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刻石典故(一个关于石刻书法的故事)

刻石典故(一个关于石刻书法的故事)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10-19 00:54 浏览:1 次

1.一个关于石刻书法的故事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

注意这一句话

“数百步复返”译文: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

2.典故“勒石燕然”的内容是什么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 密州出猎》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3.谁知道关于大足石刻的传说故事

1、在大足石刻北山数珠手观音石像,称是“媚态观音”。

她身高不过三尺,头戴宝冠,脚踏莲花,体态轻盈仿佛随风欲动,眼角嘴角含颦欲笑而又略略带羞。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关于这一尊石刻,有一个非常美丽的的故事,让后世为之动情。

据说,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数珠手观音的女神像。可他设计了许多小样,都感到不满意。

一天傍晚,他收工回来,闷闷不乐地坐到小溪边洗脚,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瞧您的裤角都湿了。”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十三四岁的牧羊小姑娘。

小姑娘见老石匠不无谢意地瞧着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妩媚的样子,一下子激发了老石匠的灵感。

老石匠忘却了劳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态将这尊人情味极浓的女神石像一气呵成。 2、大足石刻送子娘娘传说 古印度王舍城外有位美丽动人的牧牛姑娘,天资聪颖,能歌善舞。

当为庆祝独觉佛出世而举行盛大集会时,赴会的五百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怀有孕,却偏偏要强迫她起舞。致使胎儿坠地而死,被丈夫遗弃。

她满怀悲痛,发誓在来世一定要吃尽城中婴儿。遂自杀身亡。

不久牧牛女变成了妖怪,与魔鬼半子迦结了婚,后有了五百个儿子。可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别人家的小孩。

弄得王舍城内一片惊慌。此事惊动了释迦牟尼,赶去劝她,但她根本听不进去,不愿改恶从善。

释迦牟尼见劝化不成,心生一计。趁牧牛女外出之机,将她五百个儿子中最心爱的一个藏了起来。

牧牛女回到家中,发现爱子不见,悲痛欲绝。此时,释迦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仅失一子,就如此痛苦,你每天去吃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不痛心吗?”说完飘然而去。

牧牛姑娘听后,将心比心,从此,便皈依佛门,改恶从善。不仅不再食小孩,还成了保护小孩的“诃利蒂母”。

群众俗称她为“送子娘娘”。 3、大足石刻九涅盘升天传说 佛年高八十,自知不久人世,于是启程回拘尸那城准备升天。

走至半途,于娑罗树间涅般。众弟子悲痛呼号,有人引火自焚;王公百姓呼天抢地。

大弟子迦叶远来后至,以头碰棺。佛感到不忍心,起而为众人留下最后脚迹于无恼害国。

并说他此去,其母摩耶夫人携诸天女来迎,将升于天办之上。为止从人悲恸,以法力划地为波涛汹涌的大河阻隔大众,遂安详寂灭。

此故事见于宝顶大佛湾第11号涅盘像,已不见弟子等悲号之情,刻众弟子礼佛默衰送行,上有其母率天女来迎。气势宏大,肃穆神秘,突出了涅盘是到另一个理想境界的佛教教义。

4.刻石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以及它的历史故事是怎样的

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在他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4寸见方有120个字的大木印。

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也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

唐代初期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发现了10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 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

东汉时期石碑盛行。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7通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通石碑上。

每碑高1.75米,宽0.90米,厚0.2米,容字5000个,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

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期,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刻石典故

相关推荐:
  • 忘履相迎(忘履相迎的故事梗概)
  • 汤放其主典故(有关蔡将军和窦将军的典故)
  • 兰亭雅聚(宁馨儿的典故)
  • 少儿历史经典故事(急求幼儿历史故事,越多越好)
  • 最有趣成语典故(有趣的成语故事)
上一篇:戏曲进校园英语作文假如你是李华(英语作文假如你是李华你对戏剧很感兴趣邀请外教一起看给他写一) 下一篇:薄的组词和拼音_词学习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折梅思乡的典故(折柳相送的典故)
徐公古典故事(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三国杀台词典故(三国杀司马的台词典故是什么?)
助人为乐的经典故事(关于助人为乐的小故事)
华花郎典故(法华经中经典的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7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