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
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究竟如何坐怀,如何不乱,史料的演变很有趣:
《荀子•大略》载: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唐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杨之注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成于西汉初年的《毛诗故训传·巷伯》云:
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壊,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栁下恵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栁下恵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栁下恵之可。”孔子曰:“欲学栁下恵者,未有似於是也。”
这里具有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可是,这个时候和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
“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关于庄子的典故和寓言: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
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
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
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拼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
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
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
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
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
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
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
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
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
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
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
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
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
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ž 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ž 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ž 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 ž 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ž 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 ž 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 ž 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ž 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评点】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大杰寺位于湘潭县中路铺镇柱塘村五龙山,距新县城易俗河69多华里。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有如五龙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风景旖旎。
据1929年黎承礼所撰《湘潭五龙山碑记》中载:“钟衡岳之灵,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阔,其形蜿蜒,故谓之五龙”。五龙山上古木参天,云霞辉映,山腹名刹大杰寺,即坐落于此。 五龙山地处湘渭两水之间,天马南来,五岭盘曲,有如五龙相嬉。幽谷澧泉,林深壑秀,风景旖旎。
据史载,大杰寺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23年),由武当山慧庵大师在此结茅而居。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佛教寺院,历来为人文学士栖息之地,尤其是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王仲言等七位才子在此成立了“龙山诗社”,闻名遐迩,影响深远。据大杰寺相关人士介绍,大杰寺自1994年经县政府批准重建之后,经过几年的修建,现已完成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念佛堂等各项建设,并已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开放寺院和白石旅游开发区的景点之一。大杰寺现在还有观音殿、藏经楼等工程设施需要继续完成。
传说中此山的护法玄帝菩萨过去的道场是在中路铺岳武亭。当时正德皇帝在南岳庙祭,留宿在岳武亭,夜得一梦,梦见玄帝菩萨对自己说:“岳武亭的来往人丁比较多,繁华而复杂,不想在此地居住,欲迁往五龙山。”正德皇帝在梦中惊醒,翌日便前往五龙山,在山下巧遇一蛇引路,到了山腹地带一小寺处,蛇即盘踞不再前行。正德皇帝始知玄帝欲建殿于此,回宫后。下诏赐香火田360亩,并命吉、桂二位藩王捐资兴建庙宇。初建时有武正殿、岳圣殿、观音殿等。三层正殿之后,陆续增建无量佛殿、西林禅堂、云水堂、东林僧禅院等大小房屋120余间。
中国历史的典故有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也是人们常说的典故有: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匡衡凿壁,孙敬闭户。郅都苍鹰,宁成乳虎。
周嵩狼抗,梁冀跋扈。郗超髯参,王珣短簿。
伏波标柱,博望寻河。李陵初诗,田横感歌。
武仲不休,士衡患多。桓谭非谶,王商止讹。
嵇吕命驾,程孔倾盖。剧孟一敌,周处三害。
胡广补阙,袁安倚赖。黄霸政殊,梁习治最。
墨子悲丝,杨朱泣岐。朱博乌集,萧芝雉随。
杜后生齿,灵王出髭。贾谊忌鵩,庄周畏牺。
燕昭筑台,郑庄置驿。瓘靖二妙,岳湛连璧。
郄诜一枝,戴冯重席。邹阳长裾,王符逢掖。
鸣鹤日下,士龙云间。晋宣狼顾,汉祖龙颜。
鲍靓记井,羊祜识环。仲容青云,叔夜玉山。
毛义捧檄,子路负米。江革忠孝,王览友弟。
萧何定律,叔孙制礼。葛丰刺举,息躬历诋。
管宁割席,和峤专车。时苗留犊,羊续悬鱼。
樊哙排闼,辛毗引裾。孙楚漱石,郝隆晒书。
枚皋诣阙,充国自赞。王衍风鉴,许劭月旦。
贺循儒宗,孙绰才冠。太叔辨洽,挚仲辞翰。
山涛识量,毛玠公方。袁盎却座,卫瓘抚床。
于公高门,曹参趣装。庶女振风,邹衍降霜。
范丹生尘,晏婴脱粟。诘汾兴魏,鳖灵王蜀。
不疑诬金,卞和泣玉。檀卿沐猴,谢尚鸲鹆。
泰初日月,季野阳秋。荀陈德星,李郭仙舟。
王忳绣被,张氏铜钩。丁公遽戮,雍齿先侯。
陈雷胶漆,范张鸡黍。周侯山嶷,会稽霞举。
季布一诺,阮瞻三语。郭文游山,袁宏泊渚。
黄琬对日,秦宓论天。孟轲养素,扬雄草玄。
向秀闻笛,伯牙绝弦。郭槐自屈,南郡犹怜。
鲁恭驯雉,宋均去兽。广客蛇影,殷师牛斗。
元礼模楷,季彦领袖。鲁褒钱神,崔烈铜臭。
梁竦庙食,赵温雄飞。枚乘蒲轮,郑均白衣。
陵母伏剑,轲亲断机。齐后破环,谢女解围。
凿齿尺牍,荀勖音律。胡威推缣,陆绩怀橘。
罗含吞鸟,江淹梦笔。李廞清贞,刘驎高率。
蒋诩三径,许由一瓢。杨仆移关,杜预建桥。
寿王议鼎,杜林驳尧。西施捧心,孙寿折腰。
灵辄扶轮,魏颗结草。逸少倾写,平子绝倒。
澹台毁璧,子罕辞宝。东平为善,司马称好。
公超雾市,鲁般云梯。田单火牛,江逌爇鸡。
蔡裔殒盗,张辽止啼。陈平多辙,李广成蹊。
陈遵投辖,山简倒载。渊客泣珠,交甫解佩。
龚胜不屈,孙宝自劾。吕安题凤,子猷访戴。
董宣强项,翟璜直言,纪昌贯虱,养由号猿。冯衍归里,张昭塞门。
苏韶鬼灵,卢充幽婚。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柳下直道,叔敖阴德。张汤巧诋,杜周深刻。
三王尹京,二鲍纠慝。孙康映雪,车胤聚萤。
李充四部,井春五经。谷永笔札,顾恺丹青。
戴逵破琴,谢敷应星。阮宣杖头,毕卓瓮下。
文伯羞鳖,孟宗寄鲊。史丹青蒲,张湛白马。
隐之感邻,王修辍社。阮放八隽,江臮四凶。
华歆忤旨,陈群蹙容。王浚悬刀,丁固生松。
姜维胆斗,卢植音钟。桓温奇骨,邓艾大志。
杨修捷对,罗友默记。杜康造酒,苍颉制字。
樗里智囊,边韶经笥。滕公佳城,王果石崖。
买妻耻醮,泽室犯斋。马后大练,孟光荆钗。
颜叔秉烛,宋弘不谐。邓通铜山,郭况金穴。
秦彭樊辕,侯霸卧辙。淳于炙輠,彦国吐屑。
太真玉台,武子金埒。巫马戴星,宓贱弹琴。
郝廉留钱,雷义送金。逢萌挂冠,胡昭投簪。
王乔双凫,华佗五禽。程邈隶书,史籀大篆。
王承鱼盗,丙吉牛喘。贾琮褰帷,郭贺露冕。
冯媛当熊,班女辞辇。王充阅市,董生下帷。
平叔傅粉,弘治凝脂。杨生黄雀,毛子白龟。
宿瘤采桑,漆室忧葵。韦贤满籝,夏侯拾芥。
阮简旷达,袁耽俊迈。苏武持节,郑众不拜。
郭巨将坑,董永自卖。仲连蹈海,范蠡泛湖。
文宝缉柳,温舒截蒲。伯道无儿,嵇绍不孤。
绿珠坠楼,文君当垆。伊尹负鼎,甯戚叩角。
赵壹坎壈,颜驷蹇剥。龚遂劝农,文翁兴学。
晏御扬扬,五鹿岳岳。萧朱结绶,王贡弹冠。
庞统展骥,仇览栖鹰。葛亮顾庐,韩信升坛。
王褒柏惨,闵损衣单。蒙恬制笔,蔡伦造纸。
孔伋缊袍,祭遵布被。周公握发,蔡邕倒屣。
王敦倾室,纪瞻出妓。暴胜持斧,张纲埋轮。
灵运曲笠,林宗折巾。屈原泽畔,渔父江滨。
魏勃扫门,潘岳望尘。京房推律,翼奉观性。
甘宁奢侈,陆凯贵盛。干木富义,於陵辞聘。
元凯传癖,伯英草圣。冯异大树,千秋小车。
漂母进食,孙钟设瓜。壶公谪天,蓟训历家。
刘玄刮席,晋惠闻蟆。伊籍一拜,郦生长揖。
马安四至,应璩三入。郭解借交,朱家脱急。
虞延克期,盛吉垂泣。豫让吞炭,鉏麑触槐。
阮孚蜡屐,祖约好财。初平起石,左慈掷杯。
武陵桃源,刘阮天台。王俭坠车,褚渊落水。
季伦锦障,春申珠履。甄后出拜,刘桢平视。
胡嫔争摴,晋武伤指。石庆数马,孔光温树。
