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濒海古镇东石,东西横陈于石井江之西北侧,面对东海,形如半月,故有“半月沉江”之雅称。东晋五胡族,其后陆续南来,络绎不绝。时有尚书林西山,亦挈眷入闽,直至东海之边,见此地海色山岚,景色宜人,山峦之上,古有石寨,未知始建何年。林尚书即筑室石寨之东,遂胥土于斯,后以地为名,即称“东石”。此即东石之所由来。 东石倚山面海,既有渔盐之利,又有种植之地,更兼靠近天然海港,交通便利,贸易发达,人丁不断蕃衍繁殖,不久便成滨海之古镇,附近一带村庄,也逐渐繁荣。遂与东北方的安海镇,隔江相望的水头和石井,三镇鼎立,成为犄角之势,共扼石井江之出入,而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渔港商埠。 唐代林銮即从事海上贸易,沿塔头至石井江口建造灯塔七座以作航标,也以东石、安海为停泊港口。宋元时代,泉州为国际商贸大港,东石、安海则为附港。元末十年兵乱,泉州港一落千丈,但东石、安海则更趋繁荣。明末郑芝龙称雄海上,亦以石井、东石和安海为其主要据点。其后其子郑成功据金、厦以抗清,陆上亦以东石、安海为其桥头堡,并设大寨 于东石原来的石寨处,即今所谓“东石寨”。至今东石寨崖壁间,尚留“丹心”两字,相传乃郑成功所题镌。而寨上石垛处有“得胜门”和“镇海门”横匾,据传乃是后来施琅题写,由此可见,自古东石寨乃海滨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郑成功曾屯兵于附近之龙江寺,至今尚留有“军门界”石谒,及作战训练的石地图。东石面前为白沙头,与郑成功的故乡仅隔一条石井江,有渡船穿梭来回,是郑成功操练海陆军之处,郑成功于东石寨上筑起高台以操练水师,于白沙头广袤的沙滩上操练陆军“铁人”,并曾在此击退强大的清兵。至今尚留有古战场的遗址、石饮马槽和国姓井等古迹。龙江寺肇建甚早,远近闻名,故元代谢兰芸过此,来寺观览,赋有《东月西流》一诗刻石,至今尚存。
满意请采纳
/view/50084.htm
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
1、“云骨”奇石,在绍兴柯岩,原是一座石山,千百年前的采石,造就了一朵高31米巨大的蘑菇。山顶老柏尤青,底脚石薄处却不足1米宽,竟经千年不倒。大画家米癫见“云骨”而癫狂,守数日不肯去。米芾是闻名古今的石痴,他玩石成癖,见奇石便呼兄弟,对石下拜,被称为“米癫”。
2、“败家石”更是一个大典故。明代太仆米万钟为运此石,赀财不继,未能如愿以偿,人们以米家因此石而败家,戏称为“败家石”。后来乾隆拆坏了皇家清漪园的门才运进院里,题其名为“青芝岫”。而今,此石横卧在颐和园乐寿堂院内,不过就是一块巨大的北太湖石。
3、“仇池石”说的是苏东坡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一绿一白,石上山峦迤逦,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爱,就借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句为之命名。
4、“梅丘”石,张大千视为珍宝。他客居美国洛杉矶时,曾在海滩上发现一块宛若一幅台湾地图的巨石,题名“梅丘”。后来他移居台湾,这块巨石置放在“摩耶精舍”的“听寒亭”和“翼然亭”之间。而在他的故乡四川青城山,也有“听寒”和“翼然”两亭,其间也有块“梅丘”石。此石寄托一腔故园山水之情。
5、曹雪芹爱顽石,宋徽宗贪“花石”,石涛迷怪石,郑板桥写竹石……石、石、石,红尘灵性源于石。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1400年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
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昌黎碣石山
碣石山位于秦皇岛昌黎县城以北。主峰在昌黎县城北,余脉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有百座奇峻峰峦。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顶尖呈圆柱形,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得名“碣石”。
曹操《观沧海》中提到“碣石山”。具体在哪里,学术界原有三种观点,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东无棣,三是辽宁兴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秦皇岛孟姜女庙附近的孟姜女坟出土一批文物,证明这里就是碣石山。
孟姜庙对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坟,当地人称之为孟姜女坟。在这里发现了秦汉时期大型高台观海建筑遗址——石碑地和小黑山头,出土的草云纹瓦当属于秦汉时期建筑遗物。专家推断石碑地是秦皇东巡入海求仙的地方。
碣石美景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山中有名刹“水岩寺”。悬崖上留存古人所刻“碣石”二字。登临仙台顶(距海15公里),俯瞰大海,从滦河口到秦皇岛港,西起滦河入海口,东至山海关秦皇岛港,山海之间同样15公里的大陆,静卧脚下。大海茫茫无边,天海一体,确是“碣石观海”圣地。前人列有碣石山十景,其中 “碣石观海” 最壮观。其他九个分别是天柱凌云、水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蟠灵壑、凤翥祥峦、霞晖卒堵、仙影沧浪。
因主峰险峻,且濒临大海,位置重要,远古时即载入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碣石山属于古代名山,虽在五岳之外,但有“神岳”之美誉。
