市的特色。而南昌却以“洪城”自称,何也?那是因为南昌地处赣江,鄱阳湖和长江,两江一湖的交汇地带,“襟三江而带五湖”,历来洪水肆虐,这里的先民饱受洪水之苦。
面对天灾,他们没有一味的埋愿老天的不公亦或迁徙他所安家,而是勇于直面大自然的考验,在一股韧劲和一腔信念的支持下,每遇洪水都能战而胜之,是他们保证了南昌的繁荣。为了使后来人居安思危,并让治水精神能千古永驻,先民们就用“洪城”二字树立起了一座不倒丰碑。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3]
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世的经典。
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
/link?url=W8JqY0RXPj___8xG
是四川中部的射洪县么?其中倒是有一工业城——洪城新区:
将在10年内完成31.69平方公里的建设,全城区达到50多平方公里.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税金力争达到40亿元,形成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强大的现代化经济开发区体系, 打造区域现代化产业高地。“洪城新区开发坚持‘三在先’原则:即规划在先,基础建设在先,生态环保在先,一切服从于‘三在先’。射洪县将以洪城新区为载体,打造新射洪,开辟射洪经济建设新的主战场,争取把洪城新区建成省级开发区。” 射洪(古称潼郡望县)是唐代伟大诗人陈子昂的故乡,也是唐代圣僧目连故里和目连孝道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名酒沱牌曲酒、舍得酒的出产地。县内的龙凤峡风景旅游区又拥有峡谷地貌景观。县境呈心脏形,西北高,东南低,东西最宽处46公里,南北最长处58.6公里,幅员面积1495.97平方公里。全县以丘陵地貌为主,丘陵地区占89.1%,涪江、梓江河谷地貌占10.9%。射洪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 射洪县建置是在南北朝西魏时期,始置射江县,于北周(557)改名射洪县,故称“西魏置县,北周正名”。
射洪县因其射洪县境内有射江(射江今称梓江,又名梓潼江),县得名源于射江,古“江”与“洪”同音,古人将“射江”讹为“射洪”,后北周从俗,遂改为射洪。《元和郡县图志》载:(射洪)“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今射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500年。 地 名:射洪
位 置:四川中部
人 口:104万
面积:1497平方公里
城区人口:25万
城区规划:50平方公里
河东新区:30平方公里
建 成 区:25平方公里
美丰工业园 银华工业园 沱牌工业园 河东经济开发区
县政府驻地:人民街(即将迁往河东洪城新区)
地区生产总值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亿元,同比增长14.5%。
邮政编: 629200
电话区号:0825(+86)
汽车号牌:川J
荣誉:全省27个扩权试点县(市)之一。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为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百强县之一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
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
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赣江滨。
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
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全文翻译: 这里是过去的南昌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
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大州象舞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象星星一样多。
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
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里有锋利的宝剑。
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
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
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
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登高望远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宴会上排萧声响起,好象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
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辰美景,尝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
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
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命运不好,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君子洞察先机,通达事理罢了。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
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
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
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
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
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
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
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
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 郑板桥像 ”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
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
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
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以“怪”出名1. 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2.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
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颇有骂名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
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
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
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
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
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
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
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
