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扶人典故(扶不起的阿斗典故由来)

扶人典故(扶不起的阿斗典故由来)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12 17:50 浏览:3 次

1.扶不起的阿斗典故由来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

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全靠诸葛亮掌管着军政大事,他也不敢自作主张。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袆、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可是他毕竟不像诸葛亮在世时候那么谨慎了。到蒋琬、费袆死去后,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杀,大臣们死的死了,走的走了。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合(音xì)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合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合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合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话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合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回到刘禅的府里,合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

合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

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

“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想起合正的话,就把合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

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着说:

“这话好像是合正说的啊!”

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合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2.助人为乐的故事145个字

助人为乐的故事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夜晚,刮着北风,透着刺骨的寒冷,一对老夫妻步履蹒跚地走在街上。由于夜深了,天气寒冷,很多旅馆不是人已经满了,就是早早关了门。这对夫妻,又冷又饿,希望尽快找到住处。

当他们来到路边一间简陋的旅店,店里的小伙计充满歉意地说:“店里客人都满了。”

“我们找了好多家旅店,这样糟糕的天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屋外,呼呼刮着寒风,眼看就要飘起雪花了,让这对夫妻非常发愁。

店里的小伙计不忍心让这两位老人再继续受冻,他说:“如果你们不计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位上吧,我自己在店堂里打个地铺吧。”

小伙计见他们饥寒交迫,又给他们端来热水和热乎乎的饭菜,为老夫妻铺好了床,老年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的时候,付了双倍的客房费,小伙计坚决不要。他说:“我仅仅做了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你们这么大年纪的人在风雪中,任何人都于心不忍。”

临走时,老夫妻拍着小伙子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小伙子,只有像你这样的品质,这样经营旅店的人,才有资格做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那样太好拉,呵呵。”小伙计并没有在意,“起码总经理的收入可以更好的养活我的妈妈啦。”他随口应和道,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子收到一封来纽约的信件,信中夹有一张往返纽约的双程机票,并邀请他去拜访一对老夫妻,就是当年睡他床位的那两位老人。

小伙子来到大都市纽约,老年夫妻把小伙子领到最繁华的街市,指着那儿的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朋友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轻的小伙子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小伙子不仅得到了好的职位,而且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小伙子是幸运的,但是他的幸运不是上帝赋予的,是来自他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助人为乐是社会美德,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和发

3.关于花要叶扶,人要人帮的小故事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盲人提灯笼》的故事。或许大家心里会觉得好笑:盲人提灯笼?不是多此一举白费蜡吗?我以前和大家的想法一样,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这一想法。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我因为有急事要去一个住在郊区的同事家,为赶时间,便抄近路走入一条偏僻的小巷。我心里害怕的咚咚直响。真后悔不该走这条路,可是事已至此,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走着走着,突然,我发现前面有一处光亮,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在走,我疾步赶了上去,正想打声招呼,却发现他是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的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我纳闷了,忍不住问他:

“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赶路?”

盲人缓缓的说道:“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我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的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吗?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提着一盏灯笼。”

盲人说完,继续吧嗒吧嗒往前走,我跟在他身边,再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每有路障,我都小心翼翼的扶他一把。该拐弯了,我想对盲人说句感谢的话,却不知该怎样表达才好,末了,我只说了一句:“您好走。”

这时,我发现天空似乎亮了好多。

以后,每当一个人走夜路时,我就会想起那盏灯笼。

我的身边就有过这样的故事。记得小时侯,我家隔壁住着一个蹬三轮车的大叔,家境非常艰苦,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两个孩子上学,就靠他一个人蹬三轮车来维持生计。但他从来不怨天尤人,而且更让人感动的是当他见了比他还困难的人总要帮一把。比如,对那些年事高、身体弱的老头,老太太他总是免收拉脚钱,院子里有谁病了,他的三轮车常常就是救护车,哪怕三更半夜,他都要从床上爬起来,送病人去医院。。他经常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爱心能感染人。”

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善心得到了回报。两个孩子争气,同时考上了大学,他却为孩子的学费愁白了头,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啊。这时,众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邻居、孩子的老师、同学家长,那些受过他帮助的人,纷纷解囊相助,不仅凑足了学费,而且还为孩子们送来了棉被、蚊帐、开水瓶等生活日用品,让两个孩子高高兴兴的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4.古代诗词中扶头一词有何典故

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是说,北海有一只大鱼名字叫“鲲”,这种鱼非常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然后鲲每年会在北海与南海之间迁徙。迁徙过程中鲲会化成一只大鸟叫做“鹏”,鹏特别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而当鹏从水中起飞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壮观的景象“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就是说,鹏展翅飞翔的话,翅膀会拍动三千里的水面,然后盘旋而上,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其他用典示例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有诗凡四十韵》:“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抟扶。”

唐 钱可复 《莺出谷》诗:“抟风翻翰疾,向日弄吭频。”