碣石山有东、西五峰山。东五峰山位于仙台顶东侧,由东往西五峰分别是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西五峰山在仙台顶以西,南侧山腰平台建有“韩文公祠”,纪念唐朝文学家韩愈。他祖籍河北昌黎,死后被追封昌黎伯,因此又称韩昌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喜欢此地。1908年到1924年,他7次到避难于韩文公祠,并著书立说。他在《游碣石山杂记》中用“天外桃源”形容碣石山。现在,这里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韩公祠南面界石岭上立有5米高的李大钊全身汉白玉雕像。
“神岳”碣石,山清水秀,通古之幽,是北国必游胜地之一。
名刹水岩寺已经修葺一新,香火旺盛。
碣石山前还有一个“碣阳湖”,相传是秦始皇东临碣石并镌刻“碣石门辞”之地,也是北魏文成帝大宴群臣的地方。
帝王踪迹
碣石山先后有很多帝王(有统计为9位)登临,成为历史名山。帝王登碣石山原因何在?这和碣石山的神秘文化有关。
《资治通鉴》中的“秦纪”记载,在战国后期,燕人宁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迁坚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诸仙人及不死之蕴含在焉”,“仙人居碣石山”。
秦始皇登山求仙,就是因为崇拜碣石山的灵气。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过了4年,即公元前215年,他亲临碣石山,勒石记功,并求长生不老,江山万代。他令人刻下《碣石门辞》,赞颂统一中国的历史奇功。
秦始皇登碣石求仙之后,大大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山的神秘。之后许多帝王效仿他,也想通过祭拜碣石,吸收仙气而长生不老。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并在山顶修建“汉武台”祈仙求神。因此,仙台顶又名汉武台。
公元207年,即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领兵东征乌恒凯旋,由辽西走廊返回,途经碣石。这就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他留下著名的《步出夏门行》,即《碣石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儋儋,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辛甚事哉,歌以咏志。”此后,碣石山以观海胜地闻名九州。
公元238年,晋宣帝司马懿讨伐公孙渊,经过昌黎时登碣石山,求仙并追思秦皇功绩。
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均来此登高望海。文成帝还大宴群臣百官于山下,将碣石山改为“乐游山”。
隋炀帝东征高丽时,分兵出昌黎,并登上碣石山。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途经碣石,留下《春日望海》一诗:“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以记功德。
自唐代又出现八仙传说,于是碣石山演变为八仙聚会之地,留下和八仙有关的遗迹,如今天的“果老院”和“仙台顶”。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先生,长溪西乡石矶津(今福安市溪潭乡廉村)人,生于唐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福建(时称建安郡)首位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高祖薛许,曾任隋户曹司理,父薛法超以文章名世,唐肃宗李亨追赠其为侍讲国公。令之少时家贫,聪明好学,极具诗才。曾在灵岩山腰筑草堂苦读,写有诗作《草堂吟》:“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编辑本段为官时的薛令之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编辑本段弃官返里后的薛令之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岭曰‘廉岭’”。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作为纪念,宁德有一条路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薛令之路”。
东石乡台湾省嘉义县东石乡位于台湾嘉义县西北沿海,东邻六脚乡、朴子市,北邻云林县口湖乡、水林乡,西滨台湾海峡,南接布袋镇。
行政区管辖 嘉义县 台湾省嘉义县东石乡 行政区类别 乡 经纬度 东经,北纬 总面积 81.58平方公里 户数 9,116户 人口 28,771人(2007年11月) 乡长 林纯金 区划 23村357邻 机关网站 东石乡公所 民意机关 东石乡民代表会 邮递区号 614 毗邻 六脚乡、朴子市、布袋镇; 云林县口湖乡、水林乡 历史 西元1661年福建泉州惠安县人柳樱随郑成功来到台湾,后裔即到东石开拓。清代以来陆续有汉人渡海入垦,编渔户,累世以蚵田为活计。
同年代孙黄生、黄圣兄弟自福建泉州晋江县东石渡海来台移拓朴仔脚东石寮,为东石地名由来。 日治时期东石设立办务署,后改为嘉义厅东石港支所。
1920年(大正九年)改为东石郡东石庄,属台南州管辖。 战后改称东石区东石乡,隶属台南县。
