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故事主要说明了,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
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
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
扩展资料:
绨袍之赠相关诗歌:
咏 史
高 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一、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读史时的感怀之作,诗人借歌咏战国时期魏大夫须贾赠绨袍于范睢得以释嫌弥祸的故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品析
高适是初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诗人。诗人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
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三、集评
吴逸一《唐诗正声》:“尚有”、“应怜”、“不知”、“犹作”八字,俱下得有力。
唐汝询《唐诗解》:达夫晚贵,疑当时必有轻之者,故借古人以发之。
李瑛《诗法易简录》:布衣中何必无天下士,达夫诗不免俗情,所以论古不可不另开眼界也。
徐增《说唐诗祥解》:后两句,不是责须贾,是慨古今人不带眼珠子看者。
《签注唐诗选》:“尚”,含蓄赠袍以前许多事迹,乃此妙处;“犹”,重用此字而发论,至今犹为凡庸。“尚”“犹”二字,诗中骨髓但斯二字提《列传》一段数百言,又终许多之议论,甚有力。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犹”字是刺须贾之不识人,亦所以刺天下不识人者。夫范叔乃天下士,未遇而不知之尚曰难知,既贵而不知之,认作布衣,其愚也哉。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冠盖京华,斯人憔悴一寒至此者,岂独范叔,天下布衣沦落者多矣。达夫生平,功名自许,忤权贵,出宦彭州,此诗其有抑郁之怀耶?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古人咏史,偶着一事,自写己意,不粘皮带骨。以此二十字浑成尤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绨袍之赠
据《史记•范睢蔡泽 列传》记载,范睢曾为魏中大夫须贾 办事,因受须贾怀疑,遭魏相舍人毒 打,改名张禄,入秦为相。
须贾出使秦国,范睢穿穷人衣服见他,须贾哀 怜故人,赠送袍。后须贾知范睢是秦相,便肉袒请罪,范睢因须贾有绨 袍之赠,宽恕于他。
后以绨袍喻寒士,或用为怜恤贫寒的典故。唐•高 适《咏史》:“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宋• 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眼为别且令馈河豚》:“软语到更阑,练袍范 叔寒,清•查慎行《敝裘》之一:“布褐不妨为替代,绨袍何取受哀怜。”。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成语典故--马革裹尸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成语示例
宋·辛弃疾《满江红》:“~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体现的精神
“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最激烈,最显著的地方。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
伏波将军——马援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
马援
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举案齐眉”就是东汉贤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四大丑女之一)的故事。相传孟光随梁鸿至吴地为人佣工。梁鸿归家,孟光每为具食,举案齐眉,以表示对丈夫的敬重。但这位贤妇的模样却“粗陋无比”,“肥丑而黑”,能“力举石臼”。据说梁鸿未婚前,就名气很大,许多人家都要把女儿嫁他,他都不答应。孟光未嫁时,有人给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说是“必嫁梁鸿”。
夫妇婚后第七天,孟光就脱去新娘绮罗之服,换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务。后随梁鸿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隐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织,吟诗弹琴,夫妇唱和,过着清贫而和谐的生活。
匹夫无罪怀玉其壁的意思是你作为芸芸众生一个没有是非功过的人没有什么错,可是你拿着一块美玉到处乱逛就有罪恶至极,让人讨厌了。
这个壁现在引申为美貌和才华等,可见人性的险恶。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春秋左转恒公十年中,虞叔有一块宝玉,虞公很喜欢。
虞叔没有给他,回来后很后悔,于是又送给虞公。后来虞公看中虞叔的宝剑,又来索要。
虞叔觉得虞公得寸进尺,于是出兵攻打虞公。贪心财宝会召开祸害春秋左传一开始就介绍虞叔有一块宝玉,巧夺天工,精美无比。
让无数人爱不释手,当然虞公也在其内,后来虞公开口向虞叔请求赠予宝玉。可是虞叔也十分喜欢这块玉,割舍不下就拒绝虞公的请求。
回到家中的虞叔觉得宝玉是死物,怎么能与人相提并论呢。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好景不长,虞公又看中虞叔的一把宝剑,于是毫不客气的前来索要。得知这个消息的虞叔觉得虞公得寸进尺,迟早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出兵攻打虞公。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左传中的虞叔因为有宝玉而担心招来杀身之祸,于是把宝玉献出去。而虞公得到宝玉不知足,甚至得寸进尺想要虞叔的宝剑,最后也招来杀身之祸。
左传中的意思除了告诉人们不要去贪心财宝,可以避免祸害。但是也不要一味的放弃自己的财宝来献给别人,假如别人满意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假如不满意,必然会遭到祸殃。
就像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引起祸害,得不偿失。怀才怀色其罪这句话后来也引申为怀才其罪,怀色其罪。
人们要低调,不要过分炫耀,否则会引起灾害。
相传在公元前206年,刘邦为王,就国南郑南。韩信便到南郑投靠刘邦,虽经萧何多次的引荐,但是刘邦并不韩信加以重用,韩信伤心就此逃走。萧何听到韩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来不及禀报刘邦的情况下,亲自将韩信在青桥驿附近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述重用韩信的利害,因此说服刘邦,曰:“择良日,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历史记载
韩信,淮阴人。秦末,农民起义军与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韩信投奔项梁部下,项梁败后属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都南郑,韩信“亡楚归汉”投奔刘邦。同年,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这儿说的“坛场”,即后人所称的“拜将坛”。《汉中府志》载:“拜将台,在南城下,相传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将之后,韩信率兵伐魏、举赵、降燕、定齐、灭楚,为刘汉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与萧何、张良称汉兴三杰。汉王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汉王十一年,韩信被吕后计缚斩杀。
一代英杰早已长逝,但这座拜将坛却长存人间。1938年,冯玉祥曾在拜将坛立碑,上刻:“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碑石今已佚失)。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拜将坛的保护工作,拨出专款进行了维修。坛的四周菜畦碧绿,榆柳成荫,风景绮丽。拜将坛正以新的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亦作“蟾蠩”。亦作“蟾诸”。 (1)俗称癞蛤蟆。形似蛙而大,背面多呈黑绿色,有大小疙瘩。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白色黏液,可入药。
《淮南子·原道训》:“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蠩捕蚤。”
汉张衡《西京赋》:“蟾蜍与龟,水人弄蛇。”
清赵翼《岭南物产图》诗:“蛤蚧脰能鸣,蟾蜍眉有毒。”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徐启新﹞为子延师而供膳甚菲。邨中四五月间人多食蛙者,然必从市中买之。启新以蟾诸类蛙,而堦下颇伙,即命童子取以供师。”
(2)月亮的代称。
《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南朝梁刘昭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后用为月亮的代称。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之二:“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明刘基《水龙吟·夜闻铜瓶汤响作》词:“玉釭开尽丹葩,画檐深宿蟾蜍影。”
清金农《东冈卧病》诗:“蟾蜍两岁照秋林,忽忽奚堪百感侵。” (1)候风地动仪上的部件。
《后汉书·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衔之。”
(2)古建筑的承溜装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
(3)砚滴或砚台。《西京杂记》卷六:“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书滴。”
唐常衮《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诗:“缀帘金翡翠,赐砚玉蟾蜍。”
清赵翼《汪水云砚歌》:“想当搦管濡墨时,蟾蜍滴泪和墨砚淋漓。” 清陈维嵩《虞美人·端午闺词》词:“灵符颭上香云腻。绣虎钗头睡,守宫蜥蜴粉蟾蜍,还剩玄绡半捻裹蜘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