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歌灏(余音绕梁的典故)

歌灏(余音绕梁的典故)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15 03:50 浏览:7 次

1.“余音绕梁”的典故

[民乐典故]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 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 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 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 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 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 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 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 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 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 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2.浣溪沙的典故是什么

【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

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

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

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调别名山花子。

〔作法〕 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

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

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

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3.樊素的典故

白居易对樊素相当喜爱,白居易的诗集中关于樊素的诗也不少比如下面这一首:

【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开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白居易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

这是唐文宗开成五年(836年)的春天,此时的白居易满头白发,病躯奄奄,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旧时,已经是风烛残年。酒宴散后,正值暮春三月,春尽花残,更添伤感。白居易突然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寂寞,他又想起了他最心爱的歌姬樊素,然而正像诗中所说的——“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樊素和那烂漫春光仿佛一起走远了,留下来的只有满怀的病愁。 在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从上面的文字看,樊素不但文采极高,而且对白老爷子还是很有感情的。白居易心中又怎么能不难过?但是白居易让“未至衰摧”的樊素早点离开他,也是为了樊素将来的幸福着想。白老爷子去世时是七十四岁,距离樊素离开时又过了十多年,如果再留樊素十多年,樊素怎么也会有三十多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就算相当大了,远不如二十来岁的她更能选得好人家,于是,白居易长叹一声,挥手作歌让她离去。

【不能忘情吟】 白居易

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反厩,素返闺。

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

乃目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 ,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译文:马儿你别叫了,素素你也别哭了,马要回圈,素素要回家。我虽然老病缠身,要离开你们,但还是比项羽当年对着乌骓马别虞姬的时候强。素素你再给我唱首杨柳枝的歌吧,我要醉一场。

4.郑卫之音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即郑、卫两国(个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这一地区早期是商民族聚届区。武王伐纣灭商后,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诸侯国,以监视殷商遗民,防其作乱。但武王死后,三国勾结叛乱,周公旦率军镇压,并将该地分封于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监管。因此,可以说“郑卫之音”,实际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前朝遗声”。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也内含着某种团聚意识,因而使独宗“雅乐”的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郑、卫两国保存了丰富的民间音乐。《诗经·国风》凡160篇,郑风、卫风合为31篇,约占五分之一。各国“风”诗,多是短小歌谣,“郑风”、“卫风”中却有一些大段的分节歌,可以想见其音乐结构的繁复变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诗篇中,常有对男女互赠礼物(《诗经·郑风·溱侑》)、互诉衷肠的爱情场面的描写,隐隐透露出一股浪漫气息,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这特色,才使能从铿锵鸣奏的“金石之乐”中听出钟律不齐,精通音乐的魏文侯(前446一前396在位),对孔子门徒子夏说了下面一段话:“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较魏文侯稍晚的齐宣王(前320一前302在位)则说得更坦率:“寡人今日听郑卫之音,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他们的评价,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对僵化凝固的雅乐的厌弃和对活泼、清新的俗乐的热爱。相反,维护并力求恢复雅乐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则“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第十七》)。系统反映儒家音乐思想的《乐记》里也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正由于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居于极特殊的地位,“郑卫之音”便始终成为靡靡之音的代名词。

5.短歌行中诗人使用那些典故使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从文中找出相

《短歌行》言志,很讲究艺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妙用比喻与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处,诗人信手引用《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成句,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对贤能之人的礼遇,流露出“唯才是用”的思想。用典又分为“用事”(又称为“事典”或“稽古”)和“用语”(又称为“语典”或“引经”),这里当是“用语”,通过引用《诗经》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属于用典中的“用语”,语出《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则是用典中的“用事”。

6.柳永的典故 急~~~~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

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7.“灏”字在字典中解释是什么呢

汉字资料:

灏 拼音:hào

繁体字:灏

部首:氵,

部外笔画:18,

总笔画:21 ;

繁体部首:水,

部外笔画:18,

总笔画:22

汉字字义:

灏hào【名词】

豆浆

灏,豆汁也。——《说文·水部》

◎ 灏hào【形容词】

(1) 水势无边际。通“浩”

(2) 又如:灏汗,灏瀚(水势广大的样子。引申为广大、众多的意思);灏茫(水阔大苍茫的样子)

(3) 广大 。如:灏漫(宏大);灏噩(博大)

汉字出处: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灏

【唐韵】【正韵】胡老切【集韵】下老切【韵会】合老切,

歌灏的典故

相关推荐:
  • 来去泉州典故(泉州地名包含的典故搜狐)
  • 绝缨类似典故(请问有什么和《塞翁失马》类似的故事)
  • 不理我(形容别人不理我的诗句)
  • 带乌字(带乌字的成语有哪些)
  • 用典故命名(如何利用典故来取名字呢)
上一篇:开启校园生活作文600字(校园生活作文600字) 下一篇:存货称重损失计入(存货损失如何记账和会计处理?)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袖手旁观典故(【)
韩非子典故(关于韩非子的故事)
礼贤下士典故(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有哪些典故)
梓萱典故(梓萱是什么含义)
离别典故(问:关于离别的典故,要结局是离别之后结局更好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1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