5.花要叶扶,人要人帮的小故事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盲人提灯笼》的故事。

或许大家心里会觉得好笑:盲人提灯笼?不是多此一举白费蜡吗?我以前和大家的想法一样,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这一想法。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

我因为有急事要去一个住在郊区的同事家,为赶时间,便抄近路走入一条偏僻的小巷。我心里害怕的咚咚直响。

真后悔不该走这条路,可是事已至此,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走着走着,突然,我发现前面有一处光亮,似乎是一个人提着一个灯笼在走,我疾步赶了上去,正想打声招呼,却发现他是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竹竿小心翼翼的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

我纳闷了,忍不住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赶路?” 盲人缓缓的说道:“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问我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的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

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吗?所以,每到晚上出门,我总提着一盏灯笼。” 盲人说完,继续吧嗒吧嗒往前走,我跟在他身边,再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每有路障,我都小心翼翼的扶他一把。

该拐弯了,我想对盲人说句感谢的话,却不知该怎样表达才好,末了,我只说了一句:“您好走。” 这时,我发现天空似乎亮了好多。

以后,每当一个人走夜路时,我就会想起那盏灯笼。

我的身边就有过这样的故事。

记得小时侯,我家隔壁住着一个蹬三轮车的大叔,家境非常艰苦,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两个孩子上学,就靠他一个人蹬三轮车来维持生计。但他从来不怨天尤人,而且更让人感动的是当他见了比他还困难的人总要帮一把。

比如,对那些年事高、身体弱的老头,老太太他总是免收拉脚钱,院子里有谁病了,他的三轮车常常就是救护车,哪怕三更半夜,他都要从床上爬起来,送病人去医院。

他经常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爱心能感染人。” 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善心得到了回报。

两个孩子争气,同时考上了大学,他却为孩子的学费愁白了头,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啊。这时,众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邻居、孩子的老师、同学家长,那些受过他帮助的人,纷纷解囊相助,不仅凑足了学费,而且还为孩子们送来了棉被、蚊帐、开水瓶等生活日用品,让两个孩子高高兴兴的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6.有关口中国名人小时候助人为乐的故事

名人助人为乐的故事多不胜数,下面就列出几则与大家共勉:

严植之救人急难

南朝梁天监年间,有位五经博士叫严植之,学识渊博,品格高尚。有一天,他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钱和干粮,让他回自我的家乡。

王羲之助人卖扇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十分高兴,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辛公义改变陋习

隋朝人辛公义曾任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当地的老百姓有一种陋习,凡是家里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谁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顾和治疗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辛公义到任后了解到这相状况,就下令将病人抬到衙门里来,自我和数百位病人住在一齐,亲自安排给他们看病服药的事情。经过细心照料,这些病人都恢复了健康。辛公义的行为不仅仅得到了人们的赞颂,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陋习。

李士谦乐善好施

北朝魏齐时,有位叫李士谦的人,家庭十分富有,但人崇尚节俭,为人慷慨,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李士谦说:“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第二年粮食丰收了,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雷锋只要登上火车就忙个不停。他主动帮列车员扫地、擦玻璃、收拾桌子,给旅客倒开水,帮忙妇女抱孩子,给老人找座位。一会儿,就忙得满头大汗。别人叫他休息,他总说不累。

有一次,雷锋到丹东作报告回来,早晨5点钟到沈阳换车回部队,过地下道时,他看见一位老大娘,拄着棍、背着大包袱,很吃力地走着。雷锋迎上去一问,知道大娘从关内来,是到抚顺去看儿子的。雷锋立即把包袱接了过来,一手扶着老人说:“大娘,我送你到抚顺去。”

老人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上车后,雷锋给老人找了座位,自我就站在老人身边。他问老人的儿子是干什么的,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老人说儿子是煤矿工人,出来好几年了,老人没有来过抚顺,还不知道儿子住在哪里。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了雷锋。他看了信封上的地址,写的是“抚顺市XX信箱”,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儿子的迫切情绪,就说:“大娘,您放心,我必须帮您找到儿子。”

“那敢情好!”老人高兴得眉开眼笑。

火车进站后,找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帮忙老人找到了儿子。母子见面,老人的第一句话是:“儿呀,若不是这孩子一路送我,娘怕还找不到你呢。”

很多名人中都做过助人为乐的事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7.关于敬老的典故或名言

《敬老爱老名言警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6、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8、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谚语)

9、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10、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11、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12、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13、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14、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15、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俗语)

16、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17、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8、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泰国谚语)

19、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20、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21、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

22、孝敬父母以情为上。

23、尊生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24、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老人今天就是自己明天。

