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溜须”,宋真宗时,有位大臣叫丁渭,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颇得皇帝赏识,于是被封为副宰相。当时的宰相是寇准,当然高丁渭一个官阶,丁渭就将献媚之功对寇准施展。有一次,二人在一次吃饭时,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丁渭赶忙卑恭的凑上前去,伸出手轻轻的为寇准溜胡须,还肉麻的大赞寇准的胡须多么漂亮,寇准大笑道:“怎么?难道世间还有替人溜须的宰相吗?”自此,丁渭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溜须宰相。“溜须”一词就有了献媚新意。" y d3 C; j" s E2 O) ?& J
; w0 H$ u! X5 S! }) Q
“拍马”原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礼节。他们在路上相遇时,便下马闲谈,互相拍拍马的屁股,说一句“马养的真壮实啊”仅此而已。类似朋友见面拍下肩膀,握手寒暄。后来演变成“拍马”说奉承恭维话。显赫们骑在马上,奴才替主子拍马,尽显出服侍周到的献媚本色,与“溜须”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才合成了“溜须拍马”。
上演围魏救赵的李秀成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击鼓骂曹 东汉末年,河北平原郡有一位名叫祢衡的名士,他自幼饱读诗书,精于韬略,以能言善辩闻名于时。
后来受到北海太守孔融的赏识,被聘为幕宾。孔融十分器重祢衡的才干,了使他能有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特意将他推荐给了朝廷。
当时的汉献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朝政大权完全控制在身为丞相的曹操手中。祢衡早就看透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是去了,曹操也未必真的肯用自己。
可是一来碍于孔融的知遇之情,二来自己也久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便抱着试试看的念头随孔融来到许昌。 刚刚平定了北方群雄的曹操,正当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之际,他早就听说过祢衡这个人,在他看来,祢衡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舌辩之徒,再加上祢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声,因此曹操对孔融的推荐并不怎么感兴趣。
听说祢衡到来,曹操故意端起丞相的架子命人将他传唤进来。 在孔融和曹操部将张辽的陪同下来到丞相府,祢衡见了曹操躬身施礼,曹操却坐在位上动也不动。
祢衡一见曹操如此倨傲无礼,不由大失所望,心里暗自埋怨孔融把自己荐错了人。 曹操明知是祢衡,却故意装做不认识地问道:“下站何人!” 标衡强忍怒火回答道:“敝人姓祢名衡字正平,平原郡人氏。”
孔融在一旁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忙小声对曹操说:“丞相,这位就是我对您说过的祢先生啊。” 曹操“哼”了一声,把脸一沉说:“我知道他是祢衡,你瞧他那大摇大摆的样子,见了老夫也不说行个大礼,这样的狂妄之徒,怎不他。
孔融一见慌忙上前劝阻,祢衡神情自若,毫不畏惧。曹操知道祢衡是当今名士,如果杀了他自己必落恶名,便对张辽说道:“将军不必动怒,这种狂妄之徒用不着和他计较。”
说完,转过身问祢衡道:“明天正值元旦佳节,老夫准备明日一早在丞相府大宴群臣,我帐下正好缺一名鼓吏,不知你愿不愿意干?” 曹操明知祢衡性情高傲,却故意让他充当一名鼓吏,以此来羞辱他,谁知,祢衡却一口答应了下来。曹操心里暗道:好吧,明天准时到来便罢,若是迟来一步,我就按军法处置,让你死而无怨! 祢衡十分清楚曹操的用意,他同意担当鼓吏也有他自己的想法。
自己空有满腹学问,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曹操要在元旦节这天大宴群臣,自己刚好借担当鼓吏的机会,在百官面前将他痛骂一番。
这样即使丢了性命,也可留个清白的名声。 第二天一早,丞相府前车水马龙,文武百官纷纷前来赴宴,祢衡故意身穿一件破蓝衫大摇大摆地走进府来。
门吏一见忙上前训斥他说:“丞想大宴群臣,你穿这样一件破蓝衫成何体统?” 祢衡十分恼怒,索性把蓝衫脱掉赤着上身硬往里闯。门吏慌忙阻拦,祢衡大声道:“用不着你们管,丞相如果降罪,自有我一人承担。”
这时,曹操传下令来,命鼓吏擂鼓三通。祢衡当即在大厅外面的西廊下擂起鼓来,他将自己的满腔激愤之情全部倾注于鼓声中,那声音如金声玉振时缓时疾,缓如轻骑远逝,疾如惊雷骤发。
厅上的文武百官都为这鼓声所吸引,纷纷朝廊下观望。众人一见祢衡竟 然赤着上身不禁大为吃惊。
曹操知道祢衡有意这样,可当着百官之面又不便发作,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曹操走到廊下问道:“今日老夫大宴群僚,你当着百官之面赤身露体究竟是何用心?” 祢衡微微一笑,说:“赤身露体,方显得我祢衡是个清白之人。” “那你说说这里谁是混浊之人?” “你曹操就是个混浊之人!”、祢衡一言出口,厅上百官全都大惊失色,孔融心里更是焦急万分,心想,这下祢衡的性命算是保不住了。
谁知曹操听了却丝毫未恼,仍不动声色地道:“既然你说老夫是混浊之人,那就说说为什么吧。” 祢衡毫无所惧,慨然应道:“你不识贤愚是眼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读诗书是口浊,常怀篡逆是心浊。
我祢衡乃是天下名士,你身为丞相却将我用为鼓吏,难道不是混浊之人!” 曹操听罢哈哈大笑,说:“老夫兴兵以来,横扫天下,赫赫威名无人不晓。你不过是个狂妄无知的小儿郎,竟敢在老夫面前自夸自量,真是太令人好笑了。”
此时,祢衡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当即历数了曹操擅权乱政、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甚至连他出身阉宦的家底都给抖落了出来。 没等祢衡说完,张辽早已怒不可遏了,他拔出剑来指着祢衡大骂道:“大胆祢衡,竟敢三番两次辱骂丞相,今日若不杀你,难解我心头之恨!” 众人一见忙上前劝阻,祢衡冷冷一笑说:“好你个张辽,你当我不知你是什么东西吗?想当初你在吕布手下为将,吕布被曹操捉住死在白门楼,你却投降了曹操。
像你这样背主求荣贪生怕死的奴才,还敢在我面前张牙舞爪,真乃狗仗人势,恬不知耻!” 张辽被祢衡骂的恼羞成怒,恨不得一剑将祢衡劈做两段。曹操知道祢衡激怒张辽,意在求死,若是杀了他,反倒成全了他。