翟汤隐操,许询胜具。优旃滑稽,落下历数。
曼容自免,子平毕娶。师旷清耳,离娄明目。
仲文照镜,临江折轴。栾巴噀酒,偃师舞木。
德润佣书,君平卖卜。叔宝玉润,彦辅冰清。
卫后发鬒,飞燕体轻。玄石沈湎,刘伶解酲。
赵胜谢客,楚庄绝缨。恶来多力,飞廉善走。
赵孟疵面,田骈天口。张凭理窟,裴頠谈薮。
仲宣独步,子建八斗。广汉钩距,弘羊心计。
卫青拜幕,去病辞第。郦寄卖友,纪信诈帝。
济叔不痴,周兄无慧。虞卿担簦,苏章负笈。
南风掷孕,商受涉。广德从桥,君章拒猎。
应奉五行,安世三箧。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一次陈大羽书画巡回展,展出了许多姿态各异的国画雄鸡。但展出了一个星期就不让看了。为什么呢?说是江青点名批评了其中的一只雄鸡,讲它“翻着白眼,兹啦着羽毛,恶狠狠地抬着头,从下往上看,作出一付要决一死战的样子”。而且说这是“陈大羽要向无产阶级专政挑战”。要说那只画中的雄鸡,是用了类似于摄影“俯拍”的手法画的,别有一番意境。但那是用来描绘阶级敌人的手法呀!你看,那《智取威虎山》剧照里杨子荣就用了仰拍,一眼就看出是正面人物。而那座山雕就用了俯拍,看了就知道不是好果子。你陈大羽画雄鸡有创意是不错,可一“俯拍”不就是坏公鸡了嘛。
这只公鸡模特儿,随意做了这么个姿态,可后来把陈大羽折腾得够呛。不过江青怎么会有兴趣来跟画上的公鸡过不去呢?原来中华上下几千年,“鸡”已然成为了驱逐魑魅魍魉的重明之鸟的凡间化身。据晋人王嘉《拾遗记》中文字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岁岁来集,麒麟游于薮泽,枭鸱逃于绝漠。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饴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文革期间,兴风作浪的江青,被重明之鸟的白眼一瞪,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本来就心怀不轨的她自是觉得一向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中华雄鸡要跟她“决一死战”自然是被吓到,又不好发作,转而罗织“莫须有”的罪名对陈大羽发难。
“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这2句话一直被当做文人骚客奉为处世之道。当时在四人帮当道的文革敏感时期,陈大羽敢以“驱邪斗恶”的大公鸡为主题开设“资本主义特色”的画展,再以重明之鸟挫江青,足见其勇可贾!其骨气,其节操,不愧为齐白石老人硕果仅存徒弟!陈大羽以其20几岁的年龄就被当时已接近80岁的齐白石称为“陈弟”,且白石老人语云:“(陈弟)下笔之高雅过我”、“赵吴之后,独见陈君。”“大羽”二字亦为齐白石所赠,足见其器其艺。
陈大羽,在雄鸡一样的版图上,用雄鸡一般的傲骨,画出中华民族伟大的雄鸡之魂!
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 出自《史记 晋 世家》。
说重耳、夷吾、申生皆为晋献公的公子,申生为献公正夫人所生是嫡出,被立为太子,后献公正夫人去逝,晋献公纳狄女为夫人,狄女为其生二子,献公爱狄女遂有废立之意,而狄女也处心积虑要害死献公的这三个儿子,其中申生是主要加害的对象。
重耳知道狄夫人的意图,就带着几个随从逃走了,从此周游列国,取得大国的信任,为其后来回国继位打下基础。而申生明知有人加害,也要固守孝道不离本国,最终被谗言加害,落个自刎身亡的下场。这就是所谓的“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的典故。
扩展资料:
作品评述: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于唐,称为唐叔虞。唐曾是尧的都城。据《毛诗谱》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尧墟以南有晋水,改称晋侯。
本篇所记从成工削桐叶为珪以封叔虞起至晋静公二年(前376)魏、韩、赵三家分晋止,大约有六个半世纪的历史。晋国的内乱始自晋穆侯。
晋穆侯娶齐女姜氏为夫人,生一太子,取名曰“仇”。晋国大夫师服认为,太子名曰仇,少子名曰成师,这是嫡庶名字的颠倒,预示着晋国将要发生内乱。
果然,穆侯死后,弟殇叔自立为君,太子仇出奔,内乱开始。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其根本原因在于君子所言:“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逃亡途中,他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贪图安乐,竟忘记重任,放弃理想,不再奋发向前。他的妻子与随从用计灌醉他,抱他上车,离开齐国。
醒后,他知中计,想杀死随从——自己的舅父。这是他的错误之一。返回晋国后,他奖赏与他同舟共济的有功之臣时,忘记了介子推,引起介子推及其随从的不满。这是他的错误之二。
但晋文公终归不愧为贤君,他知错必改,有错必纠,当认识到随从用计使他离开齐国是正确的作法时,他终于没有杀死舅父而与随从们一起前行了。
当他认识到未及时给介子推行赏之错时,便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当听说介子推已进入绵上山时,他便下令把整座山做为“介推田”封给介子推,改绵上山为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这些做法都争得了民心,巩固了他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世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