1950年行政区域划分改隶嘉义县。 交通 县道157号:东石乡过沟 - 朴子市 县道166号:东石乡 - 六脚乡 县道168号:东石乡 - 朴子市 县道170号:东石乡网寮 - 布袋镇树林头 教育 国民中学 嘉义县立东荣国中 国民小学 嘉义县东石乡东石国民小学 嘉义县东石乡三江国民小学 台湾省嘉义县东石乡 嘉义县东石乡下楫国民小学 嘉义县东石乡港墘国民小学 嘉义县东石乡龙岗国民小学 嘉义县东石乡龙港国民小学 嘉义县东石乡网寮国民小学 嘉义县东石乡塭港国民小学 旅游 鳌鼓湿地 红树林 船仔头 外伞顶洲 东石渔人码头编辑本段四川省梓潼县东石乡概述 东石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潼江河穿 四川省梓潼县东石乡乡而过(河东三个村:柴坝、三八、黄垭;河西三个村:皇观、油坪、石龙。),境内既有大片河谷冲击的平坝,是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实验示范的优良基地,更有浅丘特征明显的,土壤比较肥沃的坡耕梯地,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发展的优良资源。
2008年,一村一品、一社一业的区域经济特点已成雏形:黄垭村的旱地改制、海椒、黑五类生产为特色的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得到省、市、县领导的好评;三八村的水稻制种、海椒、种草养畜已初具规模;柴坝村以靓绿瓜菜协会为龙头的反季节蔬菜成为县城农贸市场的紧俏货,以水稻制种和良种繁良为重点的种籽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以林江公司为依托的苎麻基地规模已达1000亩;皇观村、石龙村以东盛公司、科兴公司为龙头的种草养畜及近三千亩的绵阳市水保科技示范园的果、草、畜配套的农业生态发展新模式已成为丘区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油坪村以旺达养殖场为龙头的种草养畜生猪生产养殖,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正在起步,一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已初具规模,靓绿瓜菜协会、水稻治种协会、生猪养殖合作社运转正常,作用发挥良好。粮食、水稻制种、良种繁育、水果、蔬菜、畜禽养殖已成为东石农业的支柱产业。
潼江河纵贯全乡,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得益彰,武引灌面覆盖2个村9个社,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已竣工的6000亩(皇观、油坪、石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是给东石经济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通过这么多年的绿化与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有力地改善了全乡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东石地处县城的辐射地带,紧靠国道108线,县重要交通干道东玛公路贯穿全境,全乡的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交通比较便利,全乡的水利设施较为完备,武引有线电视、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乡,乡场镇与油坪、石龙的村级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是投资、经商、置业居家的理想之地。
并且油坪、石龙两个村的“水保”项目已完成设计,进入了实施阶段;日本协力银行贷款项目正在进行勘测设计,将于十月份正式实施。农业建设 针对今秋雨水多,田间湿度大,不利于小春栽播的实际,梓潼县东石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县 四川省梓潼县东石乡小春栽播现场会精神,紧急动员乡村干部深入田间,抓点示范,帮助指导农户搞好小春栽播。
到2008年为止,全乡油菜栽播基本结束,小麦播种面积已达30%。他们的主要作法:一是明确乡、村各级干部的示范任务,并与下月的工资奖励挂钩;二是狠抓开沟排湿、药剂拌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等措施落实;三是按照农民的栽播意愿,做好茬口衔接,因地制宜推广旱地改制。
卫生建设 东石乡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主要负责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和乡村医生培训等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职责。负责辖区内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及疫情登记,报告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负责农村孕妇和儿童保健工作,宣传爱国卫生,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普及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
卫生乡镇创建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东石乡创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落实了专人负责。2008年4月22日,召开了场镇单位负责人及居民大会。
为保证乡场镇环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改善,组织人员认真对场镇的创建卫生进行清理和排查,对于极少数不理解的群众做到以劝。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
