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东汉时名人,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孺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孺来访才放下。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紫电清霜,指宝剑《西京杂记》卷一:“高祖斩白蛇剑,~刃上常若霜雪。”
【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天柱,《神异经》说,昆仑山上铜柱,高入天穹,叫做“天柱”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到半夜。
【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求选贤良,有人推荐冯唐,可他已经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
【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他。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
【酌贪泉而觉爽】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的水会变贪婪
【除涸辙以犹欢】《庄子 外物》有鲋鱼在干涸的车辙中求活的寓言。
①荆轲
②诸葛亮
③屈原
④王昭君
⑤李广
⑥贾谊
⑦岳飞
⑧苏武
典故: (1)荆轲 在易水河畔前往行刺秦始皇。 (2)传说 诸葛亮在江边设了八阵图,险些把陆逊困死,但为诸葛亮的老丈人 黄承彦 所救。 (3)屈原 沉于汨罗。汨罗属湘江支流。 (4)青冢 即昭君墓。 (5)飞将军李广 数次以少胜多,令胡人闻名丧胆。据说,曾带了几十人遭遇几万敌军,但敌人一看是李广,竟不敢追击! (6)诗题即 《贾生》。汉宣帝求贤,听说贾谊很有才能,于是问之。可惜只问鬼神之事。 (7)岳飞 以莫须有(大概可能应该有)的罪名被冤杀在风波亭,从此北宋倒了台柱子,各大战事一败涂地,竟至偏安一隅。于是很多南渡到南宋的北人无不怀念这位抗金名将。死后葬在 西湖。 (8)苏武 牧羊北海十九年。靠食雪、食草为生。最后在大雁身上绑信,才被解救回汉。
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
《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
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
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
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
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
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
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
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
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
爱屋及乌 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安居乐业 安步当车 矮子看戏 暗渡陈仓 暗箭伤人 按部就班 按图索骥 B 百发百中 百无聊赖 百闻不如一见 百折不挠 败军之将 抱瓮灌畦 抱薪救火 伯乐相马 杯水车薪 杯弓蛇影 别无长物 八仙过海 八面玲珑 筚路蓝缕 闭门造车 拔山举鼎 包藏祸心 拔苗助长 博士买驴 背水一战 半途而废 补天浴日 宾至如归 敝帚自珍 鞭长莫及 兵不厌诈 兵不血刃 比肩接踵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不可同日而语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求甚解 不觉技痒 不耻下问 不寒而栗 不速之客 不稂不莠 不刊之论 不苟言笑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学无术 不自量力 不可多得 不甚了了 不屈不挠 班门弄斧 别开生面 病入膏肓 步履蹒跚 并行不悖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不遗余力 不可救药 C 差强人意 沧海桑田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乘风破浪 草木皆兵 垂 头 丧 气 巢毁卵破 车水马龙 车载斗量 沉鱼落雁 赤膊上阵 出尔反尔 初出茅庐 才高八斗 朝中有人好当官 此地无银三百两 唇亡齿寒 痴人说梦 从善如流 D 独当一面 多多益善 呆若木鸡 弟子掩目 东施效颦 打草惊蛇 道听途说 洞见症结 东食西宿 登 徒 子 得其所哉 倒履相迎 倒行逆施 大材小用 大公无私 大势已去 短兵相接 对牛弹琴 东山再起 对症下药 当局者迷 董狐之笔 顶天立地 单者易折 大义灭亲 得过且过 E 尔虞我诈 二桃杀三士 F 方寸之地 飞鸟惊蛇 非驴非马 吠形吠声 佛头着粪 防微杜渐 冯唐易老 风马牛不相及 废学如断织 斧 正 覆水难收 奉公守法 扶桑 分庭抗礼 负重致远 负荆请罪 腹 稿 G 高枕无忧 高山流水 贾人渡河 割席分座 孤注一掷 耕前锄后 功亏一篑 狗尾续貂 刮目相看 瓜田李下 顾曲周郎 归马放牛 过河拆桥 过门不入 狗肉朋友 管中窥豹 刚愎自用 攻难守易 管窥锥指 管鲍之交 挂 羊 头 卖 狗 肉 各自为政 瓜代有期 解铃还需系铃人 改过自新 H 含沙射影 汗流浃背 汗马功劳 邯郸学步 汗牛充栋 害群之马 合浦还珠 胡服骑射 黄梁美梦 火树银花 虎口余生 侯门如海 后生可畏 后顾之忧 后来居上 涸辙之鲋 狐假虎威 狐疑不决 鹤立鸡群 华而不实 画虎类犬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画饼充饥 顽石点头 好逸恶劳 画荻教子 囫囵吞枣 沆瀣一气 J 机不可失 鸡口牛后 鸡鸣狗盗 鸡犬升天 鸡口牛后 疾风知劲草 家徒四壁 渐入佳境 竭泽而渔 居心叵测 见钱眼开 见卵求鸡 坚壁清野 家喻户晓 江郎才尽 惊弓之鸟 精卫填海 井底之蛙 嗟来之食 捷足先得 九牛一毛 锦囊妙句 居安思危 蕉鹿自欺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锦上添花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锦绣前程 尽善尽美 近水楼台 见怪不怪 积羽沉舟 K 旷日持久 开卷有益 空穴来风 刻舟求剑 困兽犹斗 快刀斩乱麻 看人下菜碟 空 城 计 口不二价 口蜜腹剑 脍炙人口 口若悬河 L 狼狈为奸 滥竽充数 乐不思蜀 老马识途 劳思逸淫 临时抱佛脚 乐此不疲 鹿死谁手 利令智昏 鲁侯养鸟 乐极生悲 厉兵秣马 梁上君子 两袖清风 马革裹尸 螺蛳壳里做道场 捋 虎 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洛阳纸贵 浪子回头金不换 量体裁衣 临渴掘井 弄 巧 成 拙 路不拾遗 两儿辩日 柳暗花明 M 毛遂自荐 毛将焉附 梦笔生花 目不见睫 模棱两可 盲人摸象 盲人瞎马 名缰利锁 马革裹尸 马首是瞻 名落孙山 梅开二度 门庭若市 门可罗雀 木人石心 目无全牛 沐猴而冠 莫 须 有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磨穿铁砚 磨杵成针 明目张胆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买椟还珠 满城风雨 马首是瞻 目不识丁 N 南山可移 南辕北辙 南柯一梦 内助之贤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怒发冲冠 难兄难弟 难至节见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 O 呕心沥血 P 皮之不存 破甑不顾 破镜重圆 破釜沉舟 破鼓众人敲 匹夫之勇 抛砖引玉 蓬莱仙境 牝牡鹂黄 平漫屠龙 扑朔迷离 赔了夫人又折兵 鹏程万里 披荆斩棘 贫贱之交.