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汉高祖刘邦登基以后立皇后吕雉所 生之子刘盈为太子。
但是过了不久,刘邦因宠爱 戚夫人,便想废掉太子,把戚夫人所生之子赵王如 意改立为太子。但在廷议时,众多大臣均反对废 长立幼,刘邦一时无法将此事确定下来。
吕后知道后,心中非常忧虑,也想不出任何办 法,最后让吕泽找到留侯张良,请他想办法。 张良因太子刘盈忠厚仁孝,对刘邦废长立幼 也很反对,想了想说:“这件事是很难用口舌去说 服皇上的。
当今天下有四个德高望重的老人,皇 上对他们一向敬重,想邀他们出来做官。但他们 认为皇上待人傲慢,好侮辱人,因此一直拒绝,并 隐居到商山里面。
因为他们四人都已高龄,满头 白发,所以人们称之为商山四皓。 如果太子能写 封言辞恳切的信,多花些金玉财帛,把他们四人诚 心诚意地请来,待为上宾,让他们随侍在太子左 右。
皇上如果看到他们,知道太子竟能请到他所 请不到的四位贤人辅助,一定会十分惊诧。这样, 对于稳定太子的地位,作用会非常大。”
吕泽听了,问:“商山四皓都叫什么?”张良说: “这四人的姓名是东园公庚宣明、夏黄公崔广、角 里先生周术,另一个有号无名,叫绮里季。 ”吕泽很 商兴,并告诉了吕后有关张良的话。
吕后就让太 子写了信,让吕泽带着信及丰厚的礼品,把“商山 四皓”恭恭敬敬地请了来,让他们做了太子刘盈的 门客。 有一天,宫中举行宴会,太子刘盈和他们共同 前去。
刘邦见他们年龄都在八十岁以上,头发、胡 须、眉毛全部雪白,询问之下,十分惊讶地说:“请 诸位入朝是我多年的心愿,你们却避入深山,不愿 入仕。 现在为什么愿意侍奉我儿子呢?” 商山四皓回答说:“太子为人仁慈,敬贤爱才, 天下的贤士都愿为太子效劳,我们也不甘人 后啊。”
刘邦听了,心里却甜苦两端。高兴的是太子 竟能请到自己请不到的人来辅佐;遗憾的是,自己 本想废立太子,但太子羽翼已成,废太子恐怕是办 不到了。
于是,刘邦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口气说: “诸位既然如此信赖太子,那就请你们尽心尽力辅 佐太子吧!” 从这以后,刘邦便把改废太子的念头打消了。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史称汉惠帝。
后来,“商山四皓”这一典故,被用来形容德高 望重、有过人才智的隐士。
盘庚迁殷后,商王朝又经过了几代的发展。
到了商纣王在位时,商朝已经走向了衰落,国内外的局面十分危急。起初,商纣王也曾下过励精图治、改变国家现状的决心,并率兵亲征江淮地区扫平叛乱,俘虏了大量的奴隶。
可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冲昏了纣王的头脑,他开始了“酒池肉林”的荒淫生活,和夏桀相比,商纣王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时的纣王可以说是众叛亲离,尽失民心。
诸侯不再支持他,就连他的兄弟微子都离他而去。在纣王的暴政统治下,人人自危,很多人都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在这种局面下,地处西部的周部落等到了时机。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亲率戎车300乘,虎贲先锋 3000人,甲士4. 5万人,会集依附他的诸侯军队起兵伐纣。
很快,武王打败商军。纣王逃回国都,在鹿台上用4000多块宝玉环绕周身,然后自焚而亡。
至此武王伐纣成功,商王朝灭亡,西周建立。
伊尹放太甲 伊尹为商汤之右相,名挚,是商汤至太甲时期商朝的一位元老。
太甲,商汤之孙。《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
不过《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
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按此说,则在商朝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曾发生了一次争夺王位的斗争。
这里所记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
"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
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礼的范围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
礼的作用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view/128904.htm(这里有更多)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
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
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据说,关于筷子的由来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姜子牙喜欢钓鱼,整天又钓不着,只有空着两只手回家,他的妻子很生气。一天姜子牙又钓鱼回来了,妻子连忙喊他吃饭,姜子牙很饿伸手就去抓肉吃,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他的手面上抓他,他赶走了,又去抓肉吃,小鸟又落在他的手上抓他,他想这是只神鸟吧?我赶走了两次怎么又飞回来了,这时,小鸟说话了,姜子牙跟我走,就飞了出去,姜子牙也随之而去。
小鸟飞到一个篱笆上停了下来,抓了两根小竹棒给姜子牙说:“你拿去夹肉不要用手抓了。”姜子牙听了小鸟的话,就把两根竹棒拿回家,坐下就夹肉吃,这时竹棒冒出一股烟,姜子牙很惊讶,怎么会冒烟呢?是不是肉有问题?坐在跟前的妻子看在眼里,说出了实话,肉里我放毒药了想毒死你。
从此以后,姜子牙吃饭的时候都用这小竹棒,以防辟邪,再后来人们都把它叫筷子了。
西周初,周公姬旦为平息武庚叛乱,巩 固周王朝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事。
武王灭商两年后病死,周成王年幼即位,不 能理事,由周公摄政,部分王室大臣及武王 之弟管叔、蔡叔不服,诬其篡位。商纣之子 武庚乘机煽动管叔、蔡叔造反,联合东南殷 商残余势力起兵反周。
面临这种局面,周公 首先向召公等王室大臣解释,消除疑忌,安 定王室内部。然后调动大军东征,讨伐武庚。
东征军迅速翦除以武庚为首的叛乱势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接着,又挥师东进, 经过3年苦战,相继削平了参与叛乱的东方 小国和诸侯,使周王朝的统治势力扩展到黄 河下游和东部沿海。
东征的胜利,为西周社 会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 而食之。”
(《史记•伯夷列传》)商末, 孤竹君生前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 世后,叔齐想要让位给兄长伯夷,便悄悄出 走了。
但是伯夷也不愿做国君,偷偷地逃跑 了。结果,两人在路上相遇,于是两人决定 投奔深得民心的西伯侯姬昌。
周武王继位以 后,兴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此次战 争荼毒百姓,是不仁之战,便极力劝谏。武 王不纳,最终灭商。
伯夷、叔齐认为做兴不 仁之战的国家的臣民是可耻的,便隐居到首 阳山,拒绝吃周朝提供的粮食,以采野果维 持生命。后来,“不食周粟”便被用作坚守 节操、志向高洁之典。
满筐黄金。
典出《汉 书》卷七十三《韦贤传》。据载,韦贤 有四子,长子方山是高寝令,早卒;次子弘官至东海太守;三子舜留鲁 守坟墓》少子玄成以明经(明于经术)而取相位。
所以邹鲁一带的谚语说“遣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意思 是与其留给后代满筐的金子,不如教后代掌握儒家经典,以此取仕。
后因用作称美儒者家风的典故。唐•王勃《伤裴录事丧子》“芝焚空 叹息,流恨满籯金。”
唐•权德舆《奉. 和韦谏议奉送水部家兄上后书情寄 诸兄弟仍通简南宫亲旧并呈两省阁老院长》“人望皆同照乘宝,家风不 重满篡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