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功高细柳; 泽普爱莲。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性爱莲,著《爱莲说》。
濂溪世德; 细柳家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写的散文《爱莲说》十分有名,被选入当今中学课文。文天祥为其写象赞曰:“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垂社稷,泽及生民,朝阳鸣风,盛世祥麟,九重必作,名重缙绅。”下联典指汉·周亚夫。周勃、周亚夫父子均是汉朝名将,在大功于朝廷,周勃封绛侯,周亚夫官至丞相,封平虏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边塞烽火连年不断,文帝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将军加强边防,周亚夫驻军细柳。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即使汉文帝来巡视,也得照军纪行事,文帝大为感动,称赞周亚夫有“真将军”(事载《史记》绛侯周勃或家)后以“细柳营”、“细柳”、“柳营”称军纪严明的军营。唐代王维诗“勿过新年市,还归细柳营”,唐代温庭筠诗“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
一、周武郑王——成都俚语,外地人可能一头雾水了,但本地人一听就明白,就是穿着得体,像模像样,舒舒气气的意思。这是贬人时说bai的,也有真正褒奖时用此语的,如像说:不错不错,你这个事情整得巴适,du做得周武郑王的。这儿的周武郑王,就是指事情做得周全齐楚有条有理的意思了。
总之,在成都人口里,周武郑王本身绝对是一个褒义性zhi词语。
二、出处:
众所周知,它的由来或曰出处,只见于传统启蒙读本《百家姓》,现在的小孩儿好多还能朗朗背诵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明确这个出处,当然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即“周吴郑王”,被成都人活学活用为dao“周武郑王”并流行开来流传下去,只能是在《百家姓》诞生之后。坐得实这个俗语产生的年代问题,但最难解答的还是《百家姓》中极寻常的这个姓氏用语,在成都人口里会版演化成了权这般模样,演绎出了齐楚周全之类的含义,而且,《百家姓》中那么多四言八句,偏偏此前此后都不用,独独只挑中了这第二句!这就有点意思了。
上联功高细柳,出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之典故,下联泽普爱莲典出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这句话是周氏祠堂四言通用对联。上联指建功立业应学周亚夫,存有忠于职守的态度、治军严明的行事风格,不畏强势,遵守原则。
下联指内在又应如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扩展资料:
1、为了颂扬、怀念先祖,评价宗族先人对于对国家、家乡、后世的功绩与影响,当今很多周氏的祠堂,往往有“军容退细柳,理学尚濂溪”、“功高细柳,泽普爱莲”等对联来勉励后人。这其中细柳指的是周亚夫,濂溪、爱莲指的是周敦颐,皆是周氏历史上一文一武的名人。
2、周亚夫,汉朝名将、军事家,汉族,沛(今江苏丰县)人,名将周勃次子。西汉时发生七国之乱,周亚夫只用了3个月时间平定。后来匈奴入侵,周亚夫驻扎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慰问军队的事,在军营外没有令牌、没有口令,不能进。通过其他军队和周亚夫军队的对比,表现周亚夫善于将兵、直言持正、忠于职守、治军严明。
3、周敦颐,宋朝儒家理学鼻祖,著名哲学家。《爱莲说》是其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运用了牡丹的富贵、菊花的隐逸来反面衬托出莲的形象和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周亚夫军细柳
百度百科-爱莲说
“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是说西伯侯姬昌在羑里被殷纣王囚禁三年获释归国后,亟思访求贤才。闻姜尚隐居渭水河滨,遂驱车前去拜访,二人交谈中,姬昌见姜果然韬略盖世,便邀其出仕,辅佐周邦。姜尚为考验姬昌求贤诚意,要姬昌为之拉车,方允登程。姬昌求贤心切,亲为姜尚拉车,于是君臣同离渭水。
文王拉车在西海右岸松林峰畔,为一组巧石,其中一石如车,上面一人端坐,前面又有一石,其状似人拉车,于是人们使将它与历史上“文王拉车”的典故联系起来,赋于它这一形象的名字。今人曾作诗云:“文王礼士又尊贤,赢得周朝八百年。臣坐辇中观胜景,为君亲自把车牵。”
故事的起源是姜太公直钩钓鱼,传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是姜太公为了引起西伯侯的注意,拿一根没有鱼饵的铁针,在离水三尺高的地方日日“垂钓”。一天果然引起西伯侯的注意,西伯侯姬昌发现姜太公不同凡响,是圣人,亲自登门请姜太公到府上当他的军师。而姜子牙却要姬昌亲自拉车,才肯上门。
西伯侯姬昌求贤若渴,二话不说请姜太公上车就走。姬昌力大无比,拉着车朝西边一口气就走了301步,突然跌倒。跌得头晕目眩,爬起来后西伯侯发现竟搞错了方向,糊里糊涂的拉着车朝东边走了507步,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路。姜太公便说:“天数啊!西伯侯,你一共走了808步,周朝就存在808年。”