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
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
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
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
据记载,李元婴于永徽三年迁任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建此阁以为别居。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
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阎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途经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时写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阁序》。
并由此令滕王阁名扬四海。 后来历经宋、元、明、清,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
其中宋大观二年(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阁范围更为扩大,并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二亭,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最后一次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926年毁于兵灾,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
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此后50多年里一直没有重修。
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宫廷画《滕王阁》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
1983年10月1日举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阳节正式开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胜利落成。
西湖自唐代开辟以来,一直是潮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这里峰岩石刻自成一体,亭台楼阁千姿百态,四时花卉争妍斗艳,古迹传说丰富多彩。潮州西湖曾被称为全国三十六处西湖之一,又是潮州一处有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
全省三大著名摩崖石刻群之一——葫芦山摩崖石刻便在西湖公园内。西湖的葫芦山主峰上,有以飞凤伫立为造型的新塑建筑物——凤座。
西湖湖水清澈,波平如镜。春日里,春光明媚,岸柳飘舞,湖中游鱼,忽聚忽散;如遇春雨霏霏,空朦一片,湖中之鱼,若隐若现,渔翁乘筏,抛网捕鱼,甚有诗意。
因此,“西湖渔筏”向来被列为潮州八景之一。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
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今天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
在贯彻实施“保护古城区,建设新城区”的城建方针中,两者当互相兼顾、齐驱并进。假若潮州的城建规划已定位在山水园林式之中,那么,西湖便是古城区一片碧绿的园林肺叶,堪称新世纪环保城市的绿色明珠。
西湖古昔是韩江的支流,也是崩堤冲成的瘦大湖。据《方舆纪要》载:“绵亘十余里。”
到了唐代筑了北堤,才把它与韩江切断,成了宽阔长形的大湖。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59年),皇帝下诏,天下临池带郭处设置放生池八十一处,这西湖便是其中一处(过去西湖山麓尚刻“放生”二字,现在湖心亭南侧有一池,称为放生池)。
因与西湖依傍的葫芦山,对护卫古城有天然屏障的作用,历代官府均重视对它的修筑、浚疏。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知军州事林骠及知州林光世,他们对西湖和葫芦山都有不少建设。
林光世还写了篇《浚湖铭》留世。到了元代,潮州战乱把西湖景物毁了不少。
在洪武初年又因潮州大修城墙,采用去大批石块,还把湖填了一半,称作城壕。后来曾陆续重建一些景观。
到了清朝,因屡遭兵燹,西湖景物,又多数被毁。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在西湖山筑腰城,防御“三藩”之乱。
刘进忠的反清,又使西湖变成挖壕沟、围栅栏、设炮台的兵家要塞。到了民国时更被军阀洪兆麟占为私家园——“洪园”。
故有人把西湖的简史概括为: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这里除了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渔筏”的景致之外,沿湖滨至山下,名胜古迹,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有的天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总要把西湖妆扮成“秀色可餐”的园林。
且每个景均有一个雅称,如“古洞佛灯”、“水仙夜月”。“梅庄新雪”、“紫竹钟声”、“钓台秋色”等等。
现已多数无踪迹可寻,但那些动人的传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颇具传奇色彩的是“活人洞”和寿安岩下的仙客留题。
在北岩的“李公亭”后,有一个狭长的石洞,高不及3米,洞内却可容十多人。从靠“李公亭”一端进去,沿着狭长的洞道向北到另一出口,洞壁上还镌刻有逸史诗,这个洞便叫“活人洞”。
据说明万历年间(1592年),有人到此游玩,正为拟这个洞名而三思,忽见有一个孩子掉人湖中,赶快下去把他救起,于是便把此洞命名为“活人洞”。洞内还有记叙当时事件的石刻题记:“万历壬辰九月三日,郡人林乔松、张志可,刘兴学、陈明登此,午见苍童渡溺湖中,拯活书。”
这也许是小孩的亲属为鸣谢这四个“英雄”而刻的。寿安岩在活人洞东北边,结构奇特,怪石重叠,古树浓荫,似一座大型园林盆景。
岩上刻有“寿安岩”三字和一些记事石刻。最有趣的是岩前石壁平直,有如刀切。
在这石壁上刻有两行诗:“有客重来山柏翠,何人不及洞湖清”。岩前一块大石横倒,上面刻了明朝十二个举人的名字,也有人称“举子石”,这些名字也是横卧着,粗看是自然的倒斜,实际上却隐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
据说这块横倒的大石,原是连在寿安岩上的。由于这里风景十分优美,明末有十二个举子看中了这风水宝地,便把自己的功名刻在岩前平石上,想因此留芳千古。
可是后来清兵人关,明朝亡国,这些举子中大多数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之时,为了功名利禄,投靠清廷,做清朝的官吏。当时,潮州还处于不清不明的时期,潮人每过此地,便指着石中降清者痛骂。
久了,连岩石也感到同这些人连在一起十分羞耻。相传在康熙年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雷鸣电闪,“轰隆”一声,把岩石崩裂了,那刻着十二举子的石头,就像遭刀劈一样,从高处跌落在岩脚,半截埋进泥土里,这些名字也就需横看才行。
在石块裂开后的切口,潮人看到前述的两句诗。粗读好像一般的咏景诗,但仔细品味,却别有寓意:“山柏翠”与“山破碎”音相近,“洞湖清”与“痛胡清”又谐音。
看看字迹,又仿似在岩石崩裂前就刻在里面的。究竟清代谁敢刻这首藏有“反骨”的诗,谁也说不清,故大家只能称之为“仙客留题”罢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附会的传说,十二举子里有明万历年间壬午举人林熙春,他是癸未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户部左侍郎,荣归乡里后造福地方,兴修水利,倡建江东急水塔等,为人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到80岁去世,并没有为清廷效力。畅游西湖,不妨到芙蓉池走一走,这里曲径通幽,荷花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