知人不易 剖腹藏珠 片言折狱 Q 窃符救赵 奇货可居 歧路亡羊 骑鹤上扬州 骑虎难下 千虑一得 千变万化 千金买骨 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齐大非偶 齐眉举案 杞人忧天 取而代之 黔驴技穷 欺世盗名 请君入瓮 钱可通神 巧取豪夺 强弩之末 罄竹难书 七擒七纵 七步之才 曲高和寡 曲突徙薪 秦镜高悬 青出于蓝 千里送鹅毛 起死回生 R 人浮于事 人面桃花 人人自危 人琴俱亡 人给家足 人心如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言可畏 人自为战 人弃我取 入木三分 入吾彀中 如椽之笔 如火如荼 如嚼鸡肋 如坐针毡 绕梁三日 让枣推梨 如鱼得水 人不要脸鬼都害怕 人杰地灵 S 三寸之舌 三人成虎 三纸无驴 三令五申 三生有幸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三折其肱 三句不离本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山鸡舞镜 杀鸡吓猴 杀鸡焉用牛刀 杀彘教子 塞翁失马 桑榆 桑梓 桑中之约 桑林祷雨 视死如归 始作俑者 市道之交 势如破竹 实事求是 十行俱下 食言而肥世外桃源 拾人牙慧 食不甘味 司空见惯 尸位素餐 四面楚歌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死有余辜 水深火热 死不瞑目 死无葬身之地 死诸葛逼走活仲达 盛气凌人 赏罚分明 上下其手 生灵涂炭 水滴石穿 少见多怪 舍本逐末 束之高阁 失斧疑邻 什袭而藏 受宠若惊 守株待兔 熟能生巧 身无可击 树倒猢狲散 神机妙算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三顾茅庐 三思而行 生死存亡 始终不渝 士别三日 四分五裂 死灰复燃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上行下效 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 T 天下无双 天。
舜南巡时病死在路上,他的两个妃子知道了,非常难过,痛哭不已。
泪水都打湿了湘水边的竹子,于是那里的竹子上都有泪滴似的斑纹,后人就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舜南巡时病死在路上,他的两个妃子知道了,非常难过,痛哭不已。泪水都打湿了湘水边的竹子,于是那里的竹子上都有泪滴似的斑纹,后人就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舜南巡时病死在路上,他的两个妃子知道了,非常难过,痛哭不已。
泪水都打湿了湘水边的竹子,于是那里的竹子上都有泪滴似的斑纹,后人就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舜南巡时病死在路上,他的两个妃子知道了,非常难过,痛哭不已。泪水都打湿了湘水边的竹子,于是那里的竹子上都有泪滴似的斑纹,后人就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杂说四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
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
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
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
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拨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X。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
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
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韵译】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 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 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说明】 石榴原产伊朗,引入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汉朝张骞从安西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故名。
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唐诗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反映了这一史实。唐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云:“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也道出了石榴的来源。
仲夏季节,灿烂红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艳丽如锦;繁花似火,凝红欲滴。晋代词赋家潘岳有《安石榴赋》:“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
植于堂隅,华实并丽。朱芳赫奕,红萼参差。
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石榴花“丹葩结秀”,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
杂说四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
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
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
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
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拨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X。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
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
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韵译】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 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 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说明】 石榴原产伊朗,引入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汉朝张骞从安西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故名。
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唐诗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
反映了这一史实。唐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云:“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也道出了石榴的来源。
仲夏季节,灿烂红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艳丽如锦;繁花似火,凝红欲滴。晋代词赋家潘岳有《安石榴赋》:“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
植于堂隅,华实并丽。朱芳赫奕,红萼参差。
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石榴花“丹葩结秀”,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