2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6、太阳光大,父母恩大。

27、对父母最大的爱,莫过于管好自己。

28、姜老辣味大,人老经验多。

29、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敬老爱老,永远记牢。

30、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老人开心笑,胜似灵丹药。

31、自己如何对待父母,儿女就如何对待自己。

32、百善德为本,敬老孝当先。

33、尊老爱幼喜笑颜开,知足常乐永葆青春。

34、扶老携幼扬美德,尊老爱少讲文明。

35、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才知父母恩。

36、给老人一份幸福,就是给自己一份快乐;给老人一片天空,就是给自己一片绿地。

37、少年莫笑白头翁,人人都有夕阳红。

38、年少时懂得尊敬他人,年老时才受他人尊敬。

39、尊老才能老有所尊,尊老等于尊重自己。

40、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8.舍己为人的故事,短一点

1,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

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

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雄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2,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

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3,2005年3月31日中午,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在学生队伍过马路时,一辆小轿车飞驰而来。危急中,52岁的女教师殷雪梅毅然张开双臂,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6名学生推到路边,而自己却被车子撞飞到25米外……

孩子得救了,但殷雪梅却永远地走了。殷雪梅是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她用爱心教书育人,以真情关爱学生终于职守,更在危急关头用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4,袁文婷老师,26岁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她娇小玲珑。但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但是她用柔弱的双手一次次地把自己的学生从三楼抱下楼,当她最后一次冲上三楼的时候,楼房垮塌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就是春蚕,他们就是蜡炬。他们是多么的无私,他们完全可以在地震中获得逃生的机会,如果他们选择了放弃,也许,他们现在正享受着天伦之乐,但是他们放弃了,他们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他人,自己毅然走向了死神。

5,解放军驻浙江金华某部机要参谋孟祥斌中尉,为了挽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轻生女子,从10多米高的桥上毫不犹豫地跃入冰冷的江水中营救,跳江女子获救,他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晚上天刚黑的时候,有一女子在一座桥上跳了下去,想要轻生。旁边有许多看热闹的人,还有几个民警在注视着快要被淹没了的年轻女子。

在这些人中,竟没有一个人肯跳入水中去救她。这时,走来一个年轻的男子,他是南方人,刚刚大学毕业,在一家报社工作,他看见有许多人围在桥上。

于是,他好奇地走过去,发现了快要淹没的女子,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终于把轻生女子救了上来。

9.刘备是怎样收买人心的

刘备摔阿斗东汉末年,当阳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

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摔阿斗。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血战长坂坡,杀死曹操手下名将五十余人后从乱军中救出小阿斗刘禅。

赵云见到刘备“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余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后人评论说刘备摔阿斗是假摔,为拢络人心而已。刘备的这一举措,本来应该是爱惜赵云之材的真情流露。

当然,这样一来,无形中更令各位兄弟“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效果就更佳了。这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刘备对阿斗有多深的感情,直到刘备白帝托孤的时候还告诉诸葛亮阿斗能扶则扶,不能扶则取而代之。虽然刘备这话有些试探诸葛亮的真真假假,听来却是全无一代枭雄的舔犊之情。

他在流浪不已的征战中,反而是有过多次为保命而抛妻弃子的例子,以致妻儿多次被敌人所俘虏,换句话来说,他的家人若不是遇到了那个仁义的英雄时代,早已就死过多少回了。反正,家人的命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捡来的。

由此也可见刘备实际上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家人,只要他自己的生命存在,左膀右臂的生命存在,才有屡败屡战的机会。赵云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也不过是只有“桃园三结义”资本在公孙瓒手下混饭吃,刘备手下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赵云始终如一的一跟刘备就是十多年,对于缺兵少将刘备来说,简直是太难得了。

在众人怀疑赵云投降曹操的时候,刘备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又“……子龙此去,必有事故。

吾料子龙必不弃我。”这样的大将哪里去找哦?就连手下猛将如云的曹操一向都还求贤若渴,赵云对刘备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当被曹操追杀得遑遑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刘备身边仅余几十人,想来他是最明白“孤家寡人”的滋味,若非这几个老兄弟的拼死杀出重围,自身尚且难保,哪里还顾得了那个襁褓之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刘备起兵以来,到五十岁左右仍无所大为,事业无成,还得靠这帮忠心耿耿的兄弟们去打天下。

何况退一步来想,就算儿子失去了,还可以再生一个。只是,“千军易得”,却是“良将难求”。

所以,在得与失的天平上,孰重孰轻是显而易见的。 望采纳。

扶人典故

相关推荐:
  • 鸩(饮鸠止渴典故)
  • 东陵圣母典故(东陵圣母帖什么意思)
  • 翠华路典故(翠花街5号有哪些典故)
  • 吃辣椒(中国古代关于吃辣椒的故事)
  • 喜欢用典故(哪位词人善于用典故)
上一篇:亲爱的校园一作文(亲爱的校园作文) 下一篇:看牙医英文(去看牙医英文)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典故(《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典故)
事不过三典故(事不过三有什么典故吗)
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三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典故红豆(有关于红豆的诗词及典故有哪些)
唐朝好典故(求唐朝生僻的典故越多越好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8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