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空典故(色即是空的典故)

空典故(色即是空的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14 03:53 浏览:5 次

1.色即是空的典故

佛经的《般若心经》是"色既是空"的真正出处,佛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无非是超脱俗世之后,色即成了空无,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最后空无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

般若心经的原文及注解:

《般 若 心 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色即是空”我简单的理解就是:色即是虚无,虚无就是色。色即是空,指世上的色,欲望等都是虚幻的,空无的,等你真的视一切为空无,就发现虚幻就是和色一样了。

就像你孜孜以求的某种东西,迷恋追逐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但是历经劫难后反思,其实你追求的只是一场虚幻,虚无,欢情过后,什么都没有,所谓色即是空。

看破红尘之后,你明白空和色没什么区别,空不异色。你就安心的沉于你的“空”的哲学中。

所谓四大皆空

2.第八题,出自典故的那个空

1、简述:

明月照寒空出自李峤的《中秋月二首·其二》的“圆魄上寒空”。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2、原诗:

中秋月二首·其二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3、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

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

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4、注释:

(1)圆魄:指中秋圆月。

(2)安知:哪里知道。

5、赏析: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3.什么楼空成语典故

人去楼空 [rén qù lóu kōng]

成语

人去楼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rén qù lóu kōng,意思是人已离去,楼中空空,比喻故地重游时睹物思人的感慨。

中文名

人去楼空

外文名

The person goes the building is empty

拼音

rén qù lóu kōng

出处

唐·崔颢《黄鹤楼》

近义词

触景生情、人面桃花、物是人非

出处

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示例

女主人公孤零零地消失在凄清的寒夜里,那种~的惆怅感觉一直折磨着我。 ★巴金《随想录·在尼斯》

4.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出自哪一个典故

竹篮打水一场空,出自唐·寒山《诗》:“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白话译文:我看见一个不顾他人的人,用篮子盛满水走路,一直到回到家里,结果篮子里还能有什么东西?

竹篮打水一场空:又作竹篮打水,指用竹篮打水,水很快就漏光。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侧重于用的方法不合适。

例句:

1、现代 梁斌《红旗谱》:“咳,这一业,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2、老舍《鼓书艺人》:她尝够了这场爱情的苦头,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一个人想修佛,佛菩萨给了他一只竹篮,让他在每天提水,什么时候篮子能把水装满了,什么时候就修成了。这个人听了就去井里提水。刚刚开始的时候,不管他怎么用力,就是一滴水都提不起来。他就跑去问佛菩萨,菩萨说:这是因为你心有杂念的缘故。你想做神仙,还早着呢。

他又去井里提水。这样三年后,他就能提起小半篮的水了。某一天,他的篮子快提满了,在井边他看到有一个母亲在打孩子,他视若不见的继续提他的水,等到快到家的时候,篮子把水漏了,他再去提,篮子再也存不住水了。

他不理解,佛菩萨说:本来是为了培养你的慈悲心,结果你看到母亲打孩子,连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你学佛又有什么用呢?

5.求“空虚”一词出处、典故以及历史记载

基本信息 词目:空虚 拼音:kōng xū 基本解释 [hollow;empty] 里面没有什么实在东西的;不充实的 反对派所持的空虚的论点 详细解释 1. 空无;不充实。

《管子·八观》:“民偷处而不事积聚,则囷仓空虚。”《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沙汀 《航线》:“一提到肚皮的事,各人都马上感到肠胃的空虚了。”

2. 空旷冥漠。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3. 虚假;空幻。 《后汉书·朱浮传》:“兼以私情容长,憎爱在职,皆竞张空虚,以要时利。”

唐 王维 《饭覆釜山僧》诗:“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诗:“万化皆空虚,大事惟一著。”

4. 豁达;没有成见。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而今为什么说个不可有成心?只为人心最灵,专是那空虚的才有公道。”

5. 指天空。亦喻朝廷。

唐 刘禹锡 《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诗:“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 唐 赵璜 《曲江上巳》诗:“欲问神仙在何处,紫云楼阁向空虚。”

宋 王安石 《张氏静居院》诗:“ 留侯 亦养生,乃欲凌空虚。” 什么是空虚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寂寞孤单,闲散寂寞,事与愿违的消极心态。

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当人们长期生活在空虚状态中,不满足本性遭到长期打压,就会产生抑郁病,忧郁症,孤独症等病态。

产生 心理空虚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因为不思追求,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

因为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就会感到寂寞难忍。于是,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饥饿,就有可能因寻求刺激而去抽烟、喝酒、赌博、甚至闹事,以此来排遣时间。

个别的还会走上偷盗、奸淫等犯罪的道路。 空虚通常发生在这样两种情景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

空虚和慵懒 空虚与慵懒不同。慵懒是心理上的懒散,是惰性使然,慵懒虽然是诱发空虚的条件,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的温床,但慵懒未必一定导致空虚,因为慵懒的人心理上也可能很“充实”——喜欢懒散生活、满足懒散现状,尽管这种“充实”是消极的,对常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但慵懒的人并不会感到心理空虚。

当然,慵懒的人如果逐渐感到无聊、寂寞、万事不称心并向往通过消极的新鲜刺激来排遣此种心情,以消磨时光,则就会演变成空虚的人。

6.王勃没写空字的故事,概括一个成语是什么

一字千金

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上写完序诗之后,拱手一揖,便告辞走了。

都督阎仙屿来到大厅,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他一边看,一边叫好。当他看到序诗的最后两句时,不禁惊诧起来: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自流。

原来,王勃在诗的最后一句故意空下一字,径自走了。阎都督愣了愣神,不知王勃此举是何意思。当时在场的宇文钧、吴子章、孟学士等众多名儒雅士,均不解其意。一时之间,议论纷纷。有的说,应该填上个“水”字,但觉得太直、太白了;有的说,应该填上个“独”字,又觉得太俗、太一般了。大家想来想去,总觉得找不出合适的字来。于是,阎仙屿便派人赶往会馆,恭请王勃返阁填字。

使者受命来到会馆,说明来意,但却被王勃的随从书童挡住了,书童对使者说:“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都督海涵。”那使者将原话回阎,阎都督暗自思量:自古人才难得,理应礼贤下士。于是包了千两纹银, 亲率宇文钧、吴子章等人赶赴王勃住处求教。

王勃见了都督,故作惊慌,拱手笑道:“何苦都督亲来,不才早已将字留在宝阁了。”众雅士大惑不解,有的还连声追问:“才子墨宝,留于何处?”王勃大笑说:“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此时,众人才恍然大悟,齐声称赞。阎都督也连连点头:“一字千金,果然奇才也!”

王勃巧取千金,备足了探望父亲的路费,在向阎都督道谢过后,便乘船上路,往交趾探亲去了。

空典故

相关推荐:
  • 好汉典故(108位好汉与各自有关的五个故事)
  • 丁兰尺典故(丁兰尺的用法)
  • 兜鍪典故(年少万兜鍪用典了吗)
  • 高枕典故(高忱无忧出于什么典故)
  • 孤冢典故(唯楚有才的典故)
上一篇:协会春游活动(大学生社团春游活动计划书怎么写) 下一篇:计算机类相关基础专业知识(计算机都包括哪些)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久别重逢的聊天
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三顾茅庐的典故)
智慧典故(20个历史上智谋的典故)
什么是用典故(典故是什么意思)
有血性典故(王者荣耀宫本武藏地狱之眼台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9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