生平 早年生涯 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祖父刘迈、父亲刘蕃都曾出任高官。
年轻时和祖逖要好,相约要做出一番事业,“闻鸡起舞”一词便出自他们二人的典故。但同时他也喜好奢靡虚浮的清谈风流,是以大富豪石崇为首的“二十四友”的成员。
八王之乱 刘琨历职太尉掾、著作郎、太学博士和尚书郎。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执政后,刘琨任记室督,又转从事中郎。
刘琨的姐夫是司马伦之子司马荂,所以刘琨父子兄弟以赵王姻亲并被委以重任,从而卷入了“八王之乱”的斗争中。司马伦篡位后,刘琨迁太子詹事。
永康二年(301年)三月,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聚兵数十万进攻洛阳。四月,司马伦以刘琨为冠军、假节,与孙会率领三万宿卫兵迎战司马颖于溴水(原出河南济源县,经孟县入黄河),因而麻痹轻敌,加之各部互不相从,不能统一指挥,司马颖趁势发动反攻,大败而还,因焚烧了河桥,才得以自保。
随著前线兵败,司马伦亲信、左卫将军王舆与洛阳城内诸将起兵反司马伦,率兵700余人由南掖门攻入皇宫,杀孙秀、孙会、士猗、许超等,囚司马伦,旋即赐死,迎惠帝自金墉城还宫。随后,司马颖、司马颐进占洛阳。
司马颖又派军南下阳翟,配合司马冏击降张泓等。六月,司马同率军数十万入洛阳,诏为后司马,执掌朝权。
司马冏因刘琨父兄名望很高,故未加罪,并且以其兄刘舆为中书郎,以刘琨为尚书左丞,转司徒左长史。 永宁二年(302年)骠骑将军司马乂与司马颙等里应外合攻杀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
范阳王司马虓引刘琨为司马。 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进占洛阳,控制朝政。
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乘机出兵攻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王司马越执政后,以司马虓代刘乔为豫州刺史,刘乔举兵抵抗,刘琨率领突骑5000救司马虓,兵败与司马虓俱逃往河北,父母却陷于刘乔。司马虓领冀州,刘琨到幽州向王浚借突骑800,渡河击败刘乔,才救还父母。
接著,刘琨又与司马虓连败司马颖部,以功封广武侯,封邑2000户。在“八王之乱”中,刘舆、刘琨兄弟陷得很深,充当了这些人的帮凶。
征战并州 光熙元年九月,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派刘琨出任并州(今山西东部、河北西部)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在此两年前匈奴王刘渊趁八王之乱已在并州起兵建立“汉”政权,后改称“赵”,史称前赵。
刘琨带领一千余人辗转离开首都洛阳,于元嘉元年(307年)春天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阳经历战乱,已成一座空城。
刘琨在左右强敌环俟的环境下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不到一年晋阳就恢复了生气,成了东晋在匈奴敌后的少数几个割据政权之一。
当时的晋阳南面是强大的匈奴前赵,北面是正在崛起试图染指中原的拓跋鲜卑的代国,东面是和段部鲜卑结盟的幽州刺史王浚。刘琨和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猗卢结盟,和前赵石勒等大将的战斗互有胜负。
一个叫徐润的河南人因为懂得音律得到刘琨的重用,此人无能而飞扬跋扈。奋威将军令狐盛进言要刘琨除去徐润,反被徐润诬杀,造成其子令狐泥等人的反叛。
刘琨吸引了许多志愿抗击匈奴、羯人的志士,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也使不少人离去。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继位,封刘琨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
此时石勒在晋阳的东南襄国(今河北邢台)拥兵割据,势力日盛。他修书刘琨假意降晋,出兵消灭与刘琨有矛盾的王浚,而刘琨作壁上观。
建兴三年(315年)前赵刘曜击败刘琨,但因要攻打长安回兵。刘琨被晋愍帝封为司空、都督并冀幽诸军事。
次年刘曜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建兴四年(316年)石勒出兵进攻并州,刘琨不听劝阻全军尽出,中了埋伏大败,丢了并州,只身投奔鲜卑首领段匹磾。
建武元年(317年),刘琨率段部鲜卑的军队讨伐石勒,因段部鲜卑内部不和而流产。太兴元年(318年),段部鲜卑内斗,刘琨被段匹磾怀疑投入大牢,并于次年6月22日缢杀。
文化造诣 音乐 刘琨精通音律,创作了《胡笳五弄》,在传统的琴曲中加入北方游牧民族的音调,描写北方历经战乱的景象,抒发了思乡爱国之情。 曾经有一次前赵匈奴围攻晋阳。
刘琨登城清啸,半夜又奏胡笳(一说指挥一队士兵奏胡笳),匈奴人听到后思乡流泪,无心再战,撤兵而去。 诗文 刘琨的诗文激昂悲壮,充满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
被囚后所作的《重赠卢谌诗》更是其代表作。此诗前半段引用了姜子牙、管仲、陈平、邓禹等人的典故,表达对晋室的忠诚。
后半段描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后人纪念 后来有很多人创作了诗作,纪念刘琨在社稷将倾之际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譬如李白“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陆游“刘琨死后无奇士,独。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2秒