便对张辽说道:“张将军息怒,这等狂妄之徒,不值得污了将军的宝剑。” 老奸巨滑的曹操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知道荆州的刘表是个性情暴躁的人,如果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依刘表的脾气非把他杀了不可,这样一来,非但可以将祢衡除掉,自己还可不担那杀害名士的恶名。
曹操打定主意,便对祢衡说道:“老夫看你是个 舌辩之徒,这里有书信一封,命你前去荆州顺说刘表。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
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重耳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白话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吴王阖闾又名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上台后即开始实施强国富民振兴计划。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
阖闾九年(前506),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越国君主允常率师进攻吴国,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前504),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震中华。阖闾十九年(前496),吴王阎闾兴师伐越,两军在今浙江省嘉兴南交战。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斩落阖闾大趾。阖闾被迫还师,死于陉,后葬苏州虎丘山。
杜康酒名声大振,还有一段趣闻: 传说杜康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
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天下。一天,刘伶从这里路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
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看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过这样夸海口的。
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接着,刘伶进了酒店,杜康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果然醉倒了,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
刘伶的妻子听到杜康来讨酒钱,又气又恨,上前一把揪往杜康,哭闹着要和杜康打人命官司。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
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至今,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刘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杜康造酒醉刘伶》一书中写道:“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
当然,这是夸张的民间传说。但杜康酒确实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据记载,刘伶平日少言寡语,惟以饮酒为乐事。常纵酒狂饮,数日不止,刘伶常带着酒,并命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嘱令说,“我如果醉死了,就地把我埋掉。”
刘伶的妻子见他嗜酒如狂,苦苦劝说,刘伶对妻子说:“要我戒酒可以,但是我自己总下不了决心,只能向鬼神的力量才能戒掉,你快去置办酒肉敬鬼神吧!”妻子听了十分高兴,马上准备了酒肴,要刘伶对鬼神起誓,哪知刘伶在神前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罢取过酒肉大吃狂喝,顷刻间,喝得烂醉如泥。
某日,妻子酿制了一大缸酒,刘伶见了又要酒喝,妻子说:“待酒熟之后,让你喝个大醉。”酒熟了,妻子唤刘伶喝酒,刘伶兴冲冲地揭开了酒盖,酒香扑鼻,刘伶忍不住俯身就喝,妻子一把将他推进了酒缸,随即压上了盖子,气恼地对缸中的刘伶说:“这回叫你喝个够!”三天以后,刘伶妻听缸中寂然无声,急忙打开缸盖,发现缸中酒已见底,刘伶垂头坐于酒糟上,妻以为刘伶死了,急得大声呼叫,谁知刘伶慢慢地抬起头,笑着对妻子说:“。
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
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
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
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这消息传到了苏秦的家乡,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对苏秦的态度不好。
听说苏秦要去赵国经过洛阳,全家人特地赶到洛阳城外30里的地方,把路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盛的酒宴,跪着迎接他。苏秦看到这情景,前后对比,百感交集。
可是“合纵”很快就被苏秦的同学张仪的“连横”策略破坏了,苏秦也被刺客刺死,“合纵”宣告彻底破产了。 来源:中国侨网。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1]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他害怕秦王反悔,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怎么还没睡蹭实就鸡叫了呢?但也只得按照规定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离开秦国,逃回了齐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