文王一听只有800多年,很是后悔,还想继续拉车,然而姜子牙说:“天数如此!兴衰存亡,自有定数,岂是儿戏!”所以“西周”有301年,而“东周”有507年,周朝江山共有808年历史。
还有说是前301步,由于文王步履稳健,故“西周”国富民强,繁荣昌盛,而后507步走的跌跌撞撞,故历史上就出现了“战国七雄”。最后跌的爬下,五体投地,所以,就出现了“春秋五霸”。
原来姜太公让周文王拉车的意图一是看文王的诚意,二是测算上天恩赐周朝存在的年限,由于是天机,不可泄露,就有了“文王拉车”千古传说。话说后来文王打下了天下(历史里是武王建立了周朝,尊父亲为文王),姜子牙就跟他说,等我死了不要把我埋了,把我装进棺材里,吊在王座的上方,让我每天听着上朝议事,我保你八百单八年,周文王照做不提。
八百多年后,周朝出了个大王,叫周懒王(历史中有周赧王,并没有周懒王),这的大王很懒,每天上朝都躺在宝座上,一睁眼就看见那口棺材,觉得很不吉利,就叫人把棺材挪走了,结果没过几年,周朝就完了,刚好八百零八年。
上联功高细柳,出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之典故,下联泽普爱莲典出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这句话是周氏祠堂四言通用对联。上联指建功立业应学周亚夫,存有忠于职守的态度、治军严明的行事风格,不畏强势,遵守原则。
下联指内在又应如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扩展资料:1、为了颂扬、怀念先祖,评价宗族先人对于对国家、家乡、后世的功绩与影响,当今很多周氏的祠堂,往往有“军容退细柳,理学尚濂溪”、“功高细柳,泽普爱莲”等对联来勉励后人。
这其中细柳指的是周亚夫,濂溪、爱莲指的是周敦颐,皆是周氏历史上一文一武的名人。2、周亚夫,汉朝名将、军事家,汉族,沛(今江苏丰县)人,名将周勃次子。
西汉时发生七国之乱,周亚夫只用了3个月时间平定。后来匈奴入侵,周亚夫驻扎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慰问军队的事,在军营外没有令牌、没有口令,不能进。
通过其他军队和周亚夫军队的对比,表现周亚夫善于将兵、直言持正、忠于职守、治军严明。3、周敦颐,宋朝儒家理学鼻祖,著名哲学家。
《爱莲说》是其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运用了牡丹的富贵、菊花的隐逸来反面衬托出莲的形象和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亚夫军细柳百度百科-爱莲说。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一、周姓来源: 1、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
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
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姬姓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
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
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4 、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他姓改为周姓 5、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6、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
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7、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
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
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二、迁徙分布: 1、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
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5世孙周燕,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
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周颤,周嵩。
周馥等著名人物。安城周氏周景家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形成旺族.其后裔世代在朝廷为官,散居各地.隋唐时期其中一支由山东迁徙湖北后再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
此现象堪称历史奇迹.汝南安城周氏各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 2